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球!这个我们都经常见到却又非常神秘的天体,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关于月球的形成全世界的很多天文学家们都在研究,月球的起源与演化一直是人类十分关注的自然科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在100多年来曾有过多种有关月球起源与演化的假说,其中有分裂说、同源说、浮获说这些关于月球起源的假说只能解释部分观测事实,不能令人满意!但至今仍众说纷纭,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说法!
那么今天本文就来说说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月球形成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撞击成因说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它能解释更多的观测事实,是当前较合理的月球起源假说。“大碰撞分裂说”这一假说认为;早期的地球受到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撞击,两个天体的撞击碎片(即两个天体的硅酸盐幔的一部分)最终形成了月球。
“大碰撞分裂说”研究者们认为在早期的太阳系,各个行星星际空间有大量的星云,星云经过碰撞、吸积而逐渐增大。大约在相当地月系统存在的空间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质量相当于现在地球质量9/10的“原地球”和另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原月球”。这个“原月球”的名字叫做“忒伊亚”忒伊亚被认为与火星体积十分接近,这两个天体在各自的演化过程中都形成了以铁为主的金属核和由硅酸盐组成的幔和壳。由于这两个天体相距不远,因此有机会发生碰撞。剧烈的碰撞不仅使“原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偏斜,而且使“原月球”碎裂,幔和壳变热蒸发,膨胀的气体“裹挟”着尘埃和少量的幔物质飞离原月球。被分离的金属核因受膨胀气体的阻碍而减速,被“原地球”吸积并变成了地球的一部分。飞离的气体尘埃物质受地球引力的作用,呈盘状分布在洛希限以外的空间,它们通过吸积,先形成一些小天体,然后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吸积增长,所形成的残骸汇集在一起最终形成现在的月球。这种推测是由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家爱德华·贝尔布鲁诺(Edward Belbruno)和理查德·戈特(Richard Gott)首次构想的。
月球起源于“撞击分裂说”得最有力的证据是;“阿波罗计划”之后,科学家获得了大量令人震撼的照片和382千克月球的土壤岩石。这是月球起源“撞击分裂说”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但是在北京时间2012年4月16号消息,美国据芝加哥大学网站报道,对20世纪70年代阿波罗计划期间收集的月壤样本进行的最新分析显示,被主流科学界所接受的有关月球可能起源于45亿年前“忒伊亚”和地球相撞的理论可能是错误的!
报道称:有几个地球物理系的学生合作者共同发表的一份论文似乎对这一主流理论形成了挑战。此项研究对比了月球、地球和陨星体中的钛含量。他们发现月球的物质组成应当仅仅源自地球。他们的证据是;如果月球果真是由两颗天体互相撞击形成的,那么就像人的遗传一样,他的物质组成中就应当包含有来自两颗星球的物质,大约各自占据一半的比重。但是我们分析的结果显示,月球和地球之间在化学成分上几乎没有差异。这就说明月球是一个只有单个母体的后代,至少我们目前是这样认为。
那么我国这次的“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着陆后会不会带回来有关月球形成的证据呢?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对于月球的形成各位网友们认为它是怎么形成的呢?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里留言讨论哦~
本文选自:今日头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