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7-27 20: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2.24最后的总结更新「太长不看版」
其实很早以前也有想到过这个问题,一个人怎么会想过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呢?何况还是一个在普通人看来贡献颇多的科学家?难道攀上科学高峰成为主宰的感觉不是梦寐以求的吗?后来才觉得旁人怎么会知道有多少事情曾经影响左右呢。
正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所描述的,曾主修化学的“我”却觉得科学与人的关系并不是表面的融洽,其内心独白「老子辛辛苦苦几十上百年建立的科学世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你却是厌恶的态度??」
那么开始以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思考一番,哦原来旁人看的事物「表象」认为这就是「事实」,这与“我”所想的截然相反。世界就被分为了两种人:“我”与其他人——「古典与浪漫」的区别。走到这一步思想上的分歧开始在生活中划出分界线。
那“我”所坚定认为的科学是「真实」吗?以古典的眼光再去看待科学,科学的根基由无数的知识堆积起来。俗话说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更多,当快到达科学的“山顶”时,猛然发觉以前所打下的根基漏洞颇多,根本不足以使一座“山”耸立。而“我”明明坚守了先前的每一步才走到这个高度,怎么到头来一切都是白费的呢?我所认为的「真实」也是错误的?那“我”一直以来用科学架起的「世界」岂不是虚幻?…………
用自己的思想推翻了自己也算是达到了一种高度吧,只是在这之后认识的世界是支离破碎,不复存在的。
没想到不知不觉就写了这么长,真的是看完这本书后深深感觉到的与问题相符的孤独感,做一个思想者是不容易的。不管有多少人会看完这篇长文,希望总有思想的碰撞。
(看不太懂上面的,下面原本回答都有提到哦)原文如下
——————————————————————
「太长建议啃着瓜子平静看完阅读原书版」
贡献今年首个长文吧,分享我最近看的一本书恰好切题~噔噔噔瞪《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大家看书名后的第一感觉都是|д)禅?修摩托?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呐…但之所以说它切题,要先从作者讲起。
根据作者简介,Robert M. Pirsig,原本在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和哲学,后来索性直接到印度学习东方哲学,研究修辞学(看完整本书我这没太明白什么叫修辞学|д)。
转折点来了!转折点来了!在这之后精神崩溃,接受休克疗法!虽然比不上题目说的自杀程度,但由化学→哲学→修辞学→崩溃→痊愈后成为普通的电脑技术员,这个转变可以说是361度。如果能理解他所经历的思想斗争,大概能感受到在科学制高点后急转而下选择自杀的那些科学家吧……
这本书相当于他在痊愈后与儿子骑摩托环游,肖陶扩的记录手册和心路历程。……(肖陶扩|д)后面再解释
下面我将书的内容理一下,他到底是如何被自己的思想给纠缠到崩溃的。(0 )
一、科技与人
与作者一起摩托旅行的,除了他儿子,还有另外一对夫妇(男的简称为A,女的就称为B 吧)。作为摩托党,想必总应掌握些简单的修理技术才上路吧,但这对夫妇很有意思,选的是很少会故障的宝马R60,即便遇到些小问题只会寻找说明书或者找维修店或者卖掉,却不会花一点心思去学习下基本的维修技术。(有钱银认证完毕→_→)而作者对于摩托车的态度,一如自己的伙伴般,有着百般照顾和体贴。
正如有些人口口声声说有多喜欢你,但行动上却没有一点想要了解你,这背后的实质其实是——疏远和厌恶。
这正是夫妇以及很多人对科技抱有的态度,一种距离感,即便清楚日常生活中时刻离不开各种科技,但似乎对他们而言科技只是一堆工具、冷冰冰的力量,不值得也没必要去多了解一点。但即便是这样的厌恶科技,表面上还是钟情于科技,当然是头脑中的理性战胜了情感……
——————————我回来啦—————————
二、事实与表象
作者与A因为一件小事而发生争执,车把手松了需要用薄铁片垫一下,作者认为简单地用啤酒罐的铝片就行,但A的反应是⊙ω⊙并表示生气:用啤酒罐修理上千美金买的宝马车??更愿意用专业制造的配件,即便起的同样效果。
这是对于事实的认定不同,你看到的啤酒罐只是个金属容器,而作者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看到的是一个实用的摩托车配件,即所谓的表象与事实的区别。
再进一步说,眼见为实——你可以相信你看见的表象就是事实(啤酒罐就是啤酒罐),不管你怎么阐述它的用途;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认为不管它所呈现的表象是什么,其内在的实质即是事实(啤酒罐不单是容器可装东西,也可作为一块薄片来修车),这个角度暂且称为科学。
【崩溃点一:作者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对世界的看法,表现为观念上不和无法沟通】
三、古典与浪漫
还记得我在前面提到这是一本关于肖陶扩的记录么?“肖陶扩”大概理解为「在骑摩托时脑袋空空,不妨找些问题来想的过程」俗称……胡思乱想……(其实是19世纪末一场美国教育改革的行动……想了解的自行解决)
对关于科学、事实的进一步思考,可以把对世界用的认知用二分法来分类:古典的和浪漫的,这其实与上面提到的两种观点是一一对应的。
古典的认知认为世界由基本的形式组成(如金木水火土,啤酒罐是工具、容器),而浪漫的认知则是由表象来观察,即你所看到的就是世界。
再举个例子,把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给浪漫的人看,他看到的是一个姿势有点奇怪的裸体男人、枯燥的专业名词,而古典的人会把线条、画面、文字结合深究其背后,或许看到一副艺术品、黄金分割、解剖图呢。
并且人在思考的时候往往都是偏向于其中一种形式,而误解和看清另一种形式。
(维特鲁威人真amazing……图片来自度娘)
【崩溃点二:二分法把两种认知分离开,也即把人和人分离开,他和A的属性不合。】
————————我又回来啦——————————
四、哲学家眼中的科学
如何解决一个问题,至少要兼顾六个方面:问题是什么?假设可能的原因?
证实假设?预测结果?观察结果?
由实验得出结论——解决方案。
特别有一点不同的是,在浪漫的人只看到眼前的,即实验=科学;而自带古典属性的作者,认为实验只是解决问题中的一个方面(证实假设),而科学的概念应是完整的多方面集合体,或者称为系统性。
文中有一句话概论得很好:
“一个实验不会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结果就被称为失败,只有其结果无法测出假设的真假才称为失败。”
举个例子,摩托车的喇叭能响,只能证明电池没问题,不代表整个摩托车的电路系统正常。那么设计适当的实验,推想各个结构间的关系,最后证实假设,即为一个完整的科学过程。
【崩溃点三:所谓思想指导行动,当思想上的分歧发生,就直接体现在对待事物的行动上,作者在其他人眼中大概是“怪人”吧】
五、科学的瑕疵
在进一步思考了在古典人眼中什么是科学后,明确科学的前提是要提出假设,那么对于一个问题的假设存在有无穷个;而可想而知,假设出现的速度远大于用实验证实的速度,无法证明所有的假设则科学的结果是不!可!靠!的!再严重地说,就是整个科学的架构是存在瑕疵的!
你了解的越多,懂的越多,那么提出的假设越多,你会用更多的科学方法去选择其中正确的一个,而由于科学的瑕疵实际上是毫无进展,更不可能得到「真理」。
所以整个科学时代都在做无!用!功!
不断增加的假设、理论,反而把唯一的绝对真理变得多元化、不确定性,从而带来各种思想价值观的不同、社会的混乱。
“科学反而制造出科学的混乱。”这样一种理性的模式带来看似美好的世界,实则带领人类越走越远。
【崩溃点四:像鱼与水般关系存在的科学与人类,突然意识到这水是污水,曾经最深信不疑的科学其实在背叛,开始了自我的思想颠覆。】
——————我不会再回来的————
我觉得关于这本书讲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虽然书里面还有后续的哲学思考,彻底颠覆了作者的世界观。只能说思想是认识世界的本源,颠覆了根基,生命又是什么?
(感谢等待更新的你萌,欢迎思想的碰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