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28|回复: 0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是假的?【详情】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0-12-31 06: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是假的?【详情】684 / 作者:UFO来啦 / 帖子ID:64428

春秋时期的鲁国士师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流传已久,但因其涉性,毕竟是涉及男女之事的话题,终究是不便于摆到正规的台面上来说的,所以,古往今来的流传往往是口头方式大于文字方式,文字记载自然就不是多么详尽的了,其真伪的问题也就更难以确定了。

据史料记载,柳下惠,姓展名获,字子禽,曾官拜鲁国士师,相当于现在的监狱长。据说,他居官清正,执法严谨,不合时宜,遂弃官归隐,居于柳下地方(今河南濮阳县柳屯村)。死后被谥号为惠,故称为柳下惠。

坐怀不乱的说法,最早出自《诗经》的毛诗版本,且有几个不同的版本。西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巷伯》讲了一个独居男子和寡妇的故事:昔者,颜叔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至,颜叔子纳之而使执烛。放乎旦而蒸尽,缩屋而继之。自以为辟嫌之不审矣。若其审者,宜若鲁人然。鲁人有男子独处于室,邻之厘妇又独处于室。夜,暴风雨至而室坏,妇人趋而托之。男子闭户而不纳。妇人自牖与之言曰:子何为不纳我乎?男子曰:吾闻之也,男女不六十不间居。今子幼,吾亦幼,不可以纳子。妇人曰:子何不若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男子曰:柳下惠固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不可,学柳下惠之可。孔子曰: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是也。这应该是坐怀不乱最早的版本,基本上形成了坐怀不乱故事的雏形,但此时距离柳下惠所处的那个年代却相去了数百年时间。

到了元代,当代文人胡炳文(12501333)在《纯正蒙求》中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故事细节,才有了比较成型的坐怀不乱的故事:鲁柳下惠,姓展名禽,远行夜宿都门外。时大寒,忽有女子来托宿,惠恐其冻死,乃坐之于怀,以衣覆之,至晓不为乱。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是假的?【详情】28 / 作者:UFO来啦 / 帖子ID:64428

       
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四不乱附妄》也有类似的记载:夫柳下惠夜宿郭门,有女子来同宿。恐其冻死,坐之于怀,至晚不乱。

除此,还另一个说法,说柳下惠外出访友,途遇大雨,直奔路边古庙暂避,但一进门,见一裸体女子正在里面拧湿衣服,柳下惠急忙退出,坐于古槐树之下,任暴雨浇湿自己的衣衫。此段佳话,竟演化成了柳下惠坐怀(槐)不乱了。

我听到过看到过的柳下惠坐怀不乱版本较多,虽然说法各有不同,细节也有出入,但归结起来,柳下惠的坐怀不乱故事在元明时期完全成型已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问题却是,元明时期距柳下惠生活的春秋时期已过去了一千多年,一个故事千百年后才演变成型,其真实性令人生疑也就不足为怪了。

近年来,随着柳氏家谱在安徽被发现,而且这套柳氏家谱就有宋代理学家朱熹的题字,可见当时柳氏家族的社会地位非同一般,并与主流的程朱理学是有着一定的瓜葛。于是,也就更让人们感觉柳下惠坐怀不乱是一个古代御用文人移花接木编造出来的有真人无真事、被历代封建统治者神话了的道德楷模故事。               
                       
               

       
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是假的?【详情】856 / 作者:UFO来啦 / 帖子ID:64428

       
宋代理学家朱熹作为当时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他所提出和倡导的存天理,灭人欲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理论,成为了当时统治阶层的主流思想理论。统治阶层为了向全社会推广灌输这些理论思想,通常会树立一个典型或者榜样之类供人们学习和效仿,而坐怀不乱这样高境界、有说服力的道德楷模典型或榜样,在现实中又很难找到得到。所以,当时的御用文人们便来了个 古为今用,把柳下惠这个距当时千余年的鲁国大夫抬出来,作为推崇男女授受不亲、存天理,灭人欲的典型和代表人物。

身为鲁国士师的柳下惠,掌管刑狱,执法以平,治国以德,孔子高度评价他言中伦、行中虑,孟子也盛赞他是圣之和者,把他与伯夷、伊尹、孔子相提并论,后世尊之为和圣。这样一个备受历代圣人们推崇的人物,其影响力自然是不低的,于是,就在柳下惠的名下安了个坐怀不乱的故事,为宣传存天理,灭人欲思想观点所用,也就是再好不过的事情了。

据此可以推断,柳下惠与坐怀不乱本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两回事,只是为了某种政治理论观点的宣传推广的需要,才被人为地联系在一起,进而发展演绎成为 存天理,灭人欲思想理论支配下的一个美丽的道德操守神话。尽管如此,我还是宁愿相信柳下惠坐怀不乱是一个真实而又难得的历史故事,因为柳下惠的坐怀不乱已经把古人两性伦理道德文章做到了极致,才成为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传至今,也祈愿这一古老美丽的传说故事继续、永远流传下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2-7 02: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