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森球”是美国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1960年提出的理论。该理论来源于一个思想实验:随着太空文明科技的不断升级,行星全部能源都将耗尽,只能选择建造大量太阳能电池阵列,最终整颗恒星都被一个无比巨大的超级建筑包裹起来。
戴森提出,不同类型的“戴森球”和能源收集能力对应不同的卡尔达肖夫文明指数,通过搜寻恒星附近的超级建筑就能找到外星高等文明的踪迹。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共发现4颗恒星存在异常闪烁现象,其中就包括著名的“塔比星”。
最近,来自英国,美国和丹麦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行星猎手”开普勒望远镜的历史数据,又发现一颗诡异变暗的恒星。这颗恒星的代号为EPIC 249706694(HD 139139),距离地球大约350光年。
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观测数据显示,EPIC 249706694的亮度曾经在87天之内下降28次,其中有26次变暗幅度完全一样,但出现时间完全随机,没有任何规律可循!
发表于《皇家天文学会月刊》上的论文显示,麻省理工学院卡夫利天体物理和空间研究所的科学家研究了每一种可能出现的情况,但到目前为止还一无所获。
开普勒望远镜通过“凌日法”搜寻系外行星。在凝视夜空的过程中,如果一颗恒星的亮度下降,就说明可能有一颗行星从它前面经过。为了确认行星的存在,望远镜还需要记录恒星亮度下降的间隔——如果每次光变幅度和周期相同,那么几乎可以断定有一颗行星正在固定的轨道上运行。
EPIC 249706694是一个双星系统,周围可能有不止一颗行星,但要让不同的行星产生相同的亮度下降却是非同寻常的巧合,计算机模拟的结果最多只能产生5次类似光变。另一方面,围绕恒星的小行星带或尘埃云能造成恒星随机闪烁,却无法使其亮度均匀下降。考虑到恒星的年龄,吸积盘理论也被排除在外。
当然,外星“戴森球”也是一种可能,但科学家暂时不会考虑。虽然无法给出任何合理解释,但研究人员希望未来用更高精度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测,为破解恒星随机变暗之谜提供帮助。
宇宙V往事-专注科学科普
欢迎小伙伴留言讨论!
本文选自:今日头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