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宇宙中有一种神秘的恒星,它们数量众多,却又小又暗,它们就是红矮星。
2014年4月23日,由两颗红矮星组成的双子星——DG CVn在NASA的雨燕号宇宙飞船上释放了一系列强大的耀斑,让全世界再次对红矮星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
为了更加深入地研究红矮星,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基础信息,因为我们很难看到恒星的内部,尤其是当它们非常遥远的时候。大多数天文观测都是由注视微小的光点组成的。由此,我们必须试着去理解所有类型的恒星是如何诞生、进化、生存和最终死亡的。
?
红矮星,通常被称为M矮星,尤其棘手,这使得它们更难研究。理论模型甚至直接观测都对它们有多大以及应该有多大存在分歧,但希望一些关于日食双星的新观测能让我们窥见它们的内部结构。
恒星半径
我们知道恒星的半径不容易探测,这取决于各种因素,有些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例如,一颗恒星的质量肯定与它的半径有某种关系。一般来说,恒星质量越大,它就越大。但实际上,恒星的半径是由它的核心有多热决定的,以及它能多有效地将热量释放到太空中。如果它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核心,那么恒星就必须想办法把所有的热量从内部转移到外部。如果恒星的内部真的非常善于输送热量,那么恒星就可以用相对较小的表面积,也就是半径逃脱。但是如果恒星内部很复杂,或者一般来说不擅长传递热量,那么为了补偿,恒星必须有很大的表面积。这样它才能有效地把所有的热量排入太空的冷真空中。
?
尽管红矮星体积较小,但其内部结构却特别复杂。它们的核心相当热,可以将氢聚变成氦,但内核和表面之间的关系是高能等离子体物理的复杂转化。
理想情况下,我们应该使用一组恒星来检查。如果我们能近距离精确地观察到一个健康的恒星样本的温度、金属含量、年龄和半径,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数据来调整我们的理论模型,为那些恒星内部的物理学建立一个坚实的案例,但是我们没有。
测量红矮星的半径
要掌握一颗恒星的半径,唯一的方法之一就是通过一对恰好排列正确的恒星,使它们在我们的视线范围内相互遮挡。当我们观察这个系统时,我们可以看到当它们在彼此前面经过时闪烁的频率。当一颗恒星从另一颗恒星前面经过时,它会影响我们所看到的光的含量,我们可以用一种仪器捕捉到这一点,比如NASA最近退休的开普勒太空飞船。该飞船最初是为了寻找系外行星而设计的,同样的技术也可以用来研究这些日食双星。
?
当然,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看到的是系统总亮度的变化。要掌握恒星本身的特性,甚至是半径,需要进行一些复杂的建模。值得庆幸的是,天文学家是一群聪明的人,他们能够尽最大努力从双星中得到一些对恒星属性的合理估计。一些对红矮星日食双星的观测表明,红矮星的半径比根据我们最好的理论模型推测的要大。
于是科学家猜测要使恒星变大,就必须有一种方法来抑制从核心到外部的热量流动。也许红矮星具有更快的自转速度,从而产生强大的磁场,甚至可能比太阳的磁场还要强。强磁场可以开始与恒星内部进行对冲。例如,它们可能会抑制对流,使热量更难从内部流向外部。或者他们可以开始扰乱恒星黑子的形成,确保恒星表面没有裂缝或裂缝出现,并保持一个众所周知的恒星盖住所有的热量,通过研究这些热量,最终得出我们想要的结果。
本文选自:今日头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