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最高神
东皇太一东皇太一
东皇太一是《九歌》中最高的天神。但是,他到底是什么神?史料、文献中找不到。 目前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星”;有的说是“太乙”;有的说是“战神”;有的说是“伏羲”;有的说是“春神”;……没有公认的解答。 根据宋玉《高唐赋》:“醮诸神,礼太一”,和战国楚墓竹简中最高的天神“太”(即“太一”)。“东皇太一”可能就是屈原根据楚人祭祀中最高的天神“太一”,加上祖先“东皇”,而创作出来的上帝和祖先合一的天神。他既不是沅、湘之域“祠辞”中原有的天神,也不完全是《高唐赋》和楚墓竹简中的“太一”。 诗文开始,写供神的铺设,“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写祀神典礼的开场:当此吉日良辰之时,特此恭谨地将娱乐东皇太一。写祭神者佩剑服玉,手持琼玉之芳,礼容极为恭肃。“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显示其典雅、高贵。“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用最好的祭品来敬事天神,蕙、兰、桂、椒,是屈原诗歌中常用的香草,具有高洁的象征意义。“扬桴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则写以钟鼓、竽瑟、歌唱、舞蹈来娱乐天神。“安歌”、“浩倡”,又继之以舞,灵巫艳装,香飘满堂。最后“五音纷兮繁会,君欣欣兮乐康”,各种乐调纷繁交响,达到高潮,上皇欣然乐康。 《东皇太一》是屈原对“东皇太一”的颂歌。是“屈赋”中,最为隆重、庄肃的一篇。其诗 自始至终只是对祭礼仪式和祭神场面的描述。 看不到夏启时代,纵放男女情欲的内容;与充溢爱情、颇具野气的二《湘》、《少司命》、《河伯》、《山鬼》比较,也显得缺乏生气。就其“庄肃”而言,与《诗经》《商颂?那》反而比较接近。
古人信仰的是东皇太一
东皇太一即中国上帝
file:///C:/DOCUME%7E1/cface/LOCALS%7E1/Temp/LY6DR3ISJE0%296K%29L%29%5D%7EVIZK.gif
后来的各家都糊涂了
据《史记·天官书》记载:“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若见若不,曰阴德,或曰天一。”《晋书·天文志上》:“天一星在紫宫门右。”《星经》说太一星在紫宫门外天一星南。紫宫是北极星所在的天区,天一、太一都很暗。 太一是神名,也写作“泰一”。《史记·封禅书》:“天神贵者太一”索隐:“……天一、太一,北极神之别名。”《天官书》说:“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正义:“泰一,天帝之别名也,……泰一,天神之最尊贵者也。”作为北极神,天一、太一相同。《天官书》中保存的黄帝时代观念很明显,但在神中,黄帝并不如太一地位高。 太一是山名。指终南山,也写太乙、太壹。张衡《西京赋》:“天前则终南、太一”注:“《汉书》曰:‘太一山,古文以为终南……’” 太一作为抽象名词,指“天地未分混沌之元气”(《礼·礼适》疏)。《淮南子……诠官》开篇说:“洞同天地,浑沌为补,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万物产生于太一,中国古人讲“道”是自然规律。道家把“道”说得很深奥。《庄子·天下》:“建之以有无有,主之以太一。”太一就是“道”。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年代约为公元前四世纪,强调了太一与水的关系。有学者认为此篇并非道家文献,但是对于中国古代宇宙观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太一如此尊贵,是与一位被遗忘的古帝——泰壹氏分不开的。《盘古王表》载有“泰壹氏”。其事迹不可考。《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索隐:“按:天皇,地皇之下即云泰皇,当人皇也,而《封禅书》云‘昔者太帝使素女鼓瑟而悲’,盖三皇已前称泰皇。一云泰皇,太昊也。”泰皇最贵,与天神中北极神太一最尊贵相应。参照轩辕氏与轩辕星座的对应关系来看,泰皇的地位和天文学实践决定了北极神太一的地位。太一或为太昊,或与之有关。《楚辞·九歌》有《东皇太一》,一般认为是楚人的最高神——祝融。 《易·系辞》用卦的变化象征天地的变化。“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卦象与天象的一致是《易》的理论基础。《说卦》:“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万物出乎震,震东方也……”朱熹说:“帝者天之主宰。邵子曰:‘此卦位乃文王所定,所谓后天之学也。’”天之主宰即北极神太一。北斗斗柄春分指东,立夏指东南,夏至指南,立秋指西南…….晚上二十二时左右斗柄指向可定季节,这个规律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北斗旋转,北极星不动(太一常居),这一现象与远古先民的住房朝向聚落中心广场有共同之处。北极神得名于太一,就是太一氏的称号,被后人纪念而加在北极神身上。由于北极星的特殊地位,后来升天为神的圣王再也没有人超过太一氏。 《帝王世纪》:“太昊帝庖牺氏……帝出乎震,未有所因,故位在东方主春,象日之明,是称太昊。”王大有先生认为太一神为伏羲,雉入淮为蜃,实际上是辰(震)。马王堆帛书“震”作“辰”,辰为龙。太昊龙图腾,“帝出乎震(辰)”与“我姬氏出自天鼋”的意思相同,即太昊以龙为图腾,辰又为观象授时的基准,“北辰亦为大辰”(《公羊传》)。太一神从震位经一周天,正走过八卦的方位,是《说卦》的天象依据。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墓出土九宫式盘,铭文为:“冬至汁蛰四十六日废,明日立夏。立夏阴洛四十五日,明日夏至。夏至上天四十六日废,明日立秋。立秋玄委四十六日废,日明(明日)秋分。秋分仓果四十五日,明日立冬。立冬新洛四十五日,明日冬至。”太一移宫的日期正当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个节气。这八个节气与八卦对应的实物即所谓的“八角星”图案——八卦历图——河图洛书。太一神巡行的起点是冬至,与《说卦》不同,但周而复始是相同的。 太一氏成为神名永载史册,其作为人的一面湮没在漫长的岁月中,然而从其至尊的地位和作为“道”的代称,不难想见太一氏的非凡作为。 注:文中对太昊与伏羲、河图与洛书未加区分,以前已论及。
中国的上帝就是太一
file:///C:/DOCUME%7E1/cface/LOCALS%7E1/Temp/LY6DR3ISJE0%296K%29L%29%5D%7EVIZK.gif
日本最高神(天照大神)来自山东半岛
简单的说就是,先秦年代有一个陈国的公子陈完去往齐国建立了田氏,于《春秋》结束的一年取代吕氏掌握姜姓齐国的权利,之后由田〔和〕(谥为太公和)建立田氏齐国。秦统一后齐王未能获分封而随徐福去往九州岛(日本),而太阳女神、天照大神就是出走齐王(十六代仁德天皇)的奶奶——君王后,特殊的年代使这位来自莒国(今日照)的女性成为影响东亚局势的伟人级人物,并最终衍化成日本神道教的最高神,而君王后的家乡名称最终衍化为
日照
简单的说就是,中国人不认同《春秋》结束的原因是田氏弑君控权,而日本、朝鲜、韩国人不认同他们就是从中国出走的东夷人,才导致中日韩历史存在深刻的缺陷。
请务必清醒认识,徐福出海并不是为仙丹,齐国人没有告诉秦人事实,他真正目的是护送未获分封的齐王出走,这个出走的齐王就是日本神话中名字最多的潘能尔尔命,也就是十六代仁德天皇,日本宫内厅之所以开放规模最大的仁德天皇(君王后之孙)陵墓,因为他是能通过实物考证的最早天皇
天照大神的原型就是十六代仁德天皇的奶奶,中(齐)国历史中的
君王后
也就是日本历史中的
神功皇后
(关于田的姓)
福田(康夫)现首相
本田 丰田 织田(信长) 武田
柴田 依田 前田 风田 安田
多田 山田 开田 上田 石田
和田 太田 小田 盐田 新田
樱田 岛田 杉田 疋田 松田
和田 真田 稻田 田中(角荣) 田边
秋田 车田 羽田(孜)
田氏家族的哪一支成员出走?
齐王[建]在位四十四年,想必继承人已经确立,出走的就是这个正统血脉继承人。反秦战争开始后,先后被立为齐王的人,都是田氏家族的普通成员,而真正齐王[建]的孩子“神秘蒸发”了。因为田氏齐国有很强的王室信仰,继承人存在,就不可能立别人为王。
前279年齐复国后,六十年里几乎没有战事,蓄积了力量,在向秦投诚之前,相国[后胜]又为齐国的将来作了许多准备,齐国应该有很好的国力基础。但反秦战争开始后,齐国缺少正统王权——齐王[建]之子,七次更换齐王,前后出现九个王(田儋、田假、田市、田都、田安、田荣、田广、田横、韩信)。权利斗争导致内乱不断,才先后落败于项羽、刘邦。
徐福是怎么离走的?
先秦兵书都出自齐国人,所以要考虑到齐国人善于计策。
徐福既懂天文、地理和航海,又知道丹术,按现在讲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作这么奇怪反常的举动并不是为“求仙丹”,而是另有目的——建一个新的国家。在很多人私下往海上逃亡时,护送自己支持的王室成员出走,是一件容易想到的事。徐福的计策是“三千童男童**,既利于以后的生存发展,还可掩盖里面的关键人物。
发生在齐国,相类似的计策齐桓公(吕小白)
被管夷吾射中后,装死躲过一劫,并加紧赶路取得王位
file:///C:/DOCUME%7E1/cface/LOCALS%7E1/Temp/X@8%7DU9MLE%7DEBUE273%29%5D9PGF.gif吴、越都是齐的一个邦国,吴王、越王效忠齐国
鲍子弑齐悼公后,夫差“哭于军门外三日”
真实的历史是吴、越北上讨伐的是齐联邦的某几个邦国,比如鲍子弑齐悼公后夫差北上讨伐鲍氏,而此时伍子胥的孩子巧好在鲍氏城中,才导致伍子胥之死
对齐国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我的观点如下
齐国可分狭义齐国与广义齐国
狭义齐国仅指齐都临淄附近
广义齐国(前284年之前)至少包括莒、鲁、卫、宋、徐、邹、薛、荆、吴、越等大量独立城邦的联合(可从各地的齐刀币看出),版图相当大,占有山东半岛并向外延伸至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境内,
亚历山大东征的余波到达中原后几十年内,齐愍王(或称东皇)在位的帝国纷乱不断,最终分崩离析
前279年后,真正的“战国”开始,就如历史上每一个帝国倒塌后出现的军阀混战相似
如果这些猜想是对的,那么“百济”很可能就是这个齐联邦国,那么就不必再骂韩国人意淫、自慰了
被遗忘的历史:当田氏(日本天皇祖先)弑齐简公后,七十岁的孔子三次请兵讨伐田氏(忠君之心可见一斑),但鲁国不是田氏的对手未能如愿,孔子悲痛难耐之余竟“邂逅麒麟”,《春秋》历史就在这一年(田常弑简公)结束了。孔子两年后去世,但他的弟子前仆后继终于搭上秦国的战舰,一举将田氏消灭
一、秦统一之前各国的语言文字就有差别,二、相同的语言文字经过两千多年的各自演化也会不同,如同北方人听不懂粤语,三、假如日语和中文没有关系,当年汉字就不会成为日本的国语,就如英语不会成为国语一样,四、日语中的平假名(女文)应源自齐文。五、古汉语中,田和陈读音相近,田(den),陈(dan),而日语中所有有田存在的读音,比如本田(honda),丰田(toyota),中田(Nakata)都跟古汉语中“田”的读音一致。这里的古汉语,指的是汉以前/包括汉的古汉语
舜-陈国-天齐帝国
也就是东皇帝国
秦合六国兵降齐国为王国
齐国从桓公到战国末一直是海洋民族的中心
称齐国为东方希腊并不为过
秦统一了中国但是齐楚文化统治了中国
楚灭秦立汉,汉以齐士立国
鲁只能算齐属国
齐也是商之起源地
file:///C:/DOCUME%7E1/cface/LOCALS%7E1/Temp/LY6DR3ISJE0%296K%29L%29%5D%7EVIZK.gif苏三不了解伏羲-舜-商-齐文化的延续
周灭商,但是商之势力三分
一为周所驱赶到周原,为秦
一到北向为晋国
一为齐地
商族最终也成为周之国人,周统治华夏的军事基础还是商朝军队
只是一部分商军到了美洲而已
周原来就是商之属国
连周文王都是商强迫周王立的商的外孙
齐楚信的东皇是高于夏周信仰的皇帝的
太一高于轩辕 秦赵同源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是一对不折不扣的冤家。赵国作为秦国最强劲的对手之一,一直时时处处和秦国作对。而秦国也正是在战国末期干掉了赵国才得以统一中国的。可是,很多人其实想不到,这么一对不共戴天的死敌,其实是“一祖同宗”的关系。也就是说,他们都是一个老祖宗的子孙,而且,在早年间,赵国的祖先是有恩于秦国的祖先的,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赵国祖先的庇护,也许就不会有后来强盛的秦国了。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秦国和赵国很靠谱的有明确记载的祖先,可以上溯到舜时代。据《史记》记载,舜时,秦和赵的先祖大费就“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大费有两个儿子,长子大廉,次子若木。若木的四世孙费昌,“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意思是说费昌是驾御马车的能手,并且他依靠善于驾御马车帮助商汤打败了夏桀。而大廉的玄孙孟戏和中衍,则为商朝的国王帝太戊“御”,成为国王的专职马车驾驶员。从此以后,大费的子孙作为殷商王朝的驾驶员家族,立下功勋,逐步成为商朝的诸侯。从善于驯养动物到善于驾御由数匹马拉着飞驰的马车,大费家族的技能获得了质的飞跃。
到了商纣时代,中衍的玄孙中潏生了一个儿子叫飞廉,此人以“善走”著称于世,据说能够“日行五百里”。飞廉生有两个儿子,长子恶来,次子季胜。恶来这名字一听就凶神恶煞的,不是没有理由,此人以神力著称,和善走的父亲一道成为纣王的帮凶。周武王讨伐商纣,恶来被一起镇压。父亲飞廉跑得快,溜了,隐藏起来。后来,季胜的重孙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并且,在一次针对周缪王的叛乱中,“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马车的作用在西周时期相当于咱们现在的汽车,也就是说造父相当于咱们现在的车王舒马赫一类人物,是数一数二的快车手。这下就可以知道飞廉为什么善走而且能够日行五百里了,原来,这个家族祖传的绝技就是飞车。古人惜字如金就是害人,一个走字,就没说是腿走还是车走。
造父因此得到缪王的封赏,赵城成为造父的封地,从此造父的子孙就以赵为姓氏,其后世子孙创建了赵国。那么秦国呢?
原来,恶来死的时候,也已经有了儿子,他的儿子叫女防,这一支的子孙因为造父的得宠也在赵城居住并生存下来,并且渐渐的得到了周王室的宽恕,开始出来做官。比如女防的重孙大骆,按辈份也就是造父的堂侄,就成为了专门帮助周孝王镇守西部边陲,抵御西戎的将领。
大骆有个儿子叫非子。这是个有心人,大概是叔祖造父的发家史点醒了他吧。他开始虚心学习祖传绝技,并且有所发展,成为养马的好手。养马其实就是驾车的一部分,当年传说造父之所以能够成为快车手,除了技术以来,善于发现和饲养良马也是一绝,曾经驯养出了骥、温骊等名马。
非子明白,自己的这一支再怎么发展,在赵城也只是寄人篱下,是旁支。所谓此地虽好,不是久留之地。于是他跑到犬丘这个地方,开始养马。由于他养的马又好又壮,很快名声远播,被推荐到了周孝王那里,成为周王朝的“弼马温”。这个弼马温很尽职尽责,远比齐天大圣强,很快就得到了孝王的器重。孝王决定好好的重用他,让他成为大骆(也就是恶来)这一支可以继承宗嗣的嫡系子孙。这样他将来就可以继承家族产业。
可是,这事遭到了申侯的反对,因为申侯的女儿就是大骆的原配妻子,而且生有嫡子成。大骆是镇守西陲的将领,周孝王怕引起内乱(见拙文《中国最早的“和亲”事件》),便放弃了让非子继承大骆这一支宗嗣的打算,但却给了非子更好的补偿和更高的荣耀。他决定让非子获得他这个家族最古老的祖宗嬴姓的继嗣权,赐非子姓嬴,并把自己的土地秦城分封给他,让他的子孙世代为周王室养马。由于非子还没有正式的爵位,因此秦国被称为附庸之国。周厉王年间,西戎反叛,非子的异母兄弟成被杀,非子又获得了父亲大骆这一支的继承权,从而成为真正的恶来这一支系的嫡系子孙。
从此,秦城和赵城就分别称为了飞廉的儿子恶来和季胜的子孙的封地,后来他们各自通过努力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而通过这段故事,我们应该知道,秦国和赵国的共同祖先就是飞廉,而秦国的祖先是飞廉的大儿子恶来,赵国的祖先是飞廉的小儿子季胜。这就是秦国和赵国的起源
发现黄帝的DNA
除了“伢伢”学语的小孩,作为中国人,大概都知道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如果再追问个“为什么”,读过一点历史的人会知道,中国的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记>中第一个记录的人物就是黄帝。
可是,如果再追问下去——黄帝他怎么就是祖先呢?这就只能够从血缘上来说明了。谁是谁的后人或先人,现代好办,可以查DNA。可在古代,就只有文字记录了。所以,文字记录可以称为古代的间接DNA。西方人为了讲明白他们的祖先,在《圣经》中是从亚当和夏娃说起的,并且罗列出了二人所生的一大串后代,即“亚当和夏娃生儿子该隐……”,“该隐生以诺…”,“以诺生以拿,以拿生米卢雅利;米卢雅利生玛土撒利,玛土撒利生拉麦……”一直不厌其烦的写了好多代后人。
而中国人就含蓄得多,司马迁在写黄帝时,只记录了他的一个孙子,却没有都往下再写。那么,是不是说司马迁不知道黄帝的后人呢?不是。那是怎么回事情呢?原来,《史记》主要记录了黄帝争夺天下的事迹,对他私人的事情记录得很少,这是中国史家记录人物的特点。可是司马迁毕竟还是记录了一些,他写道:“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黄帝的妻子名嫘祖(又名雷主),她是黄帝的正妃,生了两个儿子,就是玄嚣和昌意,玄嚣又名青阳,其封地在长江,昌意封在若水。司马迁特别提到了黄帝的一名儿媳妇——昌意的妻子,乃是蜀山氏的女子,名叫昌仆。为什么?是因为她生下了高阳,也就是黄帝的一名孙子,母以子贵,高阳后来做了天下的大帝,是黄帝最有出息的唯一孙子。
在这里,司马迁没有罗列出黄帝其他的二十三位儿子,更没有述说黄帝的第二名以上的孙子,一般来说是因为其他的儿孙在政治上的作为不大,史家觉得没有必要记录——这又是中国史笔的特点——官本位,有官则记,无官则弃,这个风气也不是从太史公开始的,从中国有文字记事以来就开始了。
那么,司马迁写的“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是信口开河呢,还是有过严密的考证?回答当然应该是肯定的!司马迁虽然没有像《圣经》那样详细的一代代的记录先人的后代,但是却将黄帝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的后代暗藏在历史故事之中了。这正是司马迁的高明之处。
怎样才能够找到中国人的“DNA”线索呢?
我们可以从有较完整的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去寻找。当然,这得有点耐心,还要有点细心,再加上用点时间读古书就可以了。中国社会由春秋时代进入战国时代。当时的主流社会是天下七雄五小强,十二个国家闹中华。七雄是东齐、西秦、南楚、北燕、中原有魏、赵、韩三晋;五小强是鲁、宋、卫、越、中山。周王朝还在,也算一股政治势力。所以,当时的主流社会有十三个国家。因为是私有制,十三个国家就有十三个国君,也就有十三个主流姓氏。通过十三个主流姓氏,我们就可以追溯到中国人最早的祖先了。
因为中国姓氏繁多,有的是少数民族,演变也复杂得很,所以我将这些较早的祖先归称为“主流祖先”。
首先,我们要将主流祖先“合并同类项”。十三个国家的君主,燕国、鲁国、卫国、中山等四国与周王朝的国君同姓,都姓“姬”,而其他八国的姓氏分别是:田(齐国)、嬴(秦国)、熊(楚国)、魏(魏国)、赵(赵国)、韩(韩国)、子(宋国)、王(越国),加上代表五国姓氏的姬,一共就有九个姓。
如果再挖一挖魏国的魏姓,可以发现魏国的祖先,是毕公高的后代,而毕公高是周文王的儿子,被封在毕地,以毕为姓,其后代沦为平民,其子孙有个叫毕万的,给晋献公当侍卫有功得了封地魏,于是就改姓魏。韩国的韩姓跟魏姓的情况差不多,也是从姬姓而来。所以,战国主流社会的姓氏可以由九大姓缩减为七大姓氏:田、嬴、熊、赵、子、王,当然要加上代表七国姓氏的姬。
顺着老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有根有据的,从血脉上追查到秦国嬴氏的祖先“非子”,原来与赵国的祖先“造父”,他们都是“女修”的后代(可以另文来证明,现省略)。另外,还可以发现,楚国的祖先“鬻熊”,也是女修的后代。他们在《史记》上都记载得很详细。
这里列出楚国来历: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产焉(现代称破腹产/本博主注)。其长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羋姓,其楚后也。周文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
因其它类同,略例。所以,再经过追踪,又进了一步,可以知道战国主流社会七大姓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更远祖先。
根据楚国的血脉史可知,卷章和女修都是同一位父亲,名叫“称”。而称还有两兄弟,一名叫“鲧”,鲁迅有篇文章说过“鲧是禹的父亲”,禹就是大名鼎鼎的治水的那位远古英雄;另一名叫“穷蝉”,其名气不如鲧大,却是敬唐的父亲。齐国田氏夺了姜太公后人的齐国君位。田氏的祖先,就是“胡公”,名“满”,胡公的祖上名叫“商均”,而商均这个人,大家也许较为陌生,可他的父亲,名声大得很,那就是华夏古代圣贤之君,名叫‘舜’。舜的父亲名叫“瞽叟”,曾经写过一首琴曲,叫做《思亲操》,对华夏民族音乐影响颇大。
瞽叟的父亲名叫“桥牛”,桥牛的父亲名叫“句望”,句望的父亲名就叫“敬唐”,他是“穷蝉”的儿子。穷蝉、鲧、称是亲兄弟仨,三人有一位堂兄弟,就是中华民族的五大帝之一的帝喾,他有两名妃子,一名正妃姜源,生了儿子“弃”,另一名侧妃简狄,生了儿子“契”。而“弃”这个儿子又成为当时最高统治者周王朝君王的始祖。归纳以上,排列如下:
(省略图)
细看上表,我们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祖先,本来是穷蝉、鲧、称、帝喾四位。再往上寻,就是穷蝉、鲧、称、帝喾四兄弟的父亲,前三位(穷蝉、鲧、称)的父亲是玄嚣,后一位(帝喾)的父亲是昌意,玄嚣和昌意二人是亲兄弟,他们的父亲就是黄帝。
所以,司马迁说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有古代的间接DNA为证,是很负责任的说法,并不是信口开河的胡说八道。不然,他也不会被历代后人称为“太史公”了!
旦大学金力教授专门从事人类进化研究,他用几年时间通过基因突变追踪汉人的迁移.2004年9月的世界顶尖科学期刊英国<自然>杂志 (Nature2004 Sep 16;431(7006):302-5.)以"Genetic evidence supports demic diffusion of Han culture."为题目发表文章,文章说遗传分析结果显示:南方汉族的基因中大约包含80%的北方汉族成分,如果把父母系分开,父系里大约有90%的北方汉族的贡献,而母系中大约有50%左右。这一结果说明了汉文化的扩散伴随着大量的人群迁徙。研究发现,南北汉族在父系上基因十分相似,在母系上基因差异显著。文章摘要: Genetic evidence supports demic diffusion of Han culture.
The spread of culture and language in human populations is explained by two alternative models: the demic diffusion model, which involves mass movement of people; and the cultural diffusion model, which refers to cultural impact between populations and involves limited genetic exchange between them. The mechanism of the peopling of Europe has long been debated, a key issue being whether the diffusion of agriculture and language from the Near East was concomitant with a large movement of farmers. Here we show, by systematically analysing Y-chromosome and mitochondrial DNA variation in Han populations, that the pattern of the southward expansion of Han cultur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demic diffusion model, and that males played a larger role than females in this expansion. The Han people, who all share the same culture and language, exceed 1.16 billion (2000 census), and are by far the largest ethnic group in the world. The expansion process of Han culture is thus of great interest to researchers in many fields.
金力教授2003年被聘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198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遗传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94年5月获德克萨斯-休斯顿大学生物医学院遗传学博士。1994年6月至1996年12月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遗传学专业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一位博友提了两个问题,一是炎帝的情况该是怎样的?——我们知道,中华民族是炎黄的子孙,很主流的一支是春秋战国(前期)时的齐国,他原来的国君是姜子牙的后代,姜子牙的文学形象在中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封神榜》中有刻画。去掉神话的成分,他的先辈应该是炎帝。姜(吕)氏实际上是因为与周的姬氏组成联盟军,才打败了商王朝纣王的军队,控制了天下。所以,周王将东方较大的地盘分封给了姜子牙。可是,传到公元前356年,齐国的君位被大臣田氏夺去了,此时的国君叫齐康公。几句话讲不清,有机会一定写文章介绍。
前一位博友提的另一个问题(后一位博友的问题也含其中)是除了我文章中的12国以外,其它国家的血脉情况如何?——周武王夺取天下后,分封了很多诸侯国,据史料记载,大大小小有上千个。主要受封的,首先是同姓亲属,武王有同母兄弟10人,1哥(早死)8弟,6人有封国,地方都比较重要,比如周公旦就封在了鲁国。其次是异姓,一部分是虞舜的后代(古书上有明确记载),比如封到陈国的胡公满;一部分是黄帝直系后代和夏的后代,比如封于蓟、祝等国;比如封的宋国等;还有一部分是有功之臣,比如姜尚分封到齐国;对于战败灭国商的一部分“可以教育好的”或“能够同纣王划清界线”的商的后人,也给予了分封(几千年后的毛泽东也吸取了周的政治智慧----选举犯错误的王明、李立三、博古等人的中央委员),比如宋国就是分封给了暴君纣王的亲弟弟微子启。后来,春秋战国中,大多数国家都灭了,主流国家就是12国了,所以主流的祖宗就是他们了。中央后代他们的姓氏演变那就复杂了,不是三言两语就可以说清楚的,要专著才能够说明部分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