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13_avatar_small 楼主: ysykeke
收起左侧

物理学家或者数学家自杀是不是因为发现了宇宙真谛?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9-7-27 20:4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瞻仰一下我的重大发(脑)现(洞)
众所周知,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而元数学是数学的基础。
元数学家:
集合论、对角线法的创始人:康托尔——死于精神病院。
(基本任何一本数学书开篇都是定义集合,然后用集合定义映射和拓扑,然后才是更具体的概念,比如空间等)
不完备定理的证明者:哥德尔——受迫害妄想症,怀疑有人要毒死自己,结果饿死。
(没错,他证明不完备定理用到的正是康托尔的对角线法)
图灵机模型的创始人、与冯诺依曼并称为计算机之父,图灵——死于一个含氰化钾的苹果,据说是自杀
(图例停机问题某种程度上等价于哥德尔不完备定理,哥德尔:我就说有人要毒死我们,图灵不信~~误)
冯诺依曼——年纪轻轻就死于癌症,当时癌症还属于比较罕见的疾病
(冯诺依曼的工作和图灵很类似,其Lambda演算与图灵机等价)
(PS:感谢评论指出,Lambda演算是阿隆佐·丘奇提出的。是我记错了,不过冯诺依曼的工作的确与图灵和哥德尔差不多)
此外,理论物理用的最多的数字系统——群论
群论创始人:伽罗瓦——年仅21岁就英年早逝于一场近乎自杀的决斗中
爱惜生命,远离元数学。。。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9-7-27 20: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类比感情,解释这件事,可能更容易理解。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先去看看科普神作《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诶诶诶先别关掉,这本书高中生就能看懂了,不看的话听我说说也行伐。
《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里面解释了人类科学研究的目的:通过掌握越来越多的信息,增强对外界的认知能力,从而增强人类对外界的控制能力。
比如,一个人分手了,TA会感受到焦虑、抑郁、困惑,然后做出很多幼稚的行为。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说,这叫退行,即体验到超出承受能力的事情,于是潜意识让自己退回到儿时的状态以便寻求保护。
而从认知的角度说,特别是用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说(最近特迷皮亚杰2333),被分手后退行,其实是因为当前事件超出了认知范围。在TA原先的认知里,TA觉得恋爱就是两个人吵吵闹闹一辈子,结果吵着吵着把人吵没了,这完全是在他原先的认知结构外的事情。事物超出认知结构,即来到了自己不熟悉甚至完全未知的领域,这种状态跟儿时刚脱离父母保护的状态(例,父母忙别的事情,自己开始“冒险”如尝试走出家门,结果迷路了)是一样的,所以人会用小时候的方式来应对,即迷路时的哭闹。
这时,TA会去看书或者找情感机构,看书或情感机构的作用,即填补认知空缺,如果TA懂得了感情是有五个阶段而现在只是权力争夺期双方没处理好需求冲突导致暂时分开而已(规律),他就不会因为分手而感到恐惧。如果TA能分析出这段感情为什么会从一开始的甜蜜变成现在这样(因果),他就不会继续怀疑自己维护感情的能力。
因果和规律,都是TA之前不知道的信息,而知道了这些信息后,TA对这段感情的控制能力就提升了。不管能不能挽回,至少TA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知道想挽回应该怎么做,TA也就能体会到安全感,进而恢复理性状态。
科学家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靠着一些不知道对不对的规律和因果,在挽回一段不知道能不能挽回,但全人类都该去挽回的感情。
当你为了挽回看了一辈子的书,内心垂垂老矣之时,才发现,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普遍适用的感情规律,甚至你一辈子的研究从开头就已经错了,你皓首穷经发现自己对整个世界毫无贡献,你会做什么事情呢?
斯金纳的鸽子是幸运的,它没有那个智商可以发现食物是定时掉落的,所以可以执着地相信是自己不断转圈召唤了食物;
普通人也是幸运的,他们不用去思考宇宙规律的真实性,所以可以执着地相信日常的规则、法律、规律是生来如此,理所当然的。
而科学家,他们的使命要求他们冒着否定自己一生的风险,去探索未知而危险的领域,人类的赞歌,是勇气的赞歌!




用心理学解析爱情,情感/心理咨询可私信或值乎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9-7-27 20: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19.2.24最后的总结更新「太长不看版」
其实很早以前也有想到过这个问题,一个人怎么会想过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呢?何况还是一个在普通人看来贡献颇多的科学家?难道攀上科学高峰成为主宰的感觉不是梦寐以求的吗?后来才觉得旁人怎么会知道有多少事情曾经影响左右呢。
正如《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所描述的,曾主修化学的“我”却觉得科学与人的关系并不是表面的融洽,其内心独白「老子辛辛苦苦几十上百年建立的科学世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你却是厌恶的态度??」
那么开始以科学家的探究精神思考一番,哦原来旁人看的事物「表象」认为这就是「事实」,这与“我”所想的截然相反。世界就被分为了两种人:“我”与其他人——「古典与浪漫」的区别。走到这一步思想上的分歧开始在生活中划出分界线。
那“我”所坚定认为的科学是「真实」吗?以古典的眼光再去看待科学,科学的根基由无数的知识堆积起来。俗话说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更多,当快到达科学的“山顶”时,猛然发觉以前所打下的根基漏洞颇多,根本不足以使一座“山”耸立。而“我”明明坚守了先前的每一步才走到这个高度,怎么到头来一切都是白费的呢?我所认为的「真实」也是错误的?那“我”一直以来用科学架起的「世界」岂不是虚幻?…………
用自己的思想推翻了自己也算是达到了一种高度吧,只是在这之后认识的世界是支离破碎,不复存在的。


没想到不知不觉就写了这么长,真的是看完这本书后深深感觉到的与问题相符的孤独感,做一个思想者是不容易的。不管有多少人会看完这篇长文,希望总有思想的碰撞。


(看不太懂上面的,下面原本回答都有提到哦)原文如下
——————————————————————
「太长建议啃着瓜子平静看完阅读原书版」


贡献今年首个长文吧,分享我最近看的一本书恰好切题~噔噔噔瞪《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大家看书名后的第一感觉都是|д)禅?修摩托?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呐…但之所以说它切题,要先从作者讲起。
物理学家或者数学家自杀是不是因为发现了宇宙真谛?803 / 作者:47971655 / 帖子ID:50503 根据作者简介,Robert M. Pirsig,原本在明尼苏达大学主修化学和哲学,后来索性直接到印度学习东方哲学,研究修辞学(看完整本书我这没太明白什么叫修辞学|д)。
转折点来了!转折点来了!在这之后精神崩溃,接受休克疗法!虽然比不上题目说的自杀程度,但由化学→哲学→修辞学→崩溃→痊愈后成为普通的电脑技术员,这个转变可以说是361度。如果能理解他所经历的思想斗争,大概能感受到在科学制高点后急转而下选择自杀的那些科学家吧……
这本书相当于他在痊愈后与儿子骑摩托环游,肖陶扩的记录手册和心路历程。……(肖陶扩|д)后面再解释
下面我将书的内容理一下,他到底是如何被自己的思想给纠缠到崩溃的。(0 )
一、科技与人
与作者一起摩托旅行的,除了他儿子,还有另外一对夫妇(男的简称为A,女的就称为B 吧)。作为摩托党,想必总应掌握些简单的修理技术才上路吧,但这对夫妇很有意思,选的是很少会故障的宝马R60,即便遇到些小问题只会寻找说明书或者找维修店或者卖掉,却不会花一点心思去学习下基本的维修技术。(有钱银认证完毕→_→)而作者对于摩托车的态度,一如自己的伙伴般,有着百般照顾和体贴。
正如有些人口口声声说有多喜欢你,但行动上却没有一点想要了解你,这背后的实质其实是——疏远和厌恶。
这正是夫妇以及很多人对科技抱有的态度,一种距离感,即便清楚日常生活中时刻离不开各种科技,但似乎对他们而言科技只是一堆工具、冷冰冰的力量,不值得也没必要去多了解一点。但即便是这样的厌恶科技,表面上还是钟情于科技,当然是头脑中的理性战胜了情感……
——————————我回来啦—————————
二、事实与表象
作者与A因为一件小事而发生争执,车把手松了需要用薄铁片垫一下,作者认为简单地用啤酒罐的铝片就行,但A的反应是⊙ω⊙并表示生气:用啤酒罐修理上千美金买的宝马车??更愿意用专业制造的配件,即便起的同样效果。
这是对于事实的认定不同,你看到的啤酒罐只是个金属容器,而作者从科学的角度出发,看到的是一个实用的摩托车配件,即所谓的表象与事实的区别。
再进一步说,眼见为实——你可以相信你看见的表象就是事实(啤酒罐就是啤酒罐),不管你怎么阐述它的用途;而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认为不管它所呈现的表象是什么,其内在的实质即是事实(啤酒罐不单是容器可装东西,也可作为一块薄片来修车),这个角度暂且称为科学。
【崩溃点一:作者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对世界的看法,表现为观念上不和无法沟通】
三、古典与浪漫
还记得我在前面提到这是一本关于肖陶扩的记录么?“肖陶扩”大概理解为「在骑摩托时脑袋空空,不妨找些问题来想的过程」俗称……胡思乱想……(其实是19世纪末一场美国教育改革的行动……想了解的自行解决)
对关于科学、事实的进一步思考,可以把对世界用的认知用二分法来分类:古典的和浪漫的,这其实与上面提到的两种观点是一一对应的。
古典的认知认为世界由基本的形式组成(如金木水火土,啤酒罐是工具、容器),而浪漫的认知则是由表象来观察,即你所看到的就是世界。
再举个例子,把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给浪漫的人看,他看到的是一个姿势有点奇怪的裸体男人、枯燥的专业名词,而古典的人会把线条、画面、文字结合深究其背后,或许看到一副艺术品、黄金分割、解剖图呢。
并且人在思考的时候往往都是偏向于其中一种形式,而误解和看清另一种形式。
(维特鲁威人真amazing……图片来自度娘)
物理学家或者数学家自杀是不是因为发现了宇宙真谛?159 / 作者:47971655 / 帖子ID:50503 【崩溃点二:二分法把两种认知分离开,也即把人和人分离开,他和A的属性不合。】
————————我又回来啦——————————
四、哲学家眼中的科学
如何解决一个问题,至少要兼顾六个方面:问题是什么?假设可能的原因?
证实假设?预测结果?观察结果?
由实验得出结论——解决方案。
特别有一点不同的是,在浪漫的人只看到眼前的,即实验=科学;而自带古典属性的作者,认为实验只是解决问题中的一个方面(证实假设),而科学的概念应是完整的多方面集合体,或者称为系统性。
文中有一句话概论得很好:
“一个实验不会因为没有达到预期结果就被称为失败,只有其结果无法测出假设的真假才称为失败。”
举个例子,摩托车的喇叭能响,只能证明电池没问题,不代表整个摩托车的电路系统正常。那么设计适当的实验,推想各个结构间的关系,最后证实假设,即为一个完整的科学过程。
【崩溃点三:所谓思想指导行动,当思想上的分歧发生,就直接体现在对待事物的行动上,作者在其他人眼中大概是“怪人”吧】
五、科学的瑕疵
在进一步思考了在古典人眼中什么是科学后,明确科学的前提是要提出假设,那么对于一个问题的假设存在有无穷个;而可想而知,假设出现的速度远大于用实验证实的速度,无法证明所有的假设则科学的结果是不!可!靠!的!再严重地说,就是整个科学的架构是存在瑕疵的!
你了解的越多,懂的越多,那么提出的假设越多,你会用更多的科学方法去选择其中正确的一个,而由于科学的瑕疵实际上是毫无进展,更不可能得到「真理」。
所以整个科学时代都在做无!用!功!
不断增加的假设、理论,反而把唯一的绝对真理变得多元化、不确定性,从而带来各种思想价值观的不同、社会的混乱。
“科学反而制造出科学的混乱。”这样一种理性的模式带来看似美好的世界,实则带领人类越走越远。
【崩溃点四:像鱼与水般关系存在的科学与人类,突然意识到这水是污水,曾经最深信不疑的科学其实在背叛,开始了自我的思想颠覆。】
——————我不会再回来的————
我觉得关于这本书讲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虽然书里面还有后续的哲学思考,彻底颠覆了作者的世界观。只能说思想是认识世界的本源,颠覆了根基,生命又是什么?
(感谢等待更新的你萌,欢迎思想的碰撞)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9-7-27 20:50: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道题主具体指的什么人,我想应该有个人因素也有社会因素。他们应该不会因为因为发现真理,泄露天机而选择死亡。钻研数学和物理的,需要具备极高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也许他们把精力放在晦奥难懂的问题上,得不到完美的答案,那种失落感很容易让人产生抑郁。人是需要一些满足感刺激多巴胺分泌来调节情绪的,多巴胺是一种对神经的奖励,使人有愉悦感和成就感。如果长时间得不到,往往会抑郁,可能会走火入魔走上不归路。终究说来,那些发现往往是顿悟出来的,需要一个愉悦的大脑环境来产生,就像我们睡觉前背课文往往记忆更牢固。很多原因我个人认为是大脑思考机制导致的,越想不出来越郁闷,越郁闷越没有灵感,然后慢慢抑郁,噶,自杀。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19-7-27 20: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预警)
《三体》里科学家自杀的剧情可以说很深刻,再结合《朝闻道》里那些为了真理而自愿走上真理祭坛的人,提现了人类可以为了真理去牺牲,因为好奇心和探索欲,不但是人类前进的动力,更是不可遏止的人性(袁岚峰博士语)和实现人生追求和价值的一种途径。
但是,但是
但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体》里的科学是智子封锁和一些我不说说了就剧透的原因,《朝闻道》则是因为真空衰变的原因。
我们没有啊。
目前人类科学还在稳步前进,还有不知多少领域要探索,所有人都嫌自己获得不够长,如何自杀?
在古代,先贤就感慨“吾生也有涯,吾知也无涯”,更是有高尚的人嫌自己命太少,只能为伟大的事业比如保家卫国或者科学视野牺牲一次。这些“贪心”只会在生命最后一刻还在战斗,又怎会自杀放弃呢?
高学历人士自杀,我猜大概是因为在学校遇到王某攀这样的人渣压迫吧。
恕我直言,谁要是自称参透了至道真理,我只能说他太狂妄了。自有人类以来,无数最聪明的人用最艰苦卓绝的努力去追求它,到现在为止也是遥遥无期,一个人的智慧真是无比渺小。
但也正是如此,人类的智慧才有存在的意义,就像只有山在,登山才有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7 07: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