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48|回复: 0
收起左侧

"球状星团"星系探索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8-9-10 16: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秘球状星团

  从天文学史的角度看,人们真正发现球状星团这类深空天体的存在,应当是在天文望远镜被发明以后。这主要是因为球状星团普遍距离地球很远。据统计,离地球最近的两个球状星团是NGC6397和M4,它们到地球的距离均为7200光年。相比之下,离地球较近的一个疏散星团样本——毕星团——的距离是150光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差别,主要是因为两者的分布范围不同。疏散星团倾向于分布在星系的盘面上,对银河系而言就是银道面附近;而球状星团的分布没有明显的偏向,基本上是以星系的核心为中心,呈球形均匀分布,且分布范围广大,可延伸到数倍于星系盘面的地方。

  历史上第一个被天文学家发现的球状星团是M22,它位于银心附近的人马座,是北天能看到的最大、最明亮的一个球状星团;第二个被发现的是位于南天的大球状星团——半人马座Ω星团。这是全天最明亮的球状星团,视星等达3.9等,裸眼清晰可见。只是不借助望远镜的话看起来像是一颗星,所以按照拜耳命名法,它被编为半人马座Ω星。后续被发现的球状星团还有巨蛇座的M5、武仙座的M13、天箭座的M71、天蝎座的M4和飞马座的M15等等。实际上,在靠近南天极的小麦哲伦星云旁边,还藏着一颗裸眼可见的大球状星团——杜鹃座47,视星等达4.1等,初看起来也是一颗星的模样。


"球状星团"星系探索778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41391

  在小型天文望远镜的视场里,球状星团的外观一般呈规则的球形或椭球形。它们会在一定的轨道上围绕星系核心运转,像是卫星星系那样。相对其他类型深空天体,球状星团的外观比较单调,除非是经常观测的熟手,否则,大部分球状星团初看起来都长得差不多。但是,朴素的外观并不意味着它们是一类简单的天体。在球状星团身上藏着许许多多至今都没有明确解释的谜团。下面我们一一道来。

  球状星团何以如此稳定?

  球状星团的稳定性是毋庸置疑的,几乎每个星系都有大量的球状星团相伴环绕。以银河系为例,天文学家猜测至少有200个球状星团围绕银心运转。目前已发现的约有150个,剩余的都被银心遮挡,难以发现。银河系的近邻——仙女座大星系M31——约包含460个球状星团。这些星团中质量最大的被命名为马亚尔II,绰号G1(Globular One),是本星系群(本星系群是指以银河系为中心,半径约为百万秒差距,也就是300多万光年的空间内的星系之总称。也有人把本星系群的中心定义为银河系和仙女星系的公共重心)中最明亮的球状星团之一,规模是半人马座Ω的2倍。G1拥有数百万颗恒星,星族构成极为复杂。而对某些富星系团中心的cD星系(巨椭圆星系)而言,围绕其核心运转的球状星团成员可能多达1万多个。

  根据天体力学的知识我们知道,当有三个,或超过三个天体只在万有引力的支配下运动的时候,其演化结果往往是不稳定的,运动方程容易出现奇点——要么有天体被甩出系统,要么发生天体撞击,回到更稳定的二体系统。但是,当N体系统的成员数上调到几万或几十万的时候,稳定性又神秘地回来了。其背后机理为何,目前仍不得而知。但是,球状星团的这种稳定状态却可以借用理想气体的热力学理论来描述,其中的恒星可类比为气体分子,恒星与恒星间的角动量交换可类比为气体分子间频繁的碰撞。如此类比是合理的,因为球状星团的内部虽然拥挤不堪,但恒星间发生直接擦碰的概率很低,更多的是在非常近的距离上交换轨道角动量,比如两颗恒星在几十或上百个天文单位的距离上“擦肩而过”。根据热力学理论,当理想气体达到稳定状态的时候,气体分子具有的速度遵从麦克斯韦分布,在高能端有一个“尾巴”。与此类似,球状星团成员星的速度也会遵从类似麦克斯韦分布的模式,产生一个“高能的尾巴”。一旦这条“尾巴”越过了零线,就会有成员星逃逸出星团(或者说运动方程出现奇点,恒星被甩出星团),就像液体缓慢蒸发那样。如此一来,球状星团系统整体的能量就会下降,核心会愈发紧实和稳定。因此,年老的球状星团的核心更加凝聚,年轻的球状星团的核心则相对松散些。

"球状星团"星系探索190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41391



  球状星团何以如此古老?

  相较于疏散星团等其他类型的深空天体,球状星团的年龄普遍非常古老。许多球状星团的诞生时间都只比宇宙大爆炸晚几亿年。历史上,天文学家甚至曾用球状星团的年龄上限来限定宇宙的年龄范围。但也不是所有的球状星团都很古老,比如大麥哲伦星系中的球状星团NGC1783,以及小麦哲伦星云的球状星团NGC411,它们的成员星年龄只有14亿年,是相对较年轻的球状星团。

  即便如此,还是有天文学家猜测,也许早期宇宙的环境更适宜球状星团的形成,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古老的球状星团存活至今。他们的主要论据是“宇宙的等级成团理论”。该理论指出,宇宙中的成团结构是从小到大发展起来的,即先有恒星,后有星团,再有星系,最后是星系团和超星系团。但是,宇宙的等级成团理论是建立在暗物质晕(Dark Matter Halo)并合基础上的,我们后面会提到,球状星团的周围不存在像星系周围那样的暗物质晕。但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球状星团的周围原本是有暗物质的,只是很快就被宿主星系所在的暗物质晕剥离吞噬掉了。究竟孰是孰非,又是一大谜题。

  球状星团是被吞并的星系残留的核心吗?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历史上也曾有许多天文学家论证过这种可能性。目前的主流看法是:一部分球状星团的来源有可能是被主星系吞并的卫星星系核心,但并非所有球状星团都是这么来的。许多方法都可以用来区分这两种来源的球状星团,其中最常用的是星族法,也就是判断球状星团的星族成分;或者是在球状星团的轨道附近寻找有动力学联系的星流。

  星族的概念最早由德国天文学家沃尔特·巴德于1944年提出,最初指的是银河系内具有不同年龄、空间分布、金属丰度的恒星集合,后来推广到其他星系的恒星。根据巴德的分类,太阳等位于银盘上的恒星属于较年轻的星族Ⅰ恒星,具有较高的金属丰度,速度弥散较小;而银河系核球、球状星团内的恒星多为星族Ⅱ恒星,其特点是年龄较古老,具有较低的金属丰度,速度弥散很大。理论上还存在一种所谓的星族Ⅲ恒星,它们是宇宙大爆炸后诞生的第一代恒星,具有几乎为零的金属丰度,以及较大的质量和光度。星族Ⅲ天体的光芒最终照亮了宇宙的黑暗时代。根据星族的划分我们不难看出,假如球状星团的成员星都诞生于同一时刻,那么,其中的恒星必然具有相似的年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星团成员在赫罗图(赫罗图是表征恒星光谱类型与光度的关系图,其纵轴是光度与绝对星等,横轴则是光谱类型及恒星的表面温度,从左向右递减。赫罗图是研究恒星演化的重要工具,是以发现它的两位天文学家——丹麦天文学家赫茨普龙和美国天文学家罗素——的名字命名的)上的“拐点”,来判读星团的年龄。假如球状星团来自被吞并的星系核心,那么它的星族构成就会非常复杂,我们也就不能在赫罗图上看到明显的拐点。


"球状星团"星系探索530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41391


  另外,当一个小星系被大星系吞并的时候,由于潮汐力的作用,会有一部分小星系的成员被拉出来,散布于小星系的轨道前后。这种结构被称为“潮汐尾”。假如有证据证明某个球状星团与某星流是动力学相关的,当然也能证明星团的前身很可能是个星系。

  球状星团的核心有黑洞吗?周围有暗物质吗?

  天文学家普遍相信,球状星团的中心很可能存在一些中等质量的黑洞,但是,要找到它们需要望远镜有足够的分辨力。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天文学家就在做这方面的努力,直到哈勃空间望远镜升空以后,才陆续在一些球状星团中找到黑洞存在的切实证据。比如在M15中,天文学家就定位到了一个相当于太阳质量4000倍的中等质量黑洞;而在仙女座大星系的球状星团G1中,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质量相当于太阳20000倍的黑洞!这些黑洞的存在是令人感兴趣的,因为它们的质量介于恒星级黑洞(十几个太阳质量)和超大质量黑洞(百万个太阳质量)之间,是两种黑洞演化的中间状态。

"球状星团"星系探索231 / 作者:伤我心太深 / 帖子ID:41391


  另外,我們知道,星系的周围普遍有一个弥漫范围大得多的暗物质晕(也有暗物质稀少的特例存在,比如前段时间被高度关注的NGC1052DF-2星系就是如此),但是极少有证据证明球状星团的周围也有类似的暗物质晕。理论上,暗物质组分比较高的球状星团被称为暗球状星团(Dark Globular Cluster)。近年来,一些关于半人马座α星系的研究表明,环绕它运转的球状星团的运动特性与银河系的不同,可能有一些属于暗球状星团。也许不久的将来,相关的研究就会改写我们关于球状星团形成与演化历史的认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2 16: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