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4-15 19: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柏拉图以来的哲学家们已经就实在的本性争论过若干年月了。经典科学基于这样的信念,即存在着一个真实的外部世界,其性质是明确的,不依赖于感知它们的观测者。根据经典科学,某些物体存在着并且具备诸如速度和质量这类数值明确的物理性质。在这种观点之下,我们的理论就是试图去描述那些物体及其性质,我们的测量和观察要符合它们。无论是观测者还是被观测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着的世界的一部分,两者之间的任何区别都毫无意义。换句话说,如果你看见一群斑马在停车场争夺地盘,那就是因为真的有一群斑马在停车场争夺地盘。其他所有观测者都会测得同样的性质,并且无论是否有人观测它们,这群斑马都具有那样的性质。在哲学上,那样的信念称为实在论。
尽管实在论可能是一种诱人的观点,但是我们随后将看到,我们拥有的现代物理知识使实在论变成了一个很难辩护的观念。比如说,量子物理是自然界的一个精确描述,按照它的原理,一个粒子既没有明确的位置也没有明确的速度,除非那些量被一名观测者测得。如此说来,一项测量给出一定结果的说法就是错误的,因为测得的这些量只不过是测量当时的数值。事实上,在某些情况下,单一对象甚至不是独立的存在,而仅仅作为众多对象组成之整体的一部分存在着。如果一种称为全息原理的理论被证实的话,我们和我们的四维世界就会是一个更大的五维时空的边界投影。在那种情况下,我们在宇宙中的处境就会与金鱼的处境非常相像。
严格实在论者常常主张说,科学理论代表实在的证据就是它们所取得的成功。但是,不同的理论也能够凭借根本不同的概念框架成功地描述同样的现象。事实上,许多已被证明为成功的科学理论随后也要被另一个基于实在全新概念的同样成功的理论所取代。传统上,那些不接受实在论的人被称为反实在论者。反实在论者假定了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之间的区别。典型地,他们主张观测和实验是有意义的,但理论却只是一种有用工具,它并不能包含隐藏在观测现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真理。一些反实在论者甚至已经想要把科学限制在可观测事物之内。所以,在 19 世纪还有许多人拒绝原子的观念,理由就是我们从未见过原子,哪怕一个。乔治·贝克莱(1685 年~1753 年)甚至声称在思想和观念之外无物存在。英国作家、词典编撰人塞缪尔·约翰逊博士(1709年~1784 年)的一位朋友曾向他谈及贝克莱的主张不可能驳倒,据说约翰逊博士对此作了这样的回应,他走向一个大石头,踢了它一脚,然后宣布,“我这样来驳倒它”。约翰逊博士的脚痛当然也只是他头脑中的一个观念而已,所以他也并没有真正驳倒贝克莱的观点。但是,他的举动例证了哲学家大卫·休谟(1711 年~1776年)的想法,休谟写道,尽管我们没有任何理性根据去相信一个客观的实在,但我们仍然别无选择,只能相信那似乎就是真的。
依赖模型的实在论回避了实在论者和反实在者之间所有的学说之争。
按照依赖模型的实在论,追问模型是否真实毫无意义,只能追问模型是否符合我们的观测。
如果存在两种模型都能符合观测,就像金鱼的图景和我们的图景那样,我们就不能说一个比另一个更为真实。我们可以使用在所考虑情形中更为简便的那个。例如,如果我们在鱼缸当中,金鱼的图景就会很有用,但是对鱼缸外的人来说,以地球上的鱼缸作参照系来描述发生于遥远星系的事件则会变得非常笨拙,尤其是因为鱼缸也随地球一道围绕太阳公转并围绕地轴自转。 ”
——霍金《大设计》第三章 何为实在
“要我们对什么是科学得出一致的理解,实际上并不困难.科学就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努力,力图用系统的思维,把这个世界中可感知的现象尽可能彻底地联系起来.说得大胆点,它是这样一种企图:要通过构思过程,后验(posterior)地来重建存在。”
——爱因斯坦《科学和宗教》194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