文化自信这个命题,是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来说的话题。如果从东西方文化起源的角度来考察,我们必须了解东西方文化在几千年的碰撞和交融中相互贡献了哪些有价值的。《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伟大的经典之一,它给人类的影响,既是人类对自然法则追寻的影响,也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对中国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几千年的智慧源泉,也为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滋养。
一,中华远古智慧奠定了《道德经》智慧依据
《道德经》诞生之前,中华文化历经了一个漫长的但又十分清晰的逻辑发展历程。
阴阳的词汇,最早在什么产生,现在已经很难考据,作为一种对大自然的认识,逐步深化到一种理性的认识,在西周末年开始形成,至春秋时期,中国人通过对“阴阳”而形成的对立问题已经发展出十分丰富的概念群,并能够在这一问题上阐述相当完备且深刻的思想,进而达到一种形而上的思维高度。“阴阳”思想的这种展开已经为日后中国哲学的这一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阴阳五行的发现和运行法则,就是远古圣贤方法论的底层逻辑。阴阳代表世界上两种不同的形式,五行指的是古人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组成的,而且这五种物质是变化的,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闭环,而且是相生相克的,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同样需要强调的是,与对立观念一样,五行观念也是来自于自然知识,或来自于对自然的观察,这些知识包括方位、地理、天文、各种食物的功用和属性,日常生活等种种方面。春秋时期,五行观念已经上升为基本的自然法则,然后它再由自然向社会或人文领域延伸,最终将世界一切现象与事物统统都囊括进来。
以阴阳五行为基础,中国人发明了天干地支,形成了自己记事的历法和有利于农事的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概念确切生成于何时已难详考。 但就其产生而言,除了大量的观察,除了这些观察背后必然的生活和生产需求,其也很可能与对日晷算仪器的观测记录有关,或者说与某种数字分割有关。
阴阳的对立与转换,五行的生克变化与循环,成为远古先哲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并以此智慧确定了农耕社会基本生存原则。按照现在的物理学来说,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以变化的,物质是不灭的,能量是守恒的。所以中国古人的观点与现代科学是一致的。
伏羲创造了八卦,周文王推演出了《周易》64卦。《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辩证法思想发端于《易经》,体系建立于《老子》。陈鼓应指出:“老子由万事万物的对反现象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发展规律,从而建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性的辩证法——它发端于《易经》,而体系的建立则完成于《老子》”。
总之,可以这样说,阴阳五行观念与天道观念的统一已经成为老子思想的基础,老子的全部哲学就是围绕这两个已经统一了的核心问题而展开。就此而言,我们完全可以将老子的哲学看作是一个标志。它意味或代表着对前人观念的全面总结,并在春秋末年时期将中国哲学带到一个“巅峰”,同时它也引领了整整一个春秋战国时代的哲学始终处于理性和思想的“高原”地带。
二,《道德经》建立了一座伟大的智慧宫殿
老子继承了中华远古的智慧,在周易的基础上,系统地建立自己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这是中国思想史上第一座思想高峰,从此,中国才有了完整系统的哲学。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他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里,老子对道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提出了道生万物的
宇宙论。老子认为,道先于天地而存在,道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哲学范畴,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而且涵盖宇宙之内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这是老子对中国古代哲学最突出的贡献。老子的伟大,不仅仅继承了周易总结的事物对立统一的自然辩证法,不仅仅看到了事物对立统一相互变化和循环再生,而是超越了这个闭环,在对立统一中产生了新的再生,也是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阐述。也是:“道可,道非,常道”的表述。在黑格尔哲学中,世界是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在老子的哲学里,除了这两种关系外,还有其它的关系,那就是“生万物”的新的再生。
由此而言,从伏羲、黄帝、周易到老子,老子不仅完成了对自然辩证法的完整阐述,还在这基础上以道来构建了新的哲学宇宙,他不仅仅是“辩证法之父”,他所建立的哲学模型,还需要我们在自然科学的新的发现中,不断地重新认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里,老子通过“水”的象体,来阐述道的涵义。我们知道,水有多种物理状态,静则为潭,动则为流;小则为滴,博则为海;柔则为云,坚则为冰;迷则为雾,飘则为雪。水的状态的变化,不仅仅有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比如动与静,小与博等,还有在这个过程中的新的变化,比如,由水到雾,由雾到云,由云到雨到雪到冰雹等。所以,老子的道,不仅仅包含着事物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还有“三生万物”的不可预知的关系;“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就是说水有自身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虽然你可能什么也没有看到。但不论什么关系,都是有自身规律的变化,而对于这样的变化,老子称之为“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这个“众玄之门”就是“道”!
老子说,“我无事而民自富”,他又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这是世界最早的关于市场经济的阐述。所谓“我无事”就是统治者顺应客观规律行事,不横加干涉;“民自富”民众在市场中会适应,自然会找到富裕之路。2000多年后,西方自由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描述市场经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时候,和老子的“我无事而民自富”是何等的相似。有人说,亚当·斯密是从重农学派那里继承的思想,而法国重农派思想家已经研究了这部东方巨著,我们难以理清这样的传承关系,但至少可以找到思想脉络的一致性。
老子的思想有着高超的人生智慧。第一,老子确定了作为人的自由、解放、独立的价值,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为万物之灵,故可以与道、天、地并为宇宙中的“四大”,这是老子对人之价值的极大弘扬。第二,他确定了人在宇宙的自律和不可违背自然的法则,他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争天下先。”“慈”是作为人内心的修炼,“俭”是作为人的私下行为,“争天下先”是人的公共行为不忤逆客观规律。第三,他确立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交往的关系。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只有能够做到“不善者,吾亦善之”,才是真正的“德善”,所以老子主张以德报怨,这里,彰显了老子的宽阔胸怀和超越精神。第四,他确立人自身修养的原则,自强不息,功成身退,持而不盈,富贵不骄,祸福相依,自处卑下等,他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三,《道德经》对古今中外哲学的影响
《道德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普遍性,特别是汉字会意的不确定性,因此为后人诠释与领会老子思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李政道曾谈到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定律”颇有符合之处。老子思想与科学的相通,不仅有助于我们从更高的层面认识老子之道的思想价值与现实价值,还促使我们对道家文化精神进行重新思考。
最早解读老子宇宙观的文子,虽然没有留下完整的著作,但文子的弟子范蠡,则是中国的商圣。文子的思想还影响了墨子,主要表现三方面:其一,无私兼爱释仁,这一点为墨子所接受,兼爱成了墨子思想的核心;其二,知贤、爱贤、尊贤、敬贤、乐贤与尚贤;其三,节用,俭是老子的三宝之一。最早看到《道德经》的关尹子,创建了最早的道教;孔子问礼于老子,对儒家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鬼谷子受道家的影响,带出了一大批像孙膑、张仪、苏秦这样的风云人物;韩非子诠释《道德经》,创建了影响天下的法家学派;吕不韦的《吕氏春秋》是以道家思想为基本脉络,居然出现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千古名言,这不仅仅是当今民主社会之精华,也是区块链的理论根基。王弼注老,建立了玄学体系。宋代理学的思想资源同样源于道学之本,最终走向儒释道合流的理学大流。中华文化,以道为源,为元,衍生出诸子百家,浩浩汤汤,蔚为壮观。
早在16世纪,老子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17世纪以后,借助西方的商船往返,《道德经》逐步由中国传入欧洲,被翻译成了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等文字。1842年儒莲在巴黎出版了《道德经》的法文译本。1868年,伦敦图伯纳出版社出版了英籍传教士湛约翰的《老子玄学、政治与道德的思辨》,这也是第一个《道德经》英译本。1870年维克多·施特劳斯的《道德经》德文译本问世。虽然《道德经》译本语种数量比不上《圣经》,但译本总数已超过。陈鼓应先生指导的团队正在筹建《道德经》译本博物馆,据统计,语种有72种,每个语种有多种译本,译本数量1555种,是目前为止,世界译本最多的书籍!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西方史学界认为二进制是17世纪法国著名数学家莱布尼兹的首创。法国汉学大师若阿基姆·布韦向莱布尼茨介绍了《周易》和八卦的系统,当莱布尼兹第一次看到中国《河图洛书》拉丁文译本以后,惊呼“这是一个宇宙最高的奥秘”,当即给太极阴阳八卦起了一个西洋名字“辩证法”。在莱布尼茨眼中,“阴”与“阳”基本上就是他的二进制的中国版。他曾断言:“二进制乃是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最完美的逻辑语言”。由此可见以老子为代表的伏羲黄老学说,才是真正的辩证法之父。
莱布尼兹对辩证法的论述深刻地影响着伊曼努尔康德,使康德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成为辩证法的奠基人和阐发者。而黑格尔师承康德,把老子学说看成是真正的哲学,将老子所说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发挥得淋漓尽致,使其哲学逻辑合理,充满生气。黑格尔研究每一个命题,都完全按照太极图的正(阳)反(阴)合(中)的三维形式,创立了三段式解读法。哲学家海德格尔更把老子的“道”视为人们思维得以推进的渊源。
英国
生物学家、科学史家、两次诺贝尔奖得主李约瑟说,道家对自然界的推究和洞察,完全可与亚里士多德以前的希腊相媲美,而且成为中国整个科学的基础。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老子的《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耗散结构理论创始人,比利时学者、诺贝尔奖获得者普利高津说:“道家的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和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质。道家在两千多年前发现的问题,随着历史的发展,愈来愈清楚地展现在人类的面前”。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感慨:“我不是理论的创立者,我只是个(道家)得道者,我们在这里面临着人类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难忘的表现在中国古代(道家)哲学中的一些互补关系。”
《道德经》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思想智慧,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辩证逻辑和哲学方法;道法自然、追寻自然法则的思维方式;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理念;我无事而民自富的市场意识;自强不息与上善若水的人生态度;以德报怨的应世情怀等等,充分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谓惶惶昊天,洋洋大观,恒古烁今,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重大贡献。(图源网络)
(原标题:《道德经》与文化自信)
(来源:华声慈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