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前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名单公布,获奖者中有一个名叫詹姆斯·皮布尔斯的宇宙学家,在他的获奖理由中有一段话,“他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起发展起来的理论框架,成为了我们当前理解宇宙的基础。”他通过对数十亿个星系和星系团的宇宙进行研究,提出严谨的数学模型和物理理论,描述和解释大爆炸之后的宇宙演化,而这些理论模型恰好的与实验观测相符,而他也将因为对理解宇宙的演化做出贡献获得其中的一半奖金。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理论框架”指的是1964年詹姆斯·皮布尔斯与罗伯特·迪克等人合作预测宇宙微波背景的存在,不久之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被真的探测到,成为支持宇宙大爆炸理论最强有力的证据,此外还为大爆炸合成、暗物质和暗能量做出重大贡献。至于宇宙大爆炸是什么?宇宙微波背景是什么?
提及宇宙大爆炸,就不得不提“大爆炸宇宙学”,后者作为现代宇宙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学说,主要认为宇宙最初是一个体积极小、密度极大、温度极高的火球,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从热到冷的演化,在这段时间内宇宙体系在不断向外膨胀,从而密度不断减小,温度也不断降低,就像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一样。这个理论的创始人之一就是乔治·伽莫夫。
1948年4月1日,在这个充满愚人节气息的日子中,伽莫夫团队在《物理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充满愚人特色的论文,伽莫夫在作者列表中添加对论文没有贡献的人——汉斯·贝特(196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之所以要添加是因为拉尔夫·阿尔菲、汉斯·贝特和乔治·伽莫夫,正好可以组成αβγ,伽莫夫也向罗伯特·赫尔曼提出建议,让他起一个德尔塔笔名,于是论文的作者就可以凑成αβγδ,但遭到了赫尔曼的拒绝。
尽管这篇论文带有搞笑的αβγ色彩,但却首次提出“宇宙大爆炸理论”,严格来说应该称为“宇宙热大爆炸”理论,因为其首次提出宇宙起源于一个炽热状态。之后伽莫夫单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论文,阿尔菲和赫尔曼发现错误后,又在《自然》杂志上合作发表一篇纠错论文,两人顺便还首次预言了宇宙微波背景的存在。
至于什么是宇宙微波背景,简单而言就是宇宙大爆炸留下的——光,这些在宇宙诞生后38万年发出的光,现在已经变成微波波段的光。尽管阿尔菲和赫尔曼首次预言宇宙微波背景,但是并没有得到关注。于是在经历1948年的宇宙学研究高潮后,宇宙大爆炸理论很快陷入15年的沉寂中。直到1964年,詹姆斯·皮布尔斯与罗伯特·迪克合作写了一篇论文,再次预言宇宙微波背景的存在,之后迪克不甘现状,最早发明探测宇宙微波背景的仪器。
1965年在《天体物理学期刊》上发表的两篇划时代论文,阿诺·彭齐亚斯和罗伯特·威尔逊抢先报告发现的无处不在的微波噪音;迪克将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的发现与宇宙微波背景联系在一起,,成为验证宇宙大爆炸理论的有力证据。一时之间沉寂15年之久的宇宙大爆炸理论顺利登上神坛,同时使依靠描述和猜测的宇宙学,变得可预测和可验证。
但是戏剧性的是,彭齐亚斯和威尔逊由于发现宇宙微波背景,获得1978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至于热大爆炸宇宙之父——伽莫夫,最早预言宇宙微波背景的人——阿尔菲和赫尔曼,最早发明探测宇宙微波背景仪器的人——迪克,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反倒是201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还在世的詹姆斯·皮布尔斯。
喜欢润界本地化,请多多支持!
原文地址:今日头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