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说红颜薄命,杨玉环是再典型不过了。关于她的美丽,《旧唐书》说她是资质丰艳;白居易《长恨歌》说她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非但漂亮,杨玉环还能歌善舞,婉娈万态,唐玄宗对她的宠爱简直是无以复加。然而,她的下场竟是如此悲惨,不仅死于非命,而且死在曾经是最宠爱自己的人手里。马嵬的三尺白绫,让多少人唏嘘感叹。感叹之余,心有不甘,但关于杨贵妃有没有死,死的那个人是不是杨贵妃一直有争议,关于杨贵妃是怎样死的,来揭秘吧收集了一下,大致有如下几种说法:
一:杨玉环缢死佛堂。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仓皇逃往蜀中,行至马嵬,护卫的禁军将领陈玄礼等强烈要求清君侧,于是,杨国忠父子双双死命。众军意犹未尽,又以后患仍存为由,强烈要求赐杨玉环一死,唐玄宗无奈,只得下令缢死杨玉环。地点是在佛堂。
这则故事来源于正史之中,《旧唐书杨贵妃传》记载:杨玉环遂缢死于佛室。应该说可信度比较高。宋乐史的《杨太真外传》也写杨玉环死前请求礼佛,唐玄宗表示愿妃子善地受生,然后高力士把她缢死在佛堂前的梨树下。
二:杨玉环死于军前。
白居易《长恨歌》中写道: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娥眉马前死。看来是行军仓促,也顾不得选择什么地点,就在军前执行了死刑,而且是当着玄宗的面,所谓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不过,诗人的歌咏可能经过了艺术加工,其真实程度恐怕不能与正史相比。
三:杨玉环死于乱军。
在唐五代的一些诗歌中,不约而同地写到了马嵬的血。杜牧喧呼马嵬血,零落羽林枪;张佑血埋妃子艳,温庭筠返魂无验青烟灭,埋血空生碧草愁。这就奇怪了,死于白绫之下是不会有血的,显然这些诗人并不认为杨玉环是缢死的,而是相信她是被乱军杀死的。
四:杨玉环吞金而死。
刘禹锡所作的《马嵬行》中写道绿野扶风道,黄尘马嵬行,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军家诛侯幸,天子舍妖姬。群吏伏门屏,贵人牵帝衣,低回转美目,风日为天晖。贵人饮金屑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
所谓饮金屑者,就是吞金而死。陈寅恪先生在《元白诗笺证稿》中专门探讨过这一问题。他的结论是:既然诗人是从里中儿嘴里听来,可见是民间传说,说法可能有多种。但也可能杨玉环在被缢死之前,已经吞过金,所以里中儿才一传十,十传百。
五:杨玉环死了之后,灵魂飞升,到了仙山之上。
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以及乐史的《杨太真外传》都写杨玉环死后,灵魂飞升,到了虚无缥渺的海上,在楼殿玲珑五云起的仙山之上,有一座玉妃太真院,杨玉环就住在其中,还似往常一样美丽动人,并仍然对唐玄宗一往情深。
六:杨玉环乘乱出逃。
这个故事是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中间接推理出来的。陈鸿的《长恨歌传》说当时敢言者,请以贵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见其死,反袂掩面,使牵之而去。虽然后面还有仓皇展转,竟就死于尺组之下的话,但有人还是认为,这是暗示杨贵妃被使者牵去藏了起来。
同样的道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花钿委地无人收也被认为是暗示杨玉环不明去向,只有金银饰品散落一地。《长恨歌》中的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更是被认为是明示杨玉环连尸骨都找不到,是被人救出去了。当时正在乱军之中,杨玉环乘乱脱逃,也是可能的。俞平伯先生在《论诗词曲杂著》中所表述的基本上就是这样的观点。
七:杨玉环东渡日本。
杨妃当年并没有死,她被偷天换日地保护了下来。杨玉环的美貌使得禁军将领陈玄礼不忍下手加害,于是与高力士合谋,让一个侍女代她而亡。杨贵妃则由陈玄礼的亲信护送南逃,大约在今上海附近扬帆出海,经海上漂泊,辗转来到日本久谷町久,最终在日本安度晚年。日本有《中国传来的故事》讲到这一情节。在日本,有杨妃像、杨妃墓、杨妃庙塔多处。
总而言之,杨玉环到底死还是没死,这是一个谜团;如果死了,那她是怎么死的,缢死的、杀死的还是吞金死的?如果没死,那她去了哪儿,藏在民间,流离海外?来揭秘吧拿不出任何铁证,一切都是传说和附会。在这种情况下,也只有正史比较更值得相信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