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隋炀帝杨广,作为一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代表,为其翻案是不对的,说他一点都不冤枉也是不对的
柳树,习惯被人称作杨柳。据说,是与隋炀帝杨广有关。传说中的隋炀帝杨广,残暴淫奢。他所开凿的大运河,也被后人说成是为了到江南游乐。说是隋炀帝乘船南巡时,用的是一千名江南女子和一千只羊,这样行动起来才有趣味。
但江南女子体力不支,常常不到半里路,一个个累得云鬓散乱,气喘嘘嘘。隋炀帝觉得这也不是个事儿,急招群臣商议。翰林院学士虞世基献策道:此事不难,只需在河堤两岸广栽垂柳,不仅可让拉纤的美女掩日,又可用柳叶来喂羊;况且柳树栽于堤上,还可起加固河堤的作用。 隋炀帝闻言大喜,当即降旨沿岸郡县连夜栽柳。
栽柳栽成后,情况果然大为改观:拉纤的女子和羊既不感到热,工作起来也轻松了许多。隋炀帝一时兴起,赐柳树姓杨,并亲书了杨柳两个大字,悬挂树上。从此,柳树就被称为杨柳了。
这个民间传说其实是有底本的,即唐代传奇《开河记》:功既毕,上言于帝,决下口,注水入汴梁。帝自洛阳迁驾大渠,诏江淮诸州,造大船五百只。龙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到大梁,又别加修饰,砌以七宝金玉之类。于是吴越取民间女年十五六岁者五百人,谓之殿脚女。
至于龙舟御楫,即每船用彩缆十条,每条用殿脚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脚女与羊相间而行,牵之。时恐盛暑,翰林学士虞世基献计,请用垂柳栽于汴渠两堤上,一则树根四散,鞠护河堤,二乃牵舟之人护其阴,三则牵舟之羊食其叶。
上大喜,诏民间有柳一株,赏一缣,百姓竞献之,又令亲种,帝自种一株,群臣次第种,方及百姓。时有谣言曰:天子先栽然后百姓栽。栽毕,帝御笔写赐垂柳姓杨,曰杨柳也。
隋炀帝于大业元年下令开通济渠和邗沟,命人在渠沟旁修筑御道,在堤上遍植柳树,确有其事。但隋炀帝赐杨姓于柳之说,《隋书炀帝纪》、《北史隋本纪》等均无记载,应该是唐人对前朝的丑化。
其实,柳树称杨柳的时间远远早于隋炀帝,也与隋炀帝没有关联。杨柳一词,早在《诗经》中即已出现。《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现代植物分类学意义上的杨类植物,在我国古代被称作白杨、青杨、天杨、癷杨等。古代诗文典籍中所说的杨,是柳的一种,即蒲柳。《尔雅》:杨,蒲柳。《广韵》:杨,赤茎柳。《毛传》):杨柳,蒲柳也。《尔雅义疏》:《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
以上可以看出:古代的杨是柳的一种,与姓杨无关,与外来植物杨也没有关系。民间传说的杨柳故事,显然是冤枉了隋炀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