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假说并不是事实,而是为了解释事实。
本文较长,摘要六点:
一、暗物质与暗能量的另一种解释;
二、质量与量子现象的来源;
三、宏观磁场是微观量子场的叠加结果;
四、量子纠缠的开放性;
五、宇宙新三维;时间变慢与长度变短的错误;
六、测不准,不代表没有确定性。
第一部分 基本假说
宇宙空间内,有两种基本的能量形式:阴能量与阳能量。
1.1 阳能≈暗物质,基本性质是能量本身的"聚合"作用;阴能的基本性质是在空间内的"拓散"作用。
二者产生聚合与拓散能量效果的速度,即能效速度都大于光速。所以,目前人类的科技水平并不能观测到它们的能效过程,只能见到能效结果。
1.2 宇宙之初,一大团阳能量被阴能包围着,二者保持着能量的平衡;直到阳能量团发生"宇宙大爆炸",分裂成几千亿个小的能量团,即如今宇宙星系的基本雏形。
1.3 大爆炸之后,随着星系雏形散开的速度降低,以及阴能拓散作用的介入,少量阳能的能效速度降低到低于等于光速,由此形成各种"阳粒子与物质"。
另外的大部分阳能量(即暗物质)则留存在宇宙星系中,作为维持星系内部的物质、星体聚合的底层能量。
1.4 全部阴能与大部分阳能的能差,构成了底层宇宙最基本的能效作用:
a. 由于"聚合与拓散"能效的平衡被打破,阴能拓散效应占据上风,因此,宇宙加速膨胀——这个能差产生相当于暗能量的能效作用。
b. 同样基于这个能效差,所以阳能量(包括粒子)在第一宇宙中,表现出低于等于光速的波动性。
c. 底层宇宙的基本的能效作用,具有很多不同的属性——与同一类能效属性发生作用的阳粒子,存在某种共性关联。如粒子的电荷与量子纠缠等,都具有某种共性关联,见4.1详述。
d. 基于底层宇宙,由少量降低能效速度后的阳能所形成的粒子,组成的宏观物质(星体)之间,空间距离的引力关系满足万有引力定律。见6.2详述。
1.5 虽然能效速度降低了,但阳粒子与物质保留了阳能量的聚合能效:
在等同于粒子直径R的外围空间,是其强聚合作用(表现为引力)场域,往外则迅速减弱。
由于阴能量无法渗透到阳粒子内部,因此拓散的能效在阳粒子半径r的外围空间叠加,形成一个表现为斥力的场域。
1.6 宇宙星体可以是大量阳粒子的聚合体,所以粒子的外围能效场域叠加后,就形成星体的外围能效(平衡)轨道;只不过叠加后的外围能量层级更加宽广,因此轨道内的行星卫星等的运动属性更加稳定。
第二部分:质量、能场与粒子态
2.1 质量的来源
阴能在阳粒子外围形成的(r)环场域,与阳粒子中心形成一个空间上的能效"势差",即为质量的来源。
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公式,构成阳粒子的能量与势差所形成的质量之比,是光速的平方。
3.1 单一粒子的能场与力表现
承接1.5所述,单一阳粒子外围有两个能场:(r)场域与(R-r)场域组成的内场,和内场外围的外场。理论上外场可以无限延伸,但是由于空间内的能量干扰与转化,使外场存在局限。
内场的力变化:(r)场域表现为强大的斥力作用,(R-r)场域表现为引力作用。由于阳粒子的能量构成并不均衡,因此场域范围是概数。
外场的力表现:基于底层宇宙基本的能差,单个粒子的阳能聚合作用在外场被削弱,所以如果外场没有能效的叠加,则聚合作用产生的引力极弱,此时如电荷之间的作用力相对凸显。
3.2 内场的合并
内场的合并或分裂,如各类核反应,一般伴随着场能量的变化:粒子并不是规则严密的,因此新生的场能量与原生场的能量不相等。
与这种能量差对应的是,总质量的改变与能量的释放或吸收。同时,发生合并或分裂后的粒子的性质也因此改变,并影响外场。
3.3 外场的叠加
与内场合并不同,外场的叠加一般不发生能量的释放或吸收,但是外场场域内的能量效应会因为叠加而发生改变。
大量粒子严密叠加后的外场,由于阳能聚合作用的强叠加,会表现出强大的引力作用,如宇宙星体之间的万有引力。
在恒星、黑洞这样的阳能量团外围,也存在着类似的场域与作用力变化。
与电子层级类似,叠加后的外场也存在能量层级:如在恒星星系中,表现为不同能量、构成的行星,在恒星的不同轨道上运动——轨道即为底层宇宙能差与星体之间的阳能聚合作用的能效平衡区域。
组成地球表面一般物质的粒子,大多数外场是"并列"的,没有发生叠加,因此并没有产生较大的外场。
比较特殊的是铁镍等元素粒子组成的宏观物质,足够致密的粒子排列使得外场可以产生一定程度的叠加,由此生成一个较强的磁场引力区域。地球的磁场则是基于地核中致密规则的粒子排列所产生的。
3.4 宏观物质的相对运动,多数发生在外场(之外)。
叠加后的外场的能量层级,最直观的是表现是"磁场线":当运动发生在能量层级内(沿磁场线运动),则属性稳定;当运动跨越能量层级(切割磁场线),则属性变化。
对于地球一类的星体而言,叠加后的外场能量层级更加宽广:如人类的自然活动,多数发生在同一个能量层级中,因此运动属性基本不变;而发射宇宙飞行器的过程,运动属性的变化。
因此,考虑运动的情况,一般假设发生在同一个能量层级中。问题在于,宇宙中的各种能量层级交错复杂,所以特别是跨越多个星系的运动,并不稳定。
3.5 能极与磁极
阳粒子的能量构成并不都是均匀平衡的,而是有偏差的;能量构成的偏差直接导致粒子外的能场偏差——由此,能场的能效作用出现(两个)顶点集中,也就是"能极"的现象。
由于间隙的存在,多数粒子的能场是独立、并列的;而当粒子的间隙缩小,如排列致密规则或通过电流、磁场等进行规则加速,则外场叠加的同时,粒子的能极也会发生相应的叠加。
磁场的磁极就是基于粒子外场能极叠加后的一个结果。
3.6 粒子的稳定性与宇称不守恒
无论是场还是能极的叠加合并拆分,粒子都会保持自身完整的能场结构,只是生成新的场与能极,且属性上发生变化。这是粒子稳定性的基础。
但是由于自旋的存在,两个能极属性相同的粒子(如质子或电子),会在全方位上表现出"同极"效应,即在靠近时表现为斥力作用。
太阳一类恒星的阳能聚合作用可以压制这种斥力,以保持稳定性;而地表环境下的原子核,则需要中子作为"中介",使质子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便阳能的聚合作用可以消减相同能极属性所带来斥力。
由于能量构成均衡,因此中子不存在明显能极,也就不会产生与质子类似的同极斥力。如果把质子的聚合作用想象成一个磁场,则中子就像一块不带磁场与磁极的铁块,所以质子对中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
不过,均衡的能量构成在底层宇宙能差的作用下,会使独立的中子发生自然衰变——而内场合并后的质子与中子则可以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性。
自然衰变是在底层宇宙能差(≈暗能量)主导下,阳粒子发生能量构成的变化。由于能效速度都大于光速且接近,所以部分衰变可能会带动极少量阳能量瞬间转化为粒子态——在这部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可以说,由于底层宇宙能差的存在,所以稳定的粒子都是能量构成不均衡(存在能极)的;反过来,能量构成均衡或极度不均衡的,都会转化为能量构成不均衡的稳定粒子或纯粹的能量形式。
4.1 粒子态与量子纠缠
承接上面,能量构成的偏差,也是粒子"自旋"属性的来源。
由于底层宇宙环境(阴能阳能)是各向相同的,所以粒子的自旋偏差呈现一定的规律和稳定性:如,受到底层宇宙同一类能效属性的影响,则表现出的粒子态也会就存在一定的关联。
量子纠缠就是基于这种规律性和稳定性产生的关联:量子纠缠是多个量子基于本身的内禀属性的偏差,与底层宇宙中同一类能效属性所做出的能效反应关联——而不是所谓的量子之间的直接(鬼魅般)的关联。
也就是说,量子纠缠是开放的。
当多个量子的自旋属性都是受到同一个底层宇宙能效属性影响,并保持稳定时,则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开放的整体——通过观测(干扰)其中一个量子的自旋属性,就可以知道同时的、整体内其他量子的属性。
就像同时在做多套体操的学生:某个节点观察(并打断了)一个学生的体操动作,就能知道其他学生在同个时间节点的体操动作。
但是由于这个学生的动作被干扰,因此不能与其他学生保持自然同步,这就是纠缠坍缩。
4.2 基于前面的分析,可以大胆解释:
a. 粒子可以同时分裂出正负电荷的能量单元,是因为所有独立的能量单元,都可以在底层宇宙的(电荷)能效属性的影响下,表现出相应的粒子属性。只不过其中一种粒子属性比较稳定而已。
b. 反粒子的迅速湮灭,原因就是在底层宇宙的能效属性环境下,阳粒子的某类稳定形态只能有一种——各类稳定的能效形态组成第一宇宙中,粒子的综合稳定形态;相应的,其反形态则是不稳定的,并且最容易与稳定形态发生湮灭;湮灭可以看作是能量组成形态,在底层宇宙影响下的稳定性自我矫正。
c. 人类的思维能力基于记忆能力,而记忆能力的基础就是大脑的"量子纠缠生成"机制:任何的神经元促动(感知、存储、调用等),都会基于量子纠缠的开放性,生成一整份量子纠缠作为备份,并储存在"记忆"当中。
第三部分:相关问题讨论
5.1 宇宙新三维:时间t空间P能量E
基于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一定是有边界的;所以在这个边界之外,可以建立一个坐标系,用来衡量宇宙整体的空间、时间与能量变化。
这就是一个全新的宇宙三维坐标系:横轴为时间t,纵轴为立体空间P,其中的能量波动E则以场域的形式出现。
两个说明:a.这里不讲多维度空间,是因为这个数学上的假设,还无法获得物理实证;b.时间是对应空间中,能量波动过程的一个衡量标量,因此采用t。
所以,宇宙就是能量的空间事件集。
5.2 新三维空间描述的是,能量的确定性场域变动:
对空间P进行三维展开为{Px,Py,Pz},则时间t与空间P的三维中任意维度重合——在这个空间中的任意能量事件,都可以找到唯一的空间(时间)确定点。
基于此,也就不会出现跨坐标系观测的偏差,如时间变慢、长度缩短等情况。
所以说,宇宙中任何的运动或能量变化,都可以在新三维坐标系中,找到对应的三维确定点(集)。
6.1 探讨星系的稳定性:以太阳系为例
前面提到,大部分的阳能(暗物质)与阴能,构成底层宇宙基本的能效作用,支撑着其中各类星体与物质的存在与运动。
其中,每个星系是一个阳能量团;对应的,星系内的恒星则是这个能量团中的一些小的能量"聚点"。
以太阳系为例:太阳系内的各类星体,都围绕着太阳这个能量聚点运动;而整个太阳系则作为一个能量的聚点,融入到银河系的整体运动中。
底层宇宙中阴能与阳能的能差,与星体之间的阳能聚合作用一起,构建起对应星系的稳定性基础。
6.2 基于此,可以说万有引力是一个结果表现力:
万有引力是基于底层宇宙的能差,基于恒星的阳能聚合作用,表现星体之间距离与阳能聚合作用的结果表现力。也就是说,万有引力并不是完全来自物质本身,而是底层宇宙能差与阳能聚合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
地球表面的多数宏观物质之间的作用,并不考虑万有引力,因为它更适合用来描述星体等大质量物质之间的能效结果;相对于牛顿的苹果而言,地球也可以看作一个阳能量的聚点,且就距离关系上受到地球的阳能聚合作用更大,所以苹果垂直落下地表。
7.1 阴能拓散作用的降低
随着阴能的空间拓散,其能效作用也随之降低,表现之一是物质的"质量"会在较大的时间跨度上,莫名其妙减少。
阴能拓散能效减弱,促使宇宙加速膨胀的能差也会随之缩小,即宇宙加速膨胀的加速度也在降低。就像自由落体运动中,虽然一直在加速,但重力加速度不断减少。
理论上,当阴能拓散与阳能聚合的能效相等时,阴能的空间拓展便会停止。此时底层宇宙进入静止态。
但如果在底层宇宙的边缘,有部分阳能团由于加速度惯性,能够超出阴能空间的拓散范畴,相当于再次建立了底层宇宙中阳能与阴能的能效差。由此,阴能的空间拓散继续进行,如此循环。
有趣的是,超出阴能拓散范畴的阳能,由于失去了阴能拓散作用的平衡,因此这部分阳能会凝聚在一起,形成一个类似黑洞的阳能量团。
8.1 从两个基础出发的哲学思考:
a. 构成物质最基本的单位,其实是阳能量。通过人造高能设备拆解、捕捉到的阳能量,反映的只是人为科技的极限,而不是"基本粒子"的极限。
或者说,物理宇宙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基本粒子,只有能量形态基本稳定的粒子。
事实是,普通人的宇宙并不是基于人造高能物理构建起来的——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第一宇宙就是基于稳定的、确定的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建立起来的。
b. 量子物理的"测不准原理"讲测不准,不代表量子世界没有确定性。
比如一滴油进入一杯水,油的边界测不准,但油的边界还是确定存在的。也就是说,所谓测不准指的说测量能力不足,而不是不存在确定性。
——由于量子物理的各种不确定性表达,动摇了当下很多人的世界观确定性,所以有必要强调物理基础的确定性。
要明确的是,确定性的存在与完全掌握确定性是两回事:就像油的边界,变动的确定性,也是确定性。
严格讲,人类的认知都是处于这样的状态:掌握部分确定性,再以这部分确定性去指称确定的整体(如"人");未知的不确定,并不能否定确定性本身的存在。从这个角度讲,人类的认知就是一个不断修正、补充确定性的过程。
值此国庆期间,发布这份假说
作者:何为贵——感谢各位读者的分享与转发!
2019年8月23日星期五 完成初稿;
2019年8月25日星期日 二稿;
2019年8月26日星期一 三稿(文字定稿);
2019年9月30日,增加图表,作为自媒体发布稿;
2019年10月1日,自媒体发布。
原文地址:今日头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