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15|回复: 0

揭秘古代女子内衣下的风情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0-11-1 18:0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古代女子的内衣最早被称为亵衣。亵意为轻浮、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回避和隐讳的。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古代女子内衣蕴藏着不尽的昔日情怀。

揭秘古代女子内衣下的风情235 / 作者:UFO来啦 / 帖子ID:63959

前圆后方,前短后长,这是应和天地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过腰、胸、肩等分别系带,是为了在流动中达到不同的塑身修形效果。袋口的拼接处,必须绣上小幅图案来遮住线的结点,保持画面完整,这便是所谓出境生情,且汇聚了绣、缝、贴、补、缀、盘、滚等几十种工艺,用以表达不同的主题。可惜有些工艺,今天已经失传。
而提起古代内衣,很多人第一想到的是肚兜,其实肚兜只是清朝时期对亵衣的称呼,在不同的时期,亵衣又被称为、心衣、抱腹、诃子、、抹胸、主腰、肚兜等。形制也不止大家平时在电视上所见的菱形一种。
1.抱腹
汉刘熙《释名释衣服》称:帕腹,横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心也。心衣的基础是袍腹,抱腹上端不用细带子而用 钩肩及裆就成为心衣。两者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平织绢是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其上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在当时用素色面料来制作内衣的情况是不多的。
唐代以前,至唐代前中期的内衣肩部都缀有带子,到了唐末,出现了一种无肩带的内衣,称为诃子。这也是其外衣的形制特点所决定的:唐末女子喜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上身着诃子以掩胸,下着齐胸或高腰长裙,诃子或压在裙内或压在裙外,外披对襟衫子,直到宋代依然延续着这种穿法。内衣面料考究,色彩缤纷,与今天所倡异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的。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即可,织成保证诃子胸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

揭秘古代女子内衣下的风情500 / 作者:UFO来啦 / 帖子ID:63959

抹胸顾名思义,护胸在前,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另有形制稍长的裹肚,此类亵衣为清朝的肚兜奠定了基础。抹胸用纽扣或带子于身后系结。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单的夹的,形式不一。
宋朝延续唐末内衣外穿的流行,外披对襟褙子,敞露出抹胸等内衣,下着短裙、合欢裙等及长裤。
2.主腰
贾仲名《对玉梳》第四折:到晚来贴主腰儿紧搂在胸前。《水浒传》第二七回:那妇人便走起身来迎接。下面繫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上面一色金钮。
主腰是明朝对亵衣的称呼,形制和简繁程度不一,有类似抹胸,仅束之于胸腹间,也有吊挂、装袖,开襟或钉有纽扣等形制,且常常非大红裹衣不华,与明朝逐渐开放和奢华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

揭秘古代女子内衣下的风情8 / 作者:UFO来啦 / 帖子ID:63959

3.肚兜
清代抹胸又称肚兜,因为有了兜的作用,可藏物,藏香。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肚兜上有各类精美的刺绣。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
清代民国也有一些套头式、缠裹式,小马甲式的女子内衣,不过还是菱形的最为大家熟知。
进入现代,传统文化式微,女人们纷纷穿着西式内衣以及吊带夏装,偶有潮人标新立异穿一穿肚兜,走走中国风。也有人推出内衣外穿的概念,但是有几个人知道吊带我们的祖先早流行过了,内衣外穿也流行过了,如今不过是时尚又转回来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2-6 15:1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