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年初,《流浪地球》刚上映的时候,我带儿子去看了。他看完电影很兴奋,小嘴巴问个不停。
令我感动的是,第二天早上,我送他上学的时候,他指着太阳对我说:“妈妈,你和太阳打个招呼吧!”我愣了一下,跟太阳打个招呼?
我瞬间想起,《流浪地球》中,吴孟达扮演的姥爷韩子昂说过一句话:“那时我们没人关心太阳,人们只关心一种叫钱的东西”。
大人看电影,只关心演员演得好不好,剧情是不是符合逻辑,只有孩子会被电影渲染的气氛感染,意识到我们忽略太阳太久,需要跟它打声招呼,问候一下。
于是,我遵照孩子的建议,抬起头,朝着太阳说:“你好!太阳!”儿子很高兴,也学着我的样子说:“你好!太阳!”
5、6岁的孩子,好奇心正盛,他们对自己身处的自然环境,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而太空,永远都是他们最向往的神秘地方。
幼儿园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很多小小升旗手都说自己的愿望是“长大后我要做一名宇航员”。
也许人类探索太空的欲望,是根植于基因的。
只可惜,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双螺旋结构、光年、爆炸、彤缩、奇点,这些解锁太空奥秘的关键名词,太难理解了,除非用形象的图画来展示。
我手上的这本《超级简单的宇宙史》,就是用图画解释宇宙从诞生到消亡的过程的科普绘本。
《超级简单的宇宙史》的封面上画着一个旋转滑梯,滑道上有个小女孩,她和几颗星星一起飞速地向下滑。画面背景是浩瀚星空。
封面为什么要这样设计?等你看完整本绘本就会知道。
打开《超级简单的宇宙史》,前环衬页上展示的景象就像我们在夜晚仰望星空时看到的景象。这是我们肉眼所能见到的宇宙的一小小小部分。
扉页上画的是包裹在厚厚外壳里的太阳系,仔细看,你会看到蔚蓝色的地球。
关于宇宙的起源,目前最有影响力的说法是“宇宙大爆炸学说”,《超级简单的宇宙史》就是用浅显的语言向孩子解释“宇宙大爆炸学说”。
宇宙最初的形态,是一个小到看不见,内部温度高到无法想象的点,突然有一天,这个点爆炸了,在比一眨眼还要短得多的多多多多……的时间里,宇宙就膨胀到太阳系这么大。
那时的宇宙混沌不清,像一团雾。
38万年后,光挣脱了宇宙能量的束缚,向四面八方运动,宇宙才变得透明。
后来宇宙冷却下来,出现第一代恒星,恒星聚集、合并,形成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那时候还没有太阳,太阳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恒星。
起初,太阳外围裹着有1光年宽的巨大黑色外壳,就是我们在扉页上看到的那个黑色的球。
太阳在里面旋转,由于引力的作用,它旋转得越来越快,终于燃烧,爆发出灿烂的光芒。
当太阳燃烧起来,有些星际尘埃被吹走,有些留下来,猛烈地旋转,碰撞,上千万后,形成了地球。
地球一开始也是热的,后来冷却下来,才出现了生命。
目前宇宙还在膨胀,很多星星会离我们远去。
我们在宇宙当中会越来越孤单。
当宇宙膨胀到极限,能量就会被耗尽,温度就降到绝对零度(零下273摄氏度)。
宇宙就死了。
那我们人类呢?命运如何?
其实,早在宇宙死亡之前,太阳和地球更早就死亡了。
到那个时候,流浪地球也救不了我们了。
但作者宗匠在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俊卿先生的指导下,对人类的未来做出了乐观的想象。
也许那一天到来之前,人类科技已经发达到能够再造一个宜居的宇宙,或许人类可以穿越回宇宙还宜居的时候,再或许,人类发现了一个新宇宙呢。
是啊,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诞生之前是什么?也许就是另一个宇宙呢。
这一页的配图很有寓意,一个小女孩坐在星星堆里(象征我们现在的宇宙),看着远方另一个宇宙在迅速膨胀。
而后环衬页上,远方那个像鸡蛋一样的新宇宙膨胀得更大了。
如此,我们就能明白封面为什么会设计成一个小女孩和几颗星星从旋转滑梯上滑下来。
因为一个宇宙消亡,另一个新的宇宙就会出现,就像旋转滑梯,从一个滑道上下来,走几步,又进入下一个滑道。
浩瀚星空,滑道打底有多长?滑道到底有几个?谁也不知道。
5、6岁的孩子,逻辑思维刚刚萌芽,好奇心强,对太空知识特别着迷,这个年龄段被称为“天文敏感期”。
天体物理学家马里奥·利维奥说:“人有一种好奇心叫知识性好奇,这种好奇常常钟情于科学奥秘,能让人带着愉快的状态,期待知识的赞赏。”
这种“知识的赞赏”,就是孩子获得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时感受到的愉悦感。
就像儿子看完《流浪地球》,兴奋地说个不停,问个不停,那就是他获得了“知识的赞赏”的表现。
这次,他看完《超级简单的宇宙史》之后,问我:“妈妈,新的宇宙也是从一个小小的点开始吗?”
我说:“是的。从奇点开始。”
他笑了,把右手拇指和食指捏在一起,比划着说:“那么小,怎么站得住脚呢?”
这个担心把我逗笑了,我说:“奇点会爆炸的,宇宙会膨胀的,那时候,宇宙又会无边无际,是人类想象不到的大。”
梵高的二维星空:有书智库签约作者,二级心理咨询师
本文选自:今日头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