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光绪31年,也就是公元1904年。在这一年的7月份,大清朝廷依照惯例举行了一次殿试,主考大臣经过认真挑选,把入选的试卷按名次排列,呈请慈禧太后进行最终钦定。
正在准备做七十大寿的慈禧太后,首先翻开主考官列为头名的试卷,见到试卷上字迹流利清秀,文词畅顺华丽,内心一阵喜悦,但当她目光一投向广东人朱汝珍的落款时,不禁阴云陡然升起,于是就将朱汝珍在试卷随手扔到一旁。
刘春霖
慈禧翻开第二份试卷时,心头又不禁高兴起来。因为第二份试卷是直隶肃宁人刘春霖的,春霖二字含春风化雨、甘霖普降之意,这一年又逢大旱,急盼一场春雨。加之直隶地处京畿,肃宁又象征肃静安宁的太平景象,这对当时烽火四起、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自然是吉祥之兆。于是,慈禧太后大笔圈定了刘春霖。后经过主考官的努力保奏,原来第一名朱汝珍的名字虽然没有抹去,也只得屈居刘春霖之后了。
从1905年开始,也就是刘春霖中状元后的第二年,中国废除了科举制,于是,刘春霖就成为了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名状元了。据说,刘春霖中了状元后,被清王朝任命为翰林院修撰,后被派往日本,进入东京法政大学学习。1907年回国,历任咨政院议员、记名福建提学使、直隶法政学校提调、北洋师范学校监督等职。
辛亥革命爆发后,刘春霖一度隐居家中,继而出任袁世凯大总统府内史,从事些文字应酬,并负责每天为袁世凯编录一篇历代皇帝的言行录,以供满脑子复辟帝制野心的袁世凯本人赏读。1917年12月,出任中央农事试验场场长。在徐世昌、曹锟当大总统期间,被授予总统府秘书帮办兼代秘书厅厅长。随后,他担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自治筹备处处长等职。他曾两次代表徐世昌到山东曲阜主持孔子大成节典礼,并因此名噪一时。后任直隶省教育厅厅长、直隶省自治筹备处处长。1928年辞去官职,在上海、北京等地以诗书自慰。
据肃宁地方史料记载,刘春霖(18721942),字润琴,号石云。直隶肃宁县人。刘春霖兄弟二人,自幼在老家肃宁县北石宝村跟随伯父生活,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只是由表叔王铁山教他二人读书。刘春霖从小深知农村儿童读书的困难。
刘春霖考中状元后,没有在老家广修状元府来光耀自家的门庭,而是在本村修建了一所小学堂,学堂的房屋、教椅、教桌及教具等,全由刘春霖出资捐助,并在学堂门口题有铸才炉匾额一方,立有石碑一座,并作有《劝学篇》一文留念。石碑至今尚存。
朱汝珍
刘春霖非常关心乡梓教育事业,当肃宁县建立肃宁县师资讲习所和高级小学堂时,刘春霖的入室弟子吴友梅(清朝末科秀才)校长,特请刘春霖为学堂正厅的明柱上写了抱柱对联(木制雕刻的黑底金字):天开新学界,地嬗古遗风。并请刘春霖为学堂撰拟了校歌和歌词。歌词为:地嬗古遗风,毛公设帐,董相传经。荆轲故里,武垣城。儒文侠武,燕赵遗风。莘莘学子,负笈来从,普被时雨并春风。春风暖,雨露浓,高门桃李及时荣。
刘春霖在北京居住多年,他与民国时期旅居北京的河北省知名人士为同乡在京的子女们筹建了一所中学,名为燕冀中学。该校分为男、女两校,男校在外城广安门大街,女校在内城西什库后库。刘春霖不仅为建校捐款并赠书,而且还任燕冀中学董事会董事。后来该校日益扩大,不仅限河北籍学生,并招收外省籍学生,成为当年北京有名的一所私立学校。
1933年夏季,黄河决口,河北、河南、山东一带洪水泛滥,受灾严重。刘春霖与段绳武、谷钟秀、齐振林等河北省知名人士一道组织成立河北省移民协会,组织领导灾区难民救济,对无家可归者,迁徙到包头城东15里的南海子一带,开垦荒地,建立河北新村。先后移民两次,共计330户,1100多人,一切费用除发起人捐助外,并向多方募集。刘春霖不顾年迈,各方奔走,并联系当时的河北省政府主席于学忠,于学忠明令各级地方政府给予协助。包头南海子这个地区,经河北移民的辛勤劳动,发展很快,人口日益增多,村庄逐渐扩大,发展成为四五个河北新村。
1934年农历三月,伪满洲国在东北长春成立后,刘春霖谢绝了傀儡政府总理大臣郑孝胥等人多次的任职邀请,表示坚决不做亡国奴。刘春霖的爱国义举被国人争相传颂。
刘春霖博学多才,兴趣广泛,尤其对古文学、史学和金石学造诣深邃,并对小学(训访学、文字学、音韵学)研究有素,颇多见解。因博学,不惜重金购书,多善本,藏书在万册以上,并曾在保定等地开设直隶书局数处,对中华文化的传播起了一定作用。
刘春霖善书法,尤以小楷为著。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当时,国内书法界有大楷学颜(颜真卿),小楷学刘(刘春霖)之誉,已经出版有《大唐三藏圣教序》、《兰亭序》等小楷字贴多部,流传甚广;大字法贴亦有出版。刘春霖的名字已载入香港书谱出版社和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型辞书《中国书法大辞典》等。
1942年1月18日,刘春霖因心脏病加重,经多方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寓所,享年70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