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26|回复: 0

李隆基的皇后是谁?李隆基和王皇后的关系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0-12-24 18: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一位皇后是王皇后,第二个是杨氏,既是肃宗的亲生母亲。第三位是武氏,父恒安王武攸止,玄宗的表叔;母杨氏。武则天是她的姑祖母。李隆基即位后,小表妹武氏得宠,封为惠妃,既是武惠妃。但因武氏家族为天下人所非议,武惠妃终究没能得到皇后的凤冠,她的亲子寿王李瑁也没能被立为太子。737年,武惠妃病死,年38岁。李隆基追赠武氏为贞顺皇后,葬敬陵。
李隆基的皇后:第一位是他的原配妻子王氏
王氏先祖为梁朝冀州刺史王神念,父王仁皎。当玄宗还是临淄王时,娶王氏为妻。在讨伐韦后时,王氏在幕后协助临淄王,终于完成大业。玄宗即位后,立王氏为皇后。

李隆基的皇后是谁?李隆基和王皇后的关系691 / 作者:UFO来啦 / 帖子ID:64372

但王皇后无子,而武惠妃极得宠又生育有多名子女,王皇后失宠、地位日益危险。724年7月,李隆基以造畜蛊毒、厌魅的罪名废王皇后为庶人,皇后的兄长王守一被赐死。
在被废的三个月后,皇后便过世了,玄宗诏令以一品礼将她葬于无相寺。后宫的人们对她相当思慕,玄宗自己也对此事感到相当后悔。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时,恢复其皇后封号。
第二位杨氏,是肃宗的亲生母亲。
她是华州华阴人,曾祖杨士达与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乃是亲族。李隆基为太子时,她被选入宫。公元710年,生子李亨。712年,睿宗李旦传位给太子李隆基,杨氏被册封为贵嫔。杨氏不怎么受宠,守空房多年后死去,卒年不详。
756年7月,李亨即位,是为肃宗,年号至德。第二年,追谥亲母杨氏为元献皇后。762年,太上皇李隆基死在太极宫神龙殿,肃宗将杨氏与玄宗合葬泰陵。               
                       
               
第三位是武氏,父恒安王武攸止,玄宗的表叔;母杨氏。武则天是她的姑祖母。
李隆基即位后,小表妹武氏得宠,封为惠妃。武惠妃先后生下3子3女,是当时后宫第1宠妃。武惠妃遗传了武则天的聪慧、阴狠,在后宫翻云覆雨,正室王皇后的废黜、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的被废杀皆与她有关。
但因武氏家族为天下人所非议,武惠妃终究没能得到皇后的凤冠,她的亲子寿王李瑁也没能被立为太子。
737年,武惠妃病死,年38岁。李隆基追赠武氏为贞顺皇后,葬敬陵。
至于著名的杨贵妃,本是武惠妃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妻子,武惠妃死后,被李隆基看中,强纳为妃。她是李隆基晚年最受宠的女人。但是,任她再宠冠后宫、实际地位再高,她终究没有正式得到过皇后的名分,因此,她不能算做唐玄宗李隆基的皇后。

李隆基的皇后是谁?李隆基和王皇后的关系427 / 作者:UFO来啦 / 帖子ID:64372

唐玄宗李隆基皇后及后妃列表:
王皇后
元献皇后
杨贵妃
武惠妃(贞顺皇后)
赵丽妃
刘华妃
皇甫德仪
郭顺仪
武贤仪
高婕妤
柳婕妤
钟美人
卢美人
刘才人
陈才人
郑才人
钱妃               
                       
               
大唐秘史: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四十多年,为何只有一位皇后?
作为大唐在位时间最长的唐玄宗,自712年登基开始到756年被迫成为太上皇,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多年。然而,在这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李隆基有且仅有一位皇后。就连晚年最受宠幸的杨贵妃,也只是贵妃而已。那么,李隆基的皇后是谁?皇后死后,李隆基为什么没有再册立皇后呢?
李隆基的皇后
早在李隆基还是临淄王的时候,王皇后就陪伴在李隆基身边了。后来韦后乱政,王皇后成为幕后协助李隆基的那个人。直到,韦后被杀死。
韦后死后,李隆基的父亲李旦复位成为皇帝,李隆基被立为太子。然而,李隆基与权倾朝野的太平公主关系不好。太平公主对李隆基处处为难,在这期间,王皇后与李隆基同甘共苦。李隆基登基后,王皇后作为原配妻子,成为当朝皇后。
然而,虽然成为皇后。但是,王皇后没有儿子,因此地位受损。为了能够保住皇后之位,他的兄长王守一请和尚来施法。希望王皇后能够生下儿子,并且可以与武则天相比。结果,这件事被李隆基知道。王皇后被贬为庶人,不久之后,便死了。               
                       
               
李隆基为何不再立新皇后?
在王皇后不受宠的时候,武则天的娘家侄孙女武惠妃很受宠信。按道理讲,王皇后被废之后,武惠妃应该成为皇后。但是,王皇后之后,不仅宠极一时的武惠妃,连同与李隆基日夜缠绵的杨贵妃也没有被立为皇后。实际上,原因还是挺简单的。
先说武惠妃为何没有被立为皇后。毫无疑问,与她的娘家有非常大的关系。武则天专政之后,李家子孙受到武则天的迫害。在武则天之后,李隆基又把武家后人清洗殆尽。试问,李隆基能立武惠妃成为皇后?更何况,当时的大臣都极力反对。所以,武家的身份使得武惠妃无论怎样都不可能被立为皇后。
再来说杨贵妃。杨玉环被李隆基立为贵妃的时候,李隆基已经60岁了。那个时候,武惠妃已经死了。晚年的李隆基已经基本不怎么理朝政,他对杨玉环更多的是一种生活的需求。更何况,杨玉环本来是他的儿媳妇。在封建礼制下,公公娶了儿媳妇怎么还能母仪天下?他的儿子,杨玉环的原配老公李瑁该怎么想?
除了以上两点原因,还有更重要的两点。第一,杨贵妃没有儿子。第二,杨玉环受宠之后,杨家得到朝廷重用。李隆基虽年老但不昏庸,他也担心未来杨家乱政,毕竟武则天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基于以上原因,王皇后死后,李隆基没有再册立皇后。实际上,任何事件的背后,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对于李隆基来说,他很清楚,他也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再次发生。               
                       
               
唐玄宗的结发妻子王皇后
唐玄宗的结发妻子王皇后为其登上皇位出谋划策,起到了很好的贤内助作用;李隆基登上皇位后,王皇后也顺理成章地戴上了凤冠,成为六宫之主。可是好景不长,王皇后很快就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武惠妃,唐玄宗自从喜欢上武惠妃之后,对她百般爱宠,武惠妃也恃宠而骄,产生了取代王皇后的想法。一边是割不断的旧情,欲理还乱,一边是赏不够的新宠,欲罢不能。唐玄宗究竟会做出怎样的取舍呢?
唐玄宗是一位风流皇帝,他不仅事业风流,而且生活风流,宠爱过很多妃子。尽管如此,王皇后此前并没有特别的危机意识。但是,开元年间,当一个姓武的妃子出现后,王皇后逐渐开始寝食不安,度日如年了。那么这个姓武的妃子究竟强在哪里?她为什么会让王皇后惶惶不可终日呢?
唐玄宗对光彩照人的武氏表妹,倾注了全部感情,正所谓此花开时百花残,武妃的出现,本来已经使得王皇后的地位岌岌可危,再加上王皇后的不明智之举又加剧了玄宗的厌恶感,让他产生了废黜王皇后的想法。然而正当唐玄宗积极筹划废后的时候,一件泄密事件让唐玄宗陷入了被动,那么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王皇后(-725年),唐玄宗皇后。
王氏先祖为梁朝冀州刺史王神念,父王仁皎,兄王守一。当玄宗还在临淄王时期时,聘娶王氏为妃。在讨伐韦后时,王氏在幕后协助临淄王,终于完成大业。玄宗即位后,便立王氏为皇后。
王皇后结婚多年,始终无子,而当时武惠妃很得宠,王皇后心中不满,武惠妃便想诋毁她。然而因为王皇后对下属们素有恩惠,故没人愿意说她坏话。玄宗也起了废皇后之心,便把这件事情告诉姜皎,姜皎却把这事说溜出去,便被杀害。皇后因为失去玄宗的爱情,身处于随时可能被废的恐惧中,便哭着问玄宗:「陛下难道不挂念当年我爹拿衣服换一斗面粉,给您做生日汤饼的事吗?」玄宗听了也为之感伤动容,遂暂时放下废后的打算。
因为皇后无子,地位受损,再加上姜皎之事,让皇后之兄王守一很害怕,遂导致「符厌事件」发生。他请来和尚明悟祭拜南斗与北斗,取来霹雳木并刻上天地文与玄宗名讳,让王皇后佩带,说道:「带着它可保佑早生贵子,往后将可与则天皇后相比。」结果事情被揭发,玄宗亲自追查,果然搜获物品。于是,废皇后为庶人,赐王守一死。当时诗人王諲甚至作翠羽帐赋,讽刺玄宗的行为。
在被废的三个月后,皇后便过世了,玄宗诏令以一品礼将她葬于无相寺。后宫的人们对她相当思慕,玄宗自己也对此事感到相当后悔。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时,恢复其皇后封号。               
                       
               
总得来说整个开元时代,唐玄宗对王氏一门还是十分优厚的。但金无足金,人物无完人。对王氏,李隆基不能说没有爱,但是敬始终大于爱。早景龙二年李三郎之任潞州别驾时,心仪于当时为潞州伎人的赵丽妃来看三郎的风流是早有其名。在蕃邸时又有鄂王瑶母皇甫德仪、光王琚母刘才人,包括后来唐肃宗的母亲元献皇后杨氏。更何况唐玄宗还有个庞大子女系表。《旧唐书玄宗诸子》:及武惠妃宠幸,丽妃恩乃渐弛。出子朗秀而母加爱焉。及惠妃承恩,鄂、光之母亦渐疏薄,惠妃之子寿王瑁,钟爱非诸子所比。从中我不难得到两条信息第一李三郎还是看重儿子的,第二既是在开元前期开元前期武惠妃承恩前,较得宠的应该是太子李瑛的母亲赵丽妃,鄂王瑶母皇甫德仪、光王琚母刘才人。当然,关于赵丽妃得宠是早有闻名的,开元三年,唐玄宗立李瑛我为太子,其中有一条就是因为妃有宠。而王皇后虽然两条都不占,但是她有她的优势,第一她是李隆基的原配结发之妻,既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更何况王氏在唐隆政变时应该是帮过李三郎,先天政变时王氏一门也是参与者,她对三郎还是有些功劳的。第二在李隆基心目中对王氏还是有些许情义的,要不然王氏绝对不可能稳坐嫡妻这么些年。毕竟王氏是在他最需要支持时支持。你想从临淄王妃到平王妃、太子妃到皇后,好些年了,从现有资料上来看,在武惠妃专宠前李三郎愣是没有动过废后的脑精。
武惠妃在开元的专宠,对王皇后来说是个不祥的预警。因为得宠太子母亲赵丽妃出生寒微,绝不可能冲击后位。《新唐书后妃上》:久无子,而武妃稍有宠,后不平,显诋之。然抚下素有恩,终无肯谮短者。《资治通鉴》:武惠妃有宠,阴怀倾夺之志,后心不平,时对上有不逊有语。《旧唐书后妃上》:后兄守一以后无子,常惧有废立。很明显《旧唐书》对于王皇后和武惠妃之前并没有过多的描写,《新唐书》和《资治通鉴》多了些,并且有了一个共识;王皇后对武惠妃得宠呢,心中是颇有不平的,对皇上似乎也颇有微词。关于武惠妃有夺后之心,王皇后心中不平的记述在《大唐新语》:惠妃(武氏)有专房之宠,将夺嫡,王皇后性妒,稍不能平。就有了。
《新唐书》作者在王皇后传里吸纳不少唐人笔记【野史】,而司马光在编《资治通鉴》也一方面参考不少唐人笔记,一方面也吸纳不少《新唐书》内容。在说王皇后和武惠妃的关系前,我们先看看新旧《唐书》对王皇后的态度,及《新唐书》从唐人笔记中吸纳来的内容。
第一《旧唐书后妃上》:玄宗废后王氏《新唐书后妃上》:玄宗皇后王氏。
第二《旧唐书后妃上》:其年十月,庶人卒,以一品礼葬于无相寺。宝应元年,雪免 ,复尊为皇后。
《新唐书后妃上》:始,后以爱弛,不自安。承间泣曰: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邪?帝悯然动容。阿忠,后呼其父仁皎云。繇是久乃废。当时王諲作《翠羽帐赋》讽帝。未几卒,以一品礼葬。后宫思慕之,帝亦悔。宝应元年,追复后号。
               
                       
               
一少年夫妻王氏
新旧《唐书》均记载王氏是李隆基蕃任临淄王时被聘为妃,唐隆政变后她跟李隆基被进升为太子妃,先天元年唐睿宗禅位于李隆基,其被册封为后。
关于其家世背景可以追溯南朝梁刺史王神念,看似不是很显赫,但实际并非如此。据《梁书王神念传》记载:王神念,太原祁人也。少好儒术,尤明内典。稍迁颍川太守,遂据郡归款。魏军至,与家属渡江,封南城县侯,邑五百户。从魏归梁后,人家的官是节节往上走,先后任过右卫将军、使持节、散骑常侍、爪牙将军,在七十五岁病逝后,还追赠本官,衡州刺史,兼给鼓吹一部。谥曰壮。其长子尊业后来官至太仆卿。次子王僧辨乃是南朝梁一员名将,在侯景做乱时还带兵平过乱,后来在立新帝的问题上跟陈霸先不合,后来被陈霸先缢杀。不过王僧辨的后世子孙中有位叫王珪,他可是初唐的名臣。武德时候跟着李建成当过太子中舍人,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李世民爱才心切,不计前嫌拜其为谏议大夫,后来他给魏王李泰当过老师,官位也屡有升迁,贞观十三年病逝,太宗还为他素服举哀,赠吏部尚书,谥曰懿。,《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说王神念的祖上是东汉名将王霸。话说王霸也不是一般人,他可是太原王姓的开基祖。与王珪同祖的王皇后自然也是出自太原。
而太原的王姓可是赫赫有名,北魏孝文帝时定太原王氏为天下四大姓之一;唐太宗制《氏族志》时候,定陇西李氏为天下第一高姓,但太原王氏仍为天下五大姓之一,故有天下第一王之称,后人引以为荣。且不说王皇后家势在则天武后到中宗时代富庶程度如何,光是这个姓在那会还是很显贵的。《全唐文册皇帝妃王氏为皇后诰》中说:皇帝妃王氏,冠荩盛门。还是比较客观的。               
                       
               
少年夫妻自然少不了一些磨难,尤其在中宗时期,皇室多变故。在李隆基积极地投身与振新李唐事业时,王皇后基本上是一位贤内助和铁杆支持者。《资治通鉴》说上之诛韦氏也,王皇后颇预密谋。新旧《唐书》分别有上将起事,颇预密谋,赞成大业。将清内难,预大计。其实呢,意思是一样的。李隆基预备为平灭韦后,铲除太平公主起事【资治通鉴中没有说道王氏参与先天政变,可是王皇后的族兄参与其中,王氏也不可能不知道。】,王皇后做一个支持者也默默地参与其中。但是具体扮演得角色由于史书记载有限则不得而知。不过其孪生兄长王守一是先天政变直接参与者,在李隆基没有发迹的时就同他十分交好。所以政变事成后,唐玄宗不仅将其从尚乘御奉提升为殿中少监,封晋国公;还跟他互为小舅子,把自己的妹妹清阳公主嫁给了他。另外,王皇后的父亲王仁皎从景龙中长上果毅提任将作大匠、太仆卿,迁开府仪同三司,封祁国公。
开元七年【719】国丈王仁皎病逝,王守一上述书要求按昭成皇后的父亲窦孝谌的坟陵五丈一尺高的标准来建;起初李三郎是答应的,后来宋璟和苏颋极力反对,他们意见大致是这样的:一品官坟高一丈九尺,陪先皇陵寝者也不过高出三丈而已。皇上啊,当年您的舅舅窦太尉那个坟就已经越制了。那会儿就有人诽议说他的坟归于高大,只是当人的没有坚持到底罢了。现在怎么可以重蹈覆辙呢~!贞观的时候太宗嫁长乐公主时,所送的嫁妆超过了长公主,魏征进谏阻止,太宗欣然采纳他的意见,文德皇后还请求太宗赏赐了魏征。皇上啊,您可不能让我们失望。哪能像韦庶人那样尊崇其父的坟堙为酆陵,以至于自己加快祸患的到来呢~!再说了以皇后之父的尊贵,如果想要把坟建高些大些也没有什么困难的。我们之所以再三加以进阻可不是为了自己;纯粹为了成就王皇后的美名而已。更何况陛下今日的所行之事,当传之后世,永为后世子孙效仿,怎么可以不紧慎从事~!介于开元时期的李三郎恪守从贞观故事的原则。加上宋璟这番言论还是颇得老魏进谏艺术真传的,唐玄宗听了自然是心悦地回答:朕一直想以自己正确的行动为下面的人做表率,哪里敢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呢!宋璟啊,你所奏之事还真不是一般人能说出口的。你能够严格按着典法礼仪的规定办事,从而成就朕的美德,为后世子孙留下榜样。这是朕所希望的。完着,李三郎效仿太宗到底,赏赐宋璟和苏颋绢帛四百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2-6 23: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