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皇家陵寝,是中华民族在地球表面上创作的蔚为壮观的伟大艺术作品之一,是可与明代北京城的规划与建设相媲美的宏大工程。皇家陵寝作为一个帝国重要 的礼制建筑,其所担负的并非只有皇位统续的标志意义,更重要的是以忠、孝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的弘扬,以及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审美观的传承。满族统治者一 统江山后,充分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清代皇家陵寝——最后的辉煌963 / 作者:UFO来啦 / 帖子ID:64719 清代皇家陵寝——最后的辉煌963 / 作者:UFO来啦 / 帖子ID:64719](https://www.ufoao.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001/06/246d47559a7d3b538283e6d9119acebb.jpg)
清代皇家陵寝分布于我国的辽宁省沈阳,河北省遵化 县,河北省易县,共三处陵区。清代以今北京为都,遵化县和易县各距京师约二百公里,分置左右,故有东陵,西陵之名,而以沈阳为中心的三处陵寝(永 陵、福陵、昭陵)则惯称盛京三陵或关外三陵。这三个皇家陵区的总体格局,是以定都北京后的东、西二陵为主体,兼辖关外三陵。而各个陵区内,又依数 座帝陵为主干,从属的后陵、妃园寝、宗室园寝等为其枝蔓,相较明陵更为严整,两个陵区周边为祭祀需要,进而修建行宫及寺庙若干座。在规定并实施了帝后陵与 宗室园寝的隶从制度以及东西陵昭穆制度之后,从选址、规划、建设和使用与维护,清代皇家陵寝已成为中国历史上体系最完整,制度最为完备的陵寝典范。
清东陵于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鼎建,共有十五座陵寝(帝陵五座,后陵四座,妃园寝五座,公主园寝一座),清西陵始建于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 年),共建陵寝十四座(帝陵四座,后陵三座,妃园寝三座,宗室园寝四座),同时东西陵各有藏传佛教寺院一座,邻近配以行宫建筑群。清代陵寝制度在承袭明代 制度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有所创新,至乾隆朝已臻完善。在皇家陵区的整体意象上与明代陵寝甚为相似,而在各个相对独立的建筑群中,因清代各朝政治与经济背 景的差异,除同光两朝外,其他诸位皇帝各出机杼,亦保持了相当的灵活性。
葬者,反本而归藏也,奉先以配五土,而一体于青山。 (《管氏地理指蒙》)自然审美的成熟以及儒家思想的浸润,使中国古人都有一种比德山水的情结,生前游历名山大川,亡故要筑陵以象山。帝王陵寝的选址更 为慎重,清东陵的主陵孝陵,埋葬着清世祖章皇帝顺治,其生前游猎中卜定陵址的重要原则就是山川气势之宏伟壮阔。后朝皇帝对此恪为遵循,即营建陵寝总 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清宣宗实录》),清代形成东西两个陵区的重要原因,就是宪宗雍正皇帝的山陵选址历时数年,原在东陵境内兴工, 但由于风水未佳后辗转改卜于易州永宁山下,乾隆朝的昭穆之制亦始于此,可见其对于自然山川景物的关注远胜于对建筑规模与形式的要求。
遵照典章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乾隆朝《相度顺水峪万年吉地》题本),是为清代皇家陵寝工程规划与建设的核心原则。这种将建筑群置于山水环境中通 盘考虑,整体统筹的设计方法流传于古代中国上千年,是依照风水理论,对规划用地审慎辨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选址不仅仅是对自然景物形式美的关照,更是对 建筑基地的工程地质情况进行判断的重要步骤。万年吉地已定,便由钦派大臣统领工程处,分设样式房和算房,即行丈尺清平,绘制该陵寝的风水形势图(总平面 图),地盘样(平面图),立样(立面图),如时间充裕则制作烫样(建筑模型),恭呈御览,钦定圣裁。工程完竣后,还要汇总奏销,编制档案以备查阅。清代陵 寝工程作为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无论是帝后陵寝抑或皇子宗室之园寝,都是以这套名为工官制度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管理方法作为支撑,从始至终一以贯之,既 能让建筑的设计意象得以忠实呈现,又能确保工程的进度与施工质量。
清代皇家陵寝在2000年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工艺精美的建筑群背后是慎终追远的思想,在天地之内,山水之间,其恢弘庄严的气度,亲近适宜的尺度,营造出统协人与自然的肃穆静谧的氛围,古人的智慧更显畅然隽永。
清代哲匠样式雷世家
皇家陵寝的建制规模必由帝王裁决,而对建筑群与周边环境的规划进行具体设计的人亦举足轻重。在数量庞大的清代皇家建筑工程中,活跃着一支雷姓家族,子孙 八代服务皇族,由其长期供职于样式房,世称样式雷。雷氏家族执掌样式房掌案一职,自康熙朝至清末参与了几乎所有宫苑、坛庙、陵寝、府邸的设计与施 工,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代建筑师世家。其存世的上万件工程图档,在2007年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记忆遗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