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以下简称《论不平等》)作者是 18 世纪的瑞士思想家让·雅克·卢梭。
卢梭在政治、哲学、文学和教育思想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在 18 世纪中叶的法国政治启蒙中,他与伏尔泰、孟德斯鸠合称「三杰」,雅各宾派革命者奉他为先知,他的名言被写进 1793 年的雅各宾宪法。在哲学上,他对启蒙思潮中流行的「进步主义」和「理性主义」提出不同见解,虽然他是公认的法国启蒙运动的旗帜,但是,卢梭事实上同时扮演了「启蒙哲学家」和「反启蒙哲学家」的双重角色。他的这种思维范式,启发了后来的马克思、恩格斯、霍克海默、阿多诺等人。他的《论不平等》被恩格斯誉为「十八世纪辩证法的杰作」。卢梭还是不世出的天才文豪。他的《忏悔录》是自传文学的杰作;《新爱洛依丝》是浪漫主义小说的先驱;《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被崇尚主观感受的现代派作家誉为不朽的经典。最后,他还是自然主义教育哲学的祖师爷,他的教育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杜威、陶行知、蔡元培等教育家,《爱弥儿》这本书也是教育哲学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论不平等》这本书,是卢梭最重要的一部著作,而它诞生的契机是卢梭参加第戎学院的征文比赛。在此之前,卢梭曾经在第戎学院征文中以另一篇文章,也就是《论科学与艺术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一举拔得头筹。他在这篇冠军论文中表达了惊世骇俗的观点:「艺术和科学腐化了人类的道德」。 从此,这个出身寒微的异乡人在法国知识界声名鹊起。数年之后,第戎学院发起了新的征文比赛:「人与人的不平等从何而来?它合乎自然法吗」这一问题再次引起了卢梭的兴趣。已经享有盛誉的卢梭,雄心并不止于征文奖金。他真正想讨论的问题更为宏大,这些问题包括但是不限于:人的本性是好是坏?政府权力从何而来?有没有一种权力比另一种权力更加正义?全能全善的神为什么会造出有罪的人?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卢梭提出了这篇论文的核心思想:自然状态的人本来无所谓不平等。但是,人有「理性」和「进步」的能力,它们催生了文明和私有制。这么一来,自然让位于法律,强者的优势积累起来,打破了平等状态。这就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
卢梭的文章有比较强的个人风格。他对时人奉为圭臬的「理性」没有太大兴趣,反而重视情感、直觉和体验,笔端带着强烈的情感和雄辩的修辞,从 18 世纪就因为文学性而享有盛誉。另一方面,他的思想系统非常复杂。卢梭幼年贫困,并没有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遣词造句、思维逻辑并不十分符合学术规范;和前人的见解以及时代精神也有不小的出入。德国的彼得·哥尔达美尔说他「远不是一个理论家,而是一个雄辩家」,因此他作品中不太科学、难以理解,甚至自相矛盾的地方并不鲜见。
在两百多年后,我们来读《论不平等》这本问题复杂、观点繁多,以至于不同学科、不同观点的人都援引的作品,有一定的难度。本文限于篇幅,就大致从四个最为精髓、争议最大的问题来入手。它们分别是:
1.自然状态与先民神话;
2.私有制与不平等的关系;
3.人性论与秩序合法性问题;
4.神正论与异化问题。
首先我们来聊聊第一个问题,卢梭笔下的「自然状态」与「先民神话」。
按照卢梭的说法,人类最为幸福的时代,既不是蒙昧的「丛林时代」,也不是完善的「文明时代」,而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社会开始出现,人们开始有了美丑、善恶、苦乐的观念,却尚未被文明,尤其是农业和冶金所带来的社会分工与私有制所毒害。卢梭没有在著作中专门为这个时代起名,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称之为「先民时代」。 援引早期人类学发现,卢梭对这个美好的先民时代进行了一系列的揣测。在他的笔下,先民们身体像野兽一般灵敏强健、没有任何因为饮酒或者劳动造成的疾病;他们的欲望也很简单、真实,只想吃饱穿暖以及繁衍后代,并没有文明人的贪婪和虚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而互爱的,没有相互奴役的企图,完全听从同情心和怜悯心的支配。因此,那个时代的人过着幸福、平等而自然的生活。先民们既没有恶的动机、也没有恶的行为,他们在道德上皎白无瑕,每个人都像天使一样纯真。
关于这个时代,卢梭有一个被引述最多的段落:人类的这一时期,摄乎原始状态的自在慵懒与似我们今天一般自尊心激荡之间,应该是最为幸福而持久的一个时期。对此我们越加思索,越觉得这个时期最适合人类,并且绝无革命之虞。若非某种不幸的、出于我们共同利益而最好永远不要发生的巧合,人类绝不会离开这个状态。我们发现野蛮人们几乎都处于上述这种状态。这证明人类这个物种,就是为停留在这个状态而设的。这是真正的人世的「童年」。此后一切看似为了个体的完善而发生的进步,实则都走向了物种的堕落。 我们中国读者很容易理解这种美好的先民社会,因为老庄早有类似的看法。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