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亿年后的地球人类会怎样 真的会有世界末日出现吗?宇宙并不是永恒的,有开始就注定有结束,虽然宇宙的寿命我们无法得出确切的数值,但太阳系的年龄是可以估算出来的。再过数十亿年的时间,太阳就会逐渐演变成一颗红巨星,体积会发生膨胀,并吞噬地球。事实上,太阳系的命运与太阳年龄的增长密切相关,只要太阳出现衰弱,地球就无法让生命生存,地球上的海洋将被烧开,这个时间点大约在数十亿年后就会出现。
从现在开始到十亿年后的地球有什么变化呢
大约在138.2亿年前,宇宙通过奇点大爆炸诞生。46亿年前,地球诞生了。现代人类大约起源于20万年前,经历了诸多变化。
人类以非洲为起点,逐渐征服控制整个地球,甚至我们还曾达到过月球。如果人类还能在生存十亿年,那么我们的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呢?
一万年后:
按照现有的历史进程,一万年后人类会因为不同地域而产生差别,比如肤色等,将会平均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
两万年后:
各个语言中的词汇,只有1%的内容和现在相同。换句话说,现在每100个单次中,只有1个能存活到两万年后。我们现行的语言,两万年后的人类都看不懂。
五万年后:
当今世界,全球变暖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地球仍然将进入下一个全球性冰川期。位于美国和加拿大之间的尼亚加拉瀑布将消失,水源全部注入到伊利湖。同时,由于冰川移动,逐渐侵蚀加拿大的地表,磨平很多高山沟壑,大部分内陆湖消失。并且,地球的一天将会比现在延长1秒钟,每一天都要将时间拨快1秒钟。
十万年后:
太阳系也在围绕银河系公转,十万年后的夜空,将会和现在的夜空完全不一样,看到的星座也不一样。十万年,也是人类科学家预估把火星改造成地球一样的宜居星球所需花费的时间。
二十五万年后:
位于夏威夷的基拉韦厄火山将会超出海平面形成大岛屿,进而形成夏威夷岛链。
五十万年后:
地球可能会遭受一颗直径为1公里的小行星的撞击,那个时候的人类应该能够避免此祸。美国南部的恶土国家公园,因为风化而形成平地。
九十五万年后:
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亚利桑那陨石坑,因为地表风化而完全消失。
一百万年后:
地球可能会经历超级火山喷发期,大约会喷发出3200立方千米的火山灰。作为对比,发生于7000年前的印度尼西亚火山大喷发,几乎使人类灭绝。猎户座α星,将会发生超新星爆发,即使白天也能看到它的耀眼光芒。
二百万年后:
美国大峡谷大部分被风化掉。如果人类已在太阳系或其他星球殖民,那么由于多个星球环境不同,人类可能会进化出新的人种。也可能都不知道其他的星球还有人类存在。
一千万年后:
东非大裂谷东侧陆地将会移动到印度洋中,它与非洲大陆之间会形成新的海洋,非洲大陆从此一分为二。
五千万年后:
火星的卫星火卫一,将会撞向火星,形成大规模爆炸。在地球上,非洲大陆向北移动,与欧洲大陆接壤,地中海从此消失,一座高山在此形成,甚至会形成远高于喜马拉雅山的高山,成为新的世界屋脊。
六千万年后:
加拿大崎岖不平的落基山脉将会被冰川磨平,形成宽广的高原。
八千万年后:
夏威夷群岛由于板块运动,沉入太平洋海底。
地球一亿年后:
地球可能会遭受一颗巨型小行星的撞击,大小可能和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那个小行星差不多大,除非人类有能力干预免遭此祸。土星的行星环,主要是冰的微粒和较少数的演示尘土组成,也将会消失。
两亿四千万年后:
地球绕着银河系中心沿轨道整整转完了一周。
两亿五千万年后:
地球上各大陆将会重新聚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超级大陆,其他部分是一望无际的海洋。
四亿年后:
超级大陆会再一次分开,形成独立的大洲。
五亿年后:
在6000光年外,会发生一场致命的伽马射线暴,如果地球刚好在其射线路径上,伽马射线将会严重破坏地球臭氧层,造成又一次生物大灭绝。
六亿年后:
月球由于逐渐远离地球,人类将看不到完整的覆盖太阳的日全食。同一时期,太阳活动加剧,光度会增强,对地球生态造成极大影响。地球板块运动将会停止,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急剧下降,光合作用过程将会停止,地球上99%的植物将会凋亡。
八亿年后:
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继续下降,光合作用过程停止,氧气和臭氧层从地球大气中小时,素有高等生物全部灭绝。
十亿年后:
太阳光度会比现在增加10%左右,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将达到47摄氏度,由于温室效应,海洋将会蒸发殆尽,液态水只存在两极地区,变成了地球唯一的生命堡垒。
这就意味着地球在太阳还没有进入死亡倒计时就已经无法满足人类的生存,我们必然要面临星际移民。
太阳目前仍然列为主序星,这是其生命中最为稳定的时期,人类在此时出现完全有着足够的运气,我们的太阳系已经历了45亿年的历史,差不多走完了一半的旅程,在接下来数十亿年内,地球将向无法居住的方向前进。
科学家认为太阳的寿命大约为80亿年左右,毕竟太阳是靠核聚变发光发热,一旦燃料消耗殆尽,太阳的生命也接近末年了。由于燃料质量的下降,引力开始进入主导地位,太阳核心被压缩的过程中,外部结构开始扩张,体积会变大,直到把地球吞没。
在接下来的数十亿年内,每10亿年太阳的亮度会增加10%,这就意味着地球会变得越来越热,海洋会逐渐蒸发消失,因此地球开始逐渐退出可居住区。
这时候火星开始进入可居住区内,因为火星的轨道更靠外一些,如果我们选择星际移民,第一站将是火星。科学家通过模型研究发现,海洋被蒸发后越来越多的水汽会聚集在大气中,并形成温室,加速海水蒸发,最后地球上将滴水不剩。
随着地球进入烘烤期,大型生命将逐渐灭绝,人类如果不考虑移民火星也将覆灭,地球表面将变得不适合生存。
而地表之下仍然可以满足一些低等生物的生存需要,地球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还没有完美的模型来建造第二个地球。庆幸的是我们还有10亿年的时间,火星将是我们下一个居住地。
也许宇宙带来的末日还很遥远,但人类自己制造的灾难却近在眼前。科学家预估了一下人类毁灭地球的手段,每一个都是地狱般的灾难。
1、.第三次世界大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世界人口少了将近2.5%。超过7,000万人被杀,2,000万人死于饥饿。最让人心碎的是,平民在死亡人数中占了将近一半再一次启示人们,战争不仅仅是国家和军人的
自从二战后,科技的迅速发展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也为假设下一次全球性传统战争指没有核武器的战争的发生提供了基础,而这次战争如果发生,将是天启性的。上面所提到的技术都可能被运用到战争中来,自动化杀人机器,军事中的纳米科技等。一些好战,或者积怨已久的国家可能会使出生化武器,生化武器会导致不计其数的人的死亡。并且正如二战一样,食物也能被用作武器,因为战争期间农作物产量会大幅下降。
幸运的是,虽然没有被保证,但是我们离这场战争还很远。上个世纪的两次大战可能是一次异常,而第二次世界大战让人类对核战都产生了阴影。
2、人为全球变暖
各个版本的世界末日中基本都含有不可挽回的巨大自然灾难。实际上,灾难可能是由人类自己引起的。如果碳排放仍然以今天的速度上升,我们最终将能够在地表和充满二氧化碳的大气层间制造一个正反馈循环(positive feedback loop)。
该效应会导致大气层内温度急剧上升,海水大量蒸发。并且,不论戈尔宣称的全球变暖到底是不是骗局,北极地区的苔原和冻土层确实在融化,缘故的生物量也确实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另外,海水酸化也会导致下游生态灾难,比如大规模生物灭绝,而这些最终都会影响到人类。很多人出于不同的原因都拒绝承认全球变暖的发生,不过威胁是存在的。
3、粒子加速器事故
这种小小的几率仍然存在地球在某次高能粒子碰撞实验事故中被毁了。当年大型强子对撞机刚被建成时,就有很多媒体表达了这个忧虑撞击实验会制造出小型黑洞吞噬地球,或者产生理论中的奇异夸克团(strangelet),它会将地球转变为一小团集中的奇异物质。幸运的是,这两种可能性在物理学角度上说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另外,根据 Tegmark 和 Nick Bostrom 的测算,如果真要发生,那么发生的概率应该是每十亿年一次左右。
4、外星人袭击
霍金曾经不止一次的制止人类去探寻外星文明,很可能外星人并不友好,并以屠戮星球为乐趣,具备高等文明的它们,人类无法匹敌,地球很可能会在未来被外星人统治,或者摧毁。
5、人工智能机器人叛变
先进人类科学技术的发达,人工智能有可能代替人类劳动被大批量生产,而智能机器人的危险性使我们不可预测的,不假思索的大批量生产,只可能为人类带来更多的麻烦,甚至引发人类与机器人的战争。
一种能够自我复制的纳米级机器人将会把接触到的一切物质都转换成自己,不断的繁殖最终让地球表面只有这种粘质存在。
6、未来核战争
人类文明最大的威胁则一直存在,这就是人类自己。冷战期间,美苏囤积了大量的核武器,核威慑仍然是当前大国间对峙的主要武器,随着核弹小型化的成功,我们能够一次性摧毁多座城市,该技术如果被恐怖分子掌握,那将是灾难性的后果
7、汽车尾气破坏大气层
在汽车工作时,主要靠火花塞点燃油料,然后燃烧产生动力.顾名思义,火花塞,就是会产生电火花的一种工具.在点火之前,气缸会吸入油料汽与空气的混合物,而空气中含有氮气,氮气在电击的作用下,会产生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气缸内或被排出到空气中时会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会造成大气酸性物质增加,更容易造成酸雨.
此外汽车油料主要是烃类有机物,在气缸内高热量的环境下,有一部分燃烧不彻底,并且在热量的催化下分解成小分子的烃类气体,被排放到空气中,也会对空气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8、未来手机
斯蒂芬金2006年的小说中描述了通过脑电波杀人的情节,即控制一个人的脑电波使之失去意识,甚至变成可控制的对象。
研究人员发现手机也正在影响我们的大脑,比如可影响情感和肾上腺素等,因此未来手机可能变成一个杀人工具。
9、僵尸病毒
还有一种病毒是科学家们所担心的,那就是现实版的僵尸病毒,美国政府甚至对僵尸爆发进行了研究。如果一种病毒不仅能感染人类,同时能导致被感染者变成杀人恶魔,那么这无疑是世界末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