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过电影《星际穿越》的朋友们,你们还记得什么是黑洞、虫洞、四维空间吗?看电影时是不是有些朋友被那些专属名词弄得头脑发晕,甚至自叹智商不足?其实科学并不难,那么具体什么是黑洞?我们今天就来说一下。
黑洞可被称为宇宙中的垃圾处理器,就如同家里电脑上的回收站。不过不同的是,如果东西丢在了电脑垃圾桶里,还可能收回。若是东西丢进了黑洞,那可就收不回了。黑洞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答案很明确,它是因为恒星的爆炸。恒星在自我爆炸过程中,由于重力作用的拉拽,会把恒星所有的重量压在了一处,这一点并不大,甚至可以说比大头针针头还小,奇怪的是这个点可以神器的分下去,几次、几十次、甚至几千万次,这个奇怪的点我们称为“奇点”。
那么这个奇点和黑洞是什么关系呢,准确的说每个黑洞的中心都有一个奇点,既然黑洞被叫做垃圾处理器,那么它的神奇之处当然不止被无限平分。因为它有超强超强的引力,只要稍稍靠近它,任何大小的物件都可能被吸进去。任何一种物质都逃不过它的魔爪,即便是光都逃不过它强大的吸引力。
如此可见,它有多么深藏不露。天文学家还曾发现黑洞周围的物质一直具有特定的行为;黑洞周围的宇宙空间中,气体物质的温度普遍超高。它们在黑洞强大引力场吸引剧烈加速后,这些物质彻底消失之前均会被提升到接近光速。而当气体物质被黑洞彻底吞噬后,整个过程会释放出大量的X射线。这是因为这逃逸而出的X射线,显示出此处有黑洞确实存在的迹象,这便是以往人们发现黑洞的最直接证据。另外想要确定黑洞的存在,还可以根据恒星的运动轨迹来观察,恒星每天依着轨道转,但中心位置却啥也没有,这有可能就是我们所寻找的黑洞在作怪。
但也有例外,例如在一些格外活跃的超大型宇宙黑洞周围,由于其对周边物质剧烈的吸引和吞噬行为,还会在黑洞星体外围产生一层厚重的宇宙气体和尘埃云层,这便进一步增大了对黑洞体附近区域的观测难度,阻碍了天文学家对这些超大黑洞存在的发现工作。天文学上将这些极度活跃的黑洞定义为“类星体”。据研究表明,一个类星体平均一年总共吞噬的物质质量,相当于1000个中等恒星质量的总和。
而这些类星体距离太阳系都非常遥远,当我们观测到他们时已经是亿万年以后的现在,这说明此类黑洞的活动出现在宇宙诞生初期。科学家推定,这种黑洞正是在成长壮大中的宇宙星系前身,所以将其命名为“类星体”。
到目前为止,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类星体”黑洞被发现,在浩瀚的宇宙深处,是否还有数量众多的其它类星体存在,仍有待人们进一步去发现,而天文学家在该领域的研究工作则完全依靠对宇宙内部X射线的全面观测研究来予以证实。
为什么要研究黑洞?据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沈志强介绍,天文学中很多研究看似和生活毫无干系,但是却能帮助人类更好地了解外部世界。黑洞是研究宇宙起源的关键问题之一。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黑洞理论的依据,而史蒂芬霍金又将量子论引入其中,提出了“黑洞不黑”“黑洞既吞又吐”的重要理论。关于黑洞的起源、黑洞是否会消亡,现在都尚无定论。待这一切都揭开面纱后,人们还能运用其原理。曾有天文学家表示,利用这一原理制造一个天体物理学意义上的超级武器,也有人提出过黑洞计算机的设想。
所以,黑洞并不是洞,而是一个极其特别的天体。
原文地址:今日头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