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鄙人不知忌讳是冯唐对汉文帝说的自谦之辞,这是一个有趣而又意味深长的故事。冯唐祖上是赵国人,后来迁到代(今河北蔚县东北),冯唐以孝闻名,被选为郎,但一直没有升迁,到了一大把年纪才做到郎署长,整天仍然是持戟守卫宫门。
有一次,文帝乘车路过郎署,看到这么大年纪的人在值班宿卫,心中好奇,问道:您这么大年纪怎么还是郎官?老家在哪里?冯唐回答说老家在代郡。文帝听后说:我做代王时,尚食监(管膳食的小官)高祛屡次对我说赵国有个名将李齐,英勇善战,曾和秦将王离在巨鹿大战,直到现在我每次吃饭都想着李齐这个人,您知道吗?
![鄙人不知忌讳的典故意思1 / 作者:UFO来啦 / 帖子ID:65961 鄙人不知忌讳的典故意思1 / 作者:UFO来啦 / 帖子ID:65961](https://www.ufoao.com/data/attachment/forum/202001/06/1-140P1220K62Y.jpg)
冯唐回答说:李齐我是知道的,但他没法和廉颇、李牧(战国时赵国名将)相比。文帝忙问:为什么?冯唐说:我祖父是赵国将军,和李牧是朋友;我已故的父亲也曾在代地为官,认识李齐,知道他们的为人。
文帝是知道廉颇、李牧的,听冯唐这么一说,更加赞叹,一拍大腿说:遗憾的是廉颇、李牧已死,如果我有这二人为将,还担心什么匈奴!不料,文帝话音一落,冯唐接过来说:那可不一定。陛下就是有了廉颇、李牧,也不一定会用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没有来由地批评自已不会用人,文帝当然下不来台,禁不住怒气冲冲,拂袖而去。
过了好一会,文帝把冯唐召进宫去,责备他说:您为什么当众侮辱我?就没有无人的地方吗?冯唐见皇上生气,急忙谢罪说:我是个粗人,不知忌讳(原话即鄙人不知忌讳。),请陛下原谅。
冯唐当众批评文帝不会用人,目的是为了进谏。原来,从西汉立国以来,北方边境一直遭到匈奴侵扰,汉朝一时无力大规模反击,就不断地加强边防,北方边郡郡守的主要任务就是防守匈奴。云中郡(治所在今内蒙土默特左旗东南)郡守魏尚勤心本职,战功卓著,多次击退匈奴进攻。
但有一次在上报战果时,多报了六个杀敌数字,汉文帝以为是虚报战功,下令把魏尚撤职下狱。冯唐以为,没有核实清楚杀敌数量,魏尚当然有责任,但和魏尚的功劳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因此而免去魏尚郡守之职,更是国家的损失,正想找机会劝劝文帝,恰巧文帝问到一廉颇、李牧的事,冯唐借机刺激文帝一下。
来揭秘吧据悉当时,匈奴连连犯境,文帝日夜思考对策,寻觅良将,看冯唐忠厚老诚,谈吐儒雅,根本不像他自己所说的什么鄙人不知忌讳,想来一定另有缘由,因而接着问道:您根据什么说我有了李牧、廉颇也不会用的呢?冯唐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听说古代君王出军命将时,躬行大礼,对将军极为尊重,朝廷以内的事由我负责,朝廷以外的事由将军决定。授予将军全权,军功赏赐都由将军在阵前决定,回朝时再奏明君王就是了。
这并非什么传说,而是真实的历史。我祖父告诉我:李牧为将军,军市之租全部用来稿劳士卒,封赏诛杀自行决定,赵王从不干涉。赵王只把守边的任务交给他,只要能保卫国家安全,别的一律不管。因此,李牧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自选战车一干三百辆,骑兵一万三干名,勇士七万,北败匈奴,西御强秦,使赵国声威大振。
后来赵王迁继位,听信郭开谗言,陷害李牧,结果北破于匈奴,西败于强秦,赵国最终灭亡。我听说魏尚做云中太守,像李牧一样,不仅将军市之租全部用来赏赐士卒,还拿出自己体禄,五天一杀牛,用来搞劳宾客军卒,同心协力,共御匈奴,匈奴因此而远避云中边境。这次匈奴大举进攻云中,魏尚身先士卒,率军冲杀,斩获甚多。
因为士卒们都是农家子弟,文化低下,不懂得军中的文书程序,统计战果时,难免不出差错。现在仅仅因为上报的杀敌数量误差六个,陛下就把魏尚撤职查办,罚作苦役。该重赏的没有重赏,不该罚的却重罚。陛下赏太轻罚太重,赏罚失当,影响将士积极性。
我就是据此认为陛下就是有廉颇、李牧也不能重用的。我愚蠢无知,触犯了陛下,请陛下恕罪。汉文帝听后,十分高兴,立即派冯唐为使者,赦免魏尚,恢复魏尚云中太守的职务。他同时还拜冯唐为车骑都尉,负责中尉军和郡国军队中的车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