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47|回复: 0

汉与匈奴“五争车师"简介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1-1-15 18:00: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汉时西域(即新疆)在天山南北分布有三十六个邦国,后来又发展成为五十余国。其中山北六国中的车师国又分为前后两王庭。前王庭治交河城(今吐鲁蕃雅尔湖畔之交河古城);后王庭治务涂谷(在今吉木萨尔南山金岭古道中)。后王庭邻接匈奴部落。生活在我国北方的匈奴民族,在秦汉之际已有了相当的发展。自公元前209年,冒顿单子即位后,匈奴部族逐渐强大起来。他们东破东胡、西败月氏,南向中原地区推进。到了公元前177年(汉文帝)时,又向西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对西域取得了一定的统治权。将楼兰、乌孙、呼揭等地都统归在它的属下,并在其地设立僮仆都尉,作为统治西域的机关。

汉与匈奴“五争车师"简介100 / 作者:UFO来啦 / 帖子ID:64589

匈奴贵族的统治非常野蛮,并且掠夺成性,把西域各地人民当作自己的奴隶,实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西汉政权建立后,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匈奴奴隶主军事政权的强大存在及其武装对中原和西北地区不断地侵扰和掠夺,对汉王朝的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对匈奴军事政权不得不采取必要的措施。汉武帝除派军队正面进攻外,尽量争取那些曾经受匈奴压迫的民族和地区,其中还包括匈奴属部的支持,同他们采取联合行动。因此,争取控制西域,统一西域的事业就同反击匈奴政权的斗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汉匈争夺车师的历史背景及其重要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第一,由于车师所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向北可以遮阻汉王朝通向乌孙国之交通路线;向西又可制止汉朝通向焉耆、龟兹、疏勒之通道;向南又可节制楼兰(即今罗布泊附近)而控制西域之门户。第二,前后车师王庭非但地处军事、政治、经济等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而且皆属天山南北绿州地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是发展农牧业生产的优良地区。第三,车师前后王庭多田积谷又靠近匈奴,匈奴怕汉将之必害人国,不可不争①。
由于上述三种原因,汉王朝与匈奴都想在这里建立稳固的基地,控制交通经济大动脉,联系与西域各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扩大政治势力。其实汉匈争夺西域之战,也是汉匈河西、漠北战争的继续和发展。自汉武帝至昭帝即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至元凤四年(即公元前77年)前后三十多年,西汉对匈奴三次征楼兰、三次伐大宛,终于取得了重要的胜利。然而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汉匈对车师更展开了激烈的战争,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将它称之谓五争车师,这也是西域史上一桩最重要的事件。
汉匈对车师之争夺,起始于汉武帝(刘彻)天汉二年(即公元前99年)。朝庭以匈奴降者介和王为开陵侯,命将楼兰国兵往击车师,而匈奴右贤王将数万骑前去救护,汉兵因寡不抵众,于战事不利而自行退守。征和四年(公元前88年)汉武帝又迁开陵候将楼兰,尉犁等六国兵合击车师,车师王始臣服于汉。到昭帝时(始元元年,即公元前86年),匈奴复遣四千骑屯驻车师,车师又为匈奴所有。至宣帝即位(本始元年即公元前73年),继续执行前任政策,重遣王将军率兵攻击匈奴夺取车师,车师复通于汉。这次由于车师与汉朝复通,使得匈奴对车师失去控制。匈奴对此不甘罢休。它一面对车师施加政治压力废立其王。另一方面采取和亲的办法与车师结为姻亲。故而常常在车师通道上阻挠汉达乌孙国之通路。于是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宣帝又迁侍郎郑吉、校尉司马熹,发城廓兵万余人及渠犁(今库尔勒境内)田卒千五百余人共合击车师交河城。车师王见重兵压境,故请求降。匈奴闻车师复通于汉,又发兵来攻。郑吉与司马嘉引兵往北抵御,匈奴见汉兵压境,不敢前进。在两军相持对垒下,郑吉东奏事至酒泉,得到朝庭的回答是:田渠犁及车师,益积谷以安西国②。意思是,让郑吉在渠犁与车师两地,屯田驻守,储备军粮,以保护周围邦国的安全。郑吉遵旨,以便始使吏卒三百人别田车师③。一面耕田积谷,一面备战。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匈奴又遣骑来,攻击屯田驻军,吉乃与校尉尽将渠犁屯田士卒一千五百人驰援车师。但是,因汉屯田卒人力过少,不能抵当,只好退保车师城中坚守。匈奴乘机又增派骑兵不断侵拢。西汉朝庭对这严重政治局面,急召群臣商议对策。当时决定采取两种对策:第一,应急之策。解除当时郑吉被围困之艰难处境;第二,长治之计。巩固在车师的势力基础。宣帝一面诏遗长罗候常惠将张掖,酒泉铁骑出击车师北干余里,跃武扬威于车师旁,逼使匈奴撤兵以解郑吉之围;另一方面鉴于长期以来在车师对匈奴用兵,于其地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拉锯式局面,需要建立强有力的军事指挥机构,以加强军事实力。于是在合理安置车师王,使其入朝与匈奴绝,亦安乐亲汉④的基础上,于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正式复置戎已校尉,屯田车师故地。戎巳校尉的设立,巩固了西汉中央政权对匈奴用兵所取得的胜利。戎已校尉设立不久,匈奴内部发生变乱。日逐王叛单于,将众而降⑤。这就为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创造了有利条件。两年后的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置都护、兼护南北两道。至此西域正式统属于西汉中央政府。
西汉末年至王莽篡位之始建国二年(公元10年)由于对西域采取了一系列的错误政策,致使车师复叛。
后汉之初,西域诸国纷纷要求内属,光武帝以为天下初定,一时来不及处理边疆事务,西域诸国,开始互相攻伐,无有宁日。永平中(汉明帝时),西域诸国又被匈奴挟持,开始侵扰河西诸郡县。至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明帝乃遣窦固等北征匈奴,夺取伊吾卢(今哈密)地。与此同时,班超又收复鄯善、于阗等地。西域自绝六十五载,至此时又得通畅。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窦固、耿秉相继击破天山沿路,降服车师前后王,复置西域都护,戊已校尉。车师与西域诸国,重又内附。汉明帝死,车师屡叛,章帝乃召还戊已校尉,车师复绝。和帝永元六年(公元89年)大将窦宪大破匈奴。二年窦固遣副校尉阎详率三千余战骑击伊吾而败之。三年班超遂定西域。朝廷委班超为西域都尉,居龟兹(今库车),复置戊己校尉,又置戊部候居车师后部候城(今吉木萨南山泉子街附近)。是时,班超又收服焉耆。于是西域五十余国全部归服于汉。
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西域复叛,车师与匈奴屡扰河西。朝臣建议关闭玉门关以自守。延光中(公元123126)安帝采纳陈忠建议:以班勇为西域长史,西屯柳中(今鄯善县境内)。勇遂破平车师,斩其后王军就,西域复通。自建武至延光,西域三通三绝。永建二年(公元127)班勇复降焉耆。于是龟兹、疏勒、于阗、莎车等七国,相继归服。自阳嘉(公元133135年)以后,朝政逐渐衰败。西域诸国相互攻伐。至桓帝永兴元年(公元153年),车师后王阿罗多复叛,并围攻汉屯田且固城(今吉木萨尔南山)杀伤吏士,逃亡至匈奴。敦煌太守宋亮主军就质子卑君为后部王。阿罗多复与守君争国,戊已校尉阎详,虑其招引匈奴,复立阿罗多。徙卑君于敦煌,以后部人三百帐,别役属之。车师自此渐以疏慢匈奴。
两汉前后对匈奴争夺车师的斗争,反反复复,历经数年,终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而匈奴也以不断地失败而告终。至后逐渐向西迁移至中亚、波斯及欧州。汉朝也逐渐统一了西域。从此打开了新疆通往西方各国的丝路通道,广泛地进行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西域各民族更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原内地的紧密团结,使中华民族与西域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大大地密切起来。与此同时,汉朝经济贸易文化与农业生产技术不断地与西域交流,也大大促进了这地区的经济发达,更为后来各代继续开拓与经营西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2-7 04: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