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3-2 19:47:15
|
显示全部楼层
科研工作者的讲话方式,必然是这样的
把他话里面的词转换成概率,来解释一下。
”非常确认地球之外会有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概率接近百分之百。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其实条件很简单,行星位于宜居带,元素丰度和宇宙其他地方差不多。位于宜居带,温度合适,液态水可以存在;生命所需的基础元素都有;有恒星提供能量。这样的行星条件下,只要有生命的种子,就很可能营造出人类可以居住的星球,虽然要很久的时间。
很多行星现在看上去环境很恶劣,但四十多亿年前的地球也好不到哪去。几十亿年间,是生物圈逐步演化,把地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比如说初始大气,很可能富含甲烷,硫化氢,那时候的生物,主要是古细菌,是厌氧的。光提供着几乎无尽的能量,所以让他们头疼的其实是电子传递。某个天才从水里把电子抠出来,把氧挤出去。这是巨大的生存优势,氧会把其他的竞争者毒死,顺带着把甲烷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反应又可以从头开始。直到整个世界全被氧化,大气里的二氧化碳也越用越少,星球越来越冷,冻结。在冰层下幸存的异养生物开始活跃,他们也是天才的后代,可以在富氧环境生存,他们不依赖光合作用,反正光合作用者到处都是。消耗掉他们储存的碳,大气里的二氧化碳又多起来,星球又温暖起来,光合作用者和异养者达到了碳氧循环微妙的平衡,消耗的只有似乎无穷无尽的光。
这样的过程,听起来很简单。考虑到宇宙的辽阔,有庞大数目的宜居带行星候选者。所以只需要生命的种子就行了。有一种观点,认为地球最初的生命就来自于太空。因为地球大概形成在四十六亿年前,而几亿年后,岩石圈刚刚稳定,能够留给我们化石证据的时候,就已经有生命形式的存在了。如果生命是在地球上“从头”产生的,这未免也太快了些。“像一阵大风刮过垃圾场,落地时变成一架飞机”,这个陈述就是描述生命在地球上进化起源的概率之低,但被误解成生命不是进化而来,而是神“创造”的,只能说他们既不了解神,也不了解创造吧。
有很多宜居带行星,生命的种子很可能在宇宙间穿梭,这就是他几乎确信有像地球一样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的原因。
但题主的问题,好像更关注人类为什么可能永远看不到他们。
因为我们看到他们的可能性,只存在想象之中。而这”几乎可以确定永远“的概率,甚至无法用数字来理解。
离我们最近的比邻星,四光年多点,三体的主角之一。即使刘慈欣这样冷漠硬核的人,也只敢让故事发生在那里,而故事的尺度,还是无法控制的延申到了遥远的未来,以至于无法维持第一部的文学水平。
旅行者一号,走的最远,飞的最快的探测器,按现有的速度,飞到比邻星,七万多年而已。即使,在比邻星的宜居带,就有合适的行星,即使,只为了发回一张照片。探测器得在七万多年后减速降落,不说技术难度,就只算需要的燃料,达到类似的速度就需要更高的发射条件。四十亿年间的进化过程,连蒙带猜,我们能编出个理论,因为宇宙够大,即使概率再小,也很可能存在。飞到系外行星的探测器,我们也能编理论,比如霍金老先生站台的那个把探测器加速到光速20%的计划,但因为没有足够的样本空间,概率小到无法表述。
所有关于星际航行的想法,都基于物理学取得“突破”,而这样的突破,不管是虫洞也好,曲率推进也好,在概率上,和魔法没什么区别,都是无法理解的小。怎么形象化这种小呢,就像一个人买乐透彩票,每周买一次,买一年,每次都中头奖。彩民们肯定不乐意了,这肯定是阴谋啊,黑幕啊。但你不能否认这种事有发生的可能。实际上,只要重复的次数够多,这必然是会发生的,只是这个多变得难以想象了。更难以想象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中奖者,这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么。
所以,这种科学严谨的表述并不具备普通理解上的意义,因为毕竟即使是挂在天上的太阳,如果不是我们一抬头就看得到的话,“还挺容易证明它不可能存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