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10月,广西上思一个工程队像往常一样挖山取土。随着挖土机的工作,一块巨大的石块状物质出现在工程队人员眼前。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揭秘七星巨棺之谜
广西上思发现了两口明代夫妻巨棺的消息轰动了网络,这两口巨棺身上有着太多的疑点。为何没有墓碑标志?为何没有陪葬物品?墓主人为何要把自己深深隐匿。
为何椁盖板上会有龙须?北斗七星为何屡次出现在巨棺内?大副巨棺内的主人是谁?昨日,伴随着专家对上思大副巨棺的考古发掘,一系列的疑问和谜团将逐一揭晓。
继去年12月20日、21日,国内和广西的十多位考古、文物保护专家对上思出土的小副巨棺进行发掘后,今年6月7日这些专家再次汇聚上思,对大副巨棺开始进行考古发掘。6月8日,专家对大副巨棺的三合土封泥进行切割。昨日,内棺终于揭开。
椁盖板上龙须盘绕
为了更好地了解三合土封泥和里面棺椁的结合方式和构造,昨日上午11时许,专家们对巨棺进行了细致解剖。专家们首先切割了巨棺的两个侧面。约20多厘米厚的三合土剥离棺椁后,可以清晰地看到棺椁的樟木质地,这与去年发掘的小副巨棺的棺椁质地相同。
记者发现,在椁盖中心的位置上,有呈发散状的丝网状的白须。这是墓葬的特意雕琢,还是后天因素导致,这些丝网白须透露着什么信息呢?上思文管所王善初所长说,按当地民间的说法,这种丝状白须被称为龙须。民间传说,亲朋好友在送葬时,会感动棺内的死者,死者因受感动而喷出一口唾沫,龙须就是由唾沫在棺盖板上挥发形成。但龙须形成的科学原因,还须进一步研究考察。医学专家则认为,龙须可能是由真菌引起。
巨棺内部再现北斗七星
下午6时许,外层椁的盖板终于被打开了,内棺也出现在专家的视线里。在灯光下,黑色的内棺发着漆亮的光,而且能清楚地看到有根须状真菌稀疏地盘绕在棺外。当专家试图直接打开棺盖时,却发现棺盖与内棺相接得非常紧密,难以打开。内棺是卯榫结构,连接非常紧,直接打开有些难度。经专家商议,最后决定把内棺从巨棺里抬出,再进行开棺。
内棺刚抬出巨棺,巨棺的内底部呈现的北斗七星墩又带给大家新的惊喜。北斗七星墩的排列形状与上次发掘的小副巨棺中出现的北斗七星板排列形状基本一致。专家认为,这7个小墩子由三合土堆成。为何北斗七星屡次出现在上思巨棺中,到底具有什么意义呢?有些了解当地民俗的网友称,北斗七星有两层含义,一是北斗七星能指引死者升天,二是构成北斗七星的7个孔6条支线象征着人世间的七情六欲,人死之后,人的七情六欲也跟着升天。棺内发现保存较完好的尸骸
专家开启内棺盖子后,发现一具保存比较完好的尸骸,尸骸外包裹着多层纺织品。专家称,这些纺织品和尸骸相比于小副巨棺中的尸骸和遗物保存得更好,而且由于纺织品是半干的状态,所以还能清楚地看到纺织品原有的鲜艳色泽。今日上午,考古专家将对尸骸进行研究处理。
记者了解到,广西出土巨棺较为罕见,而像这样用三合土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巨棺更是首次发现。不少巨棺发现时都已经或多或少地被破坏,此次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对两具巨棺进行系统考古发掘,尚为首次。
大小巨棺的开启,为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民间风俗习惯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研究明代中期当地的丧葬习俗和丧葬文化提供了实物依据。
七星巨棺新闻回放
2008年10月15日,广西上思县思阳镇广元村发现了一座罕见明代中期墓葬,古墓中有一大一小两个用三合土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巨棺。经考古专家初步推断,此古墓距今约400多年,巨棺主人应为迁居到上思的贵族。专家表示,广西出土巨棺较为罕见,而像这样用三合土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巨棺更是首次发现,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2008年12月20日,专家组对小副棺椁进行开棺。首先打开了小副棺椁的三合土外层,并掀开了里层的樟木盖板,却发现其中还存在一黑色木棺。专家称,这是一副用三合土封装的一棺一椁。
2008年12月21日,小副棺椁的内棺盖板掀开。棺内有一堆黑色骨骸,头盖骨上的白发与眉毛清晰可辨,头发用发簪盘在后脑勺,面上还蒙着一层网状麻布。专家从颅骨、盆骨以及服饰等判断,墓葬主人为一名年纪较大的女性。棺内有一件带有金黄色花纹的服饰保存相对完好。内棺的底板有7个排列成北斗七星状的小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