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十年来,天体物理学家从观察银河系恒星绕银核公转速度和它们的总质量,以及宇宙观察红移现象,运用广义相对论进行计算,发现总质量太小,能量也太小,无法解释它们的运行,于是大胆猜想,宇宙中存在看不见的无处不有的暗物质和暗能量,并认为宇宙中暗物质占85%,暗能量占90%。暗物质猜想就象经典物理学的“以太”假设一样,本已被爱因斯坦推翻。但直到目前为止,在高能物理实验室中,并未找到“无处不有”的暗物质的粒子存在的迹象。
随着近年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发现太阳系在太阳和八大行星轨道之外,包着三层壳:第一层由氢气组成,第二层柯伊柏带,有很多未知小行星在其中,第三层奥尔特星云,其中有什么还不知。它们就象球的外壳一样,将太阳系包在其中。奥尔特星云最外端离太阳大约2光年,1光年等于63241个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等于太阳离地球一年中的平均距离,大约1.5亿千米),而太阳与八大行星运行轨道构成的范围,半径才40个天文单位左右。
可推测,由于奥尔特星云广大空间有很多未知物质,太阳并不是占有以前认识的99.8%太阳系总质量,或许真实情况是占小得多的质量比例。更进一步可大胆推测,银河系4000亿左右的恒星,也应是大约如此结构,而银河系本身外围或许也有几层壳才对。这样就能解释恒星的运行,而不必假设占比这么大的无处不在的所谓暗物质的存在。
由此可推断,作为粒子组成的暗物质应不存在,而暗能量或许存在,但暗能量作为波的形式,按爱因斯坦质能公式,暗能量也有一定质量,但在宇宙总质量中占比并不大。
本文选自:今日头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