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怀疑探索者
宇宙背景是黑色的
宇宙为什么不是白色的,而是黑色的?
我们在地球上仰望星空,如果是大白天,就会除了太阳其他什么天体都看不见,只见漫天都是白光——这是太阳散发出来的光线照亮了整个天幕。而到了晚上,太阳落山,我们就可以看见漫天都是一闪一闪的星辰。而我们肉眼之所能看见的,大概最多是6000多颗星星,其实它们就是银河系的一部分。
银河系是由2000~3000亿颗恒星组成的。但银河系在宇宙中是很不起眼、普普通通的星系,类似这样的星系,在宇宙之中差不多有几千亿个。这么多数量的星系,包含了难以计数的恒星。
恒星们有固定的寿命,它们自远古星云中诞生,然后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演化,每一个时刻都在进行核聚变反应,源源不断的向宇宙空间抛洒着电磁波。其中的可见光,照亮了它的周边星域。
万物依赖生长的太阳,就是银河系中一颗体积中等的普通恒星。太阳它每一秒把超过400万吨的物质在其核心区域转化成能量,产生了高能电磁波和中微子,然后通过辐射的形式向四周发射出去。而绕行在太阳周边的地球,距离它大约有1亿4千9百万~1亿5千万千米。太阳发射出的可见光,以光速扑向地球,大约需要8分钟才能到达地球表面,从而被地球上的观测者所感知。我们的感知就是,现在是亮堂堂的白昼,万星之光芒皆被遮盖,似乎星辰们都不存在。
而一旦到了夜晚,我们就看见一番截然相反的景象,我们会发现太阳已经消失在远方,除了星星点点的星光,整个天幕整体上就是黑暗的,黑压压的一大片。
璀璨美丽的星空
那么,有人就会好奇:为什么天幕是黑色的呢?为什么它们不是发亮的呢?
不仅我们站在地球的表面来观察,天幕是黑色的,即使我们乘坐太空飞船来到距离大气层以外的高空轨道上,我们朝着宇宙深空眺望,也会发现宇宙背景就是黑色的,而非亮堂堂的一片。
这是什么原因呢?
证明宇宙不是无限大的体积
正因为宇宙空间的背景一片黑暗的,所以证明了一点,即:宇宙的尺度并非无限大的,而是有限的体积。如果宇宙空间尺度无限大,则其中必然遍布了数量无限的恒星。这些数量无限的恒星,它们从内部发射出来的高能辐射,最终必将整个宇宙空间都炙烤的到处无炎热无比。则我们的地球也不能独善其身,早就会被恒星散发的热量烤焦。如果这样的话,假设地球表面上居然还有智慧生命能够存活,在它们的视线里,天空将没有夜幕”这种东西的存在,而是到处皆为耀眼、光灿灿的一片。
此外,假设宇宙是无限大的,无穷的恒星将互相之间进行无穷尽的引力拔河比赛,此消彼长的引力场将摧毁包括太阳系在内的一切稳定、有规律的天体系统,这样就不会有生命存在的可能了。
证明恒星之间的距离在愈加远离
天幕和宇宙背景看起来是黑暗的,还证明了一点事实,即恒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在不断扩大。人的眼睛之所以看见物体的存在,就是因为有光线进入人的眼睛。我们之所以看见遥远的众多恒星,是因为这些恒星发射出来的可见光线最终被人的眼睛捕获。
可见光的光谱范畴
恒星发射出来的电磁波,包括了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伽马射线等等,而可见光的波长范围是380~780纳米,这个范围内正好可以被人类的眼睛所感知,超过这个数值范畴,我们就不能直接以肉眼感知到可见光。恒星距离我们的距离越近,则我们越能感知到恒星它们的存在,因为这些光的能量都被消耗的比较小,波长还比较正常。如果恒星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相应的我们就很难感知到恒星的存在。
而如果假设恒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不是在增加,反而在不断缩小,则地球表面上人类观察者会感觉恒星似乎越来越亮,则天空也会愈加被照耀的炫亮。
反过来,如果恒星之间的距离是扩大,则越来越遥远的恒星发射的光线会愈发难以抵达地球,我们就会察觉到恒星的愈加难以被观测到,而且感觉到“宇宙背景是一片黑暗的”。
就如同声波,一辆呼啸着向我们迎面而来的救护车,我们会感觉到越来越刺耳、急促、压迫、间隔时间愈短的警报声,其声波的能量密度会加强;如何救护车远离我们,我们会感觉警报声间隔的越来越久,越来越几不可闻,这是声波的能量密度在缩减。这是多普勒效应的一个例子。
宇宙大爆炸学说
而主流科学界认同的科学假说——“宇宙大爆炸”学说,就认为宇宙原本自高密度、炽热的奇点处起爆,随后加速膨胀了无数倍,以至于有了我们今天所观测到浩瀚宇宙。在该学说中,宇宙的加速膨胀已经持续了138亿年历史之久,星系与星系之间的距离大致在增加,换句话说,星系们总体上在互相远离。
仙女座星系
有人会继续问我,既然宇宙空间在加速膨胀,为什么有时候会发现星系之间也会距离在缩短呢?比如,银河系与仙女座星系就在迎面相撞之过程中,它们大约在37.5亿年之后正式彼此互相接触。这岂不是违背了“宇宙大爆炸”中空间膨胀星系也互相远离的说法吗?关于这个疑问,我将在下一节文章里阐述清楚。
作者:怀疑探索者
原文地址:今日头条 ,无意在网上看到这篇文章,深有同感。所以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