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9-11-21 21:04: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刚刚在写课程小论文,就直接贴上来了;第一次回答,水平有限,请诸位大神多多指正。
长期以对于手性(homochirality/handedness)起源来存在着两类观点,
一是把它归因于地球上或自然界中某种不对称的驱动力,
二是把它归因于非线性化学动力学的对称性自发破缺现象。
实质上,上述两类原因相辅相成,由于通过常见的不对称驱动力,对系统产生的扰动及其微小,对映体过剩(e.e.)十分有限,需要一种放大机制来促成单一手性,而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化学过程恰好提供了这一动力,不对此催化扩增现象已被研究者所,手性放大也是目前不对称催化领域的支柱;而通过非线性化学动力学过程实现对称性破缺,需要奇宇称的环境条件(即存在空间反演不对称的场),在远离平衡态的情况下微小的涨落可以被极尽地放大,而不对称推动力则提供了此类涨落的可能。常见的外场条件:
电场&磁场(Magnetic and Electric Fields)
磁手性场(Magneto-Chiral Fields)
重力场&涡流(Gravitational Fields and Vortex Motion)
偏振光(Polarized Photons)
极化电子&中子(Electrons and Neutrons)
可以证明在许多条件下单一的电场、磁场、重力场、涡流都是不具有手征性的系统或者是伪手征性(falsechirality)的。简单介绍一下已被实验所证实的由外场诱导的绝对不对称合成。
磁手征性场(Magneto-Chiral Fields)
1982年Wagnière与Meier预言当磁场与非偏振的光束平行或反平行时,处于溶液中的手性分子会有不同的吸光度,这一手性与磁性在光学性质上轻微的关联被命名为磁手二色性(magnetochiraldichroism),并由Rikken和Raupach于1997观测到。
并且已被实验所证实,在实验中使用钛蓝宝石激光器于692nm处使用非偏振模式下照射处于磁场中的处于容器中的MK3Cr(ox)3溶液,10摄氏度下,并等待数分钟后,关停激发激光,用543.7nm激光测定旋光度;实验观测得微小依赖磁场强度的对映体过量。
[5-7]
偏振光、电子、中子(Polarized Photons, Electrons, andNeutrons)
圆偏振光(CPL)是真手征性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且已经被实验所精确证实,而且圆偏振光也最常被认为是生命分子同手性起源的动力。
电子类似于光子,其为自旋量子数s=1/2,ms=±1/2;值得注意的是,静止状态下的电子不具有手征性,运动且自旋的电子则会表现出真手征性。
不同自旋的原子核由于β衰变宇称不守恒,导致某一自旋态的电子多于另一态的,故可在宏观上生成极化电子流,这也被认为是同手性的根本起源,在生命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这种同手性起源的机理也被称为Vester-Ulbricht假说。
已经有实验证明极化电子流可以引起外消旋体系发生对映体过量,当左极化的电子照射外消旋的亮氨酸溶液时,D构型比L构型的分解更多,当用右极化的电子照射时,可得到相反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由极化电子所引起的对映体过量值是极小的,甚至已经接近实验误差,但确实是存在的。
从理论上,也已经证明极化电子与不同构型手性分子作用存在差异。
但是,究竟是自旋极化电子本身具有诱导手性的能力,还是其韧至辐射所产生的偏振光具有能力,一直存在争议。直到最近Dreiling等人通过极化电子与溴樟脑作用,探明自旋极化电子本身就具有推动手性反应的能力。
类似的,中子也拥有自旋量子数s=1/2,ms=±1/2,不再赘述。有学者已经理论上证明:偏振的中子束,由于其自身磁场与手性分子间互相作用,可以引起极小但非零的光学活性。以下是个人的一些想法:单一手性或同手性是生命起源的必要条件,而不对称的物理外场是生命体中单一手性来源的根本原因;如此,对映体过量现象很有可能不仅仅存在于地球上,而是全宇宙普遍存在的(请百度 Murchison meteorite)。如果没有最初几秒时的自发对称破损,物质则不会沉淀,更不会有生命这种复杂自组织机体的存在。
[1]Córdova, Armando; Engqvist, Magnus; Ibrahem, Ismail;Casas, Jesús; Sundén, Henrik. Plausible origins of homochirality in the aminoacid catalyzed neogenesis of carbohydrates. Chem. Commun. 2005: 2047–2049.
[2]Kondepudi, D. K.Nelson, G. W. Chiral Symmetry-BreakingIn Non-Equilibrium System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1983, 50: 1023-1026
[3]丁达夫,徐京华.生命系统的对称性破缺.中国科学B辑, 1984,1: 618-629
[4]Laurence D. Barron,etc. Absolute Asymmetric Synthesis under Physical Fields:Facts and Fictions Chemical Reviews, 1998, Vol. 98, No. 7 2391
[5] Wagnière, G. &Meier, A. Chem. Phys. Lett. 93,78–81(1982).
[6] Rikken, G. L. J. A.& Raupach, E. Nature 390, 493–494(1997)
[7] Rikken, G. L. J. A.& Raupach, E. Nature 405, 932–935(2000).
[8] Inoue, Y.Chem.Rev.1992, 92, 741 -770.
[9]王建英,罗辽复. 极化电子和手性分子的相互作用 中国科学B辑 1985 第十期 ;
[10] Harris, R. A.; Stodolsky, L. J. Chem. Phys. 1979, 70, 2789 -2791.
[11] L. V. Ulbricht and F. Vester, Tetrahedro n 18, 629 (1962) .
[12] Dreiling JM, Gay ,T. Chirally sensitive electron-induced molecular breakup and the vester-ulbricht hypothesis. J.Phys Rev Lett. 2014 Sep 12;113(11):118103. Epub 2014 Sep 1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