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世纪中叶,印度的一些考古学家在该国西部的拉贾斯坦邦发现了一处庞大的古人类文化遗址群,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考古学家认为,约四千五百年前,一个叫做艾哈的古人群迁移到这里,他们不仅成为梅瓦及邻近地区最早的居民,还创造了艾哈文化。
艾哈文化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又是如何灭绝的呢?
考古学家发现,艾哈人有着氏族社会的文明特征。遗址群分为九十个主要居住地,每处面积约五百平方米,均用泥砖围成堡垒模样。后来,南亚的考古学界在巴基斯坦境内发掘了规模宏大的赫拉帕文化遗址,其文明特征与艾哈文化如出一辙。人们据此相信,艾哈文化是赫拉帕文化的一个分支,并将考古和研究的重点转移到赫拉帕地区。
尽管如此,一些细心的考古学家对艾哈文化的起源仍存有疑问。从1994年开始,在美国考古学家的参与下,印度考古界沿着不同的地质层,对艾哈文化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发掘。现在,人们终于有了惊人的发现在艾哈文化遗址发掘出五具古人类遗骸!这真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这是人们在艾哈文化地区首次发掘出古人类遗骸。研究表明,这些古人死时的年龄均在三十五岁至五十岁之间,除一人的性别无从辨别外,其余为两男两女。其中四具遗骸是在公元前2000~1800年的红铜时代地质层发现的。更为惊奇的是,这些遗骸分明有着被火化过的痕迹,与赫拉帕文化的土葬习俗不同,最后一具出土的遗骸并保持着印度教持定三昧的姿势。一些考古学家提出:难道艾哈文化与赫拉帕文化并非同宗?如果真是如此的话,这两个文化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考古学家在艾哈文化遗址,同时发现了布满牛粪的痕迹,并发掘出大量雕刻有牛图形的文物。起初发掘的文物上刻的均是公牛图形,这契合了印度人历来奉牛为神明的传统。但之后又发现了刻有母牛图形的文物,这使考古学家大惑不解。考古学家深入分析后认为,不管是公牛还是母牛,艾哈文化与以雅利安人为代表的印度人种的文化,有着更大的共同点:对牛的崇拜。艾哈文化与赫拉帕文化不存在同源的特性,因为赫拉帕文化丝毫没有对雌性动物崇拜的现象。
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谜团进一步被揭开。人们确信艾哈文化是一种较之赫拉帕文化历史更为久远的文化现象,艾哈人制作陶器的技术不仅更为精湛,而且运用了比赫拉帕文化的黑色陶器更丰富的红黑色彩绘手法。此外,艾哈人在建筑工艺上也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烧砖。考古学家相信,当赫拉帕文化于公元前2500年处于鼎盛时期时,艾哈人从赫拉帕文化中学到了不少先进的技术和知识,从而推动了艾哈文化的发展。
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艾哈文化在历史上形成了以农业、畜牧业、狩猎和捕鱼为特色的混合经济模式,只是到公元前1800年前后,由于气候变化和自然灾难,艾哈文化才逐渐消亡。赫拉帕文化在同期也开始没落,这也是艾哈文化灭绝的一个因素。但印度考古学界认为,艾哈文化并没有从印度国土上消亡,它依然活在印度人民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