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45|回复: 0

唐朝均田制为什么被破坏了 唐朝均田制的意义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1-9-16 17: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知道,关于唐朝的均田制,从开始实施都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对于农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最重要的是,这个均田制的实施过程还是非常重要的,那么这个均田制后来怎么就失败了呢,为什么被破坏了?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1、唐朝均田制为什么被破坏了
第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趋势。唐中期实行的均田制,与前期相比,虽然是最为完备的,但是它却放宽了对土地买卖的限制,甚至连口分田在某种情况下也可以买卖,这就给土地兼并的发展,大土地私有制的发达,开了方便的途径。同时各级贵族、官僚、地主受得大量永业田,使他们拥有的私有土地数量远远超过一般农民,这也助长了大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再有就是, 经济发展,对外交流扩大,很多人都想去经商,毕竟经商比种地要挣得多,因为当时是和平社会,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们的需求不仅仅要吃饱饭,还有发展的更好!
第二:官僚队伍的恶性膨胀, 人口的自然增加。官员都有权取得相应的永业田, 再加上官僚豪强以借垦、置牧等名义非法占有公田, 以及皇帝对贵族官僚无限制的赐田, 给均田制的施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其中, 赐田的危害尤甚。
第三:封建政府赋税的日趋苛重, 造成农民的大量逃亡和户籍的混乱。封建政府的赋役日趋苛重,也促使了均田制的破坏。由于剥削的残酷,已导致不少地区农民举行起义。户籍失实,伪诈甚多,使均田制失去了贯彻执行的依据。随着均田制的破坏,与之相适应的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为了解决封建国家的财政危机,改行两税法,代替租庸调制,从而宣告了均田制的最终瓦解。

2、唐朝均田制的意义
均田制是北魏至唐几代政府在不触动原有私有的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农民耕种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
历代对均田制的评价都是相当正面,但实际实行中始终是容纳了土地私有,并未主观上强行征用当时地主等私有土地,而是将官田分而民用,故有史家评称均田制乃地主经济中的一种折冲。而且均田制实行,先决条件是朝廷需有大量土地掌握在手中。
北朝时承接了五胡十六国战争频繁造成大量人民丧生,产生大量荒地,令朝廷能利用这些荒地对农民进行授田。但随着经济之壮大,荒地越来越少,朝廷能用来授田的亦逐渐不多,加上朝政的逐渐日趋腐朽黑暗,均田制在武周末年形同虚设,与此非无关系。

3、唐朝均田制的特点
武德七年(624年),为了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唐朝大规模实施均田制。
均田制度是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建立的土地制度,隋朝沿袭下来。隋末唐初,由于连年征战,造成大量土地荒地,全国不足300万户,促使唐政府实行均田制度。均田制规定,丁男及中男受田百亩,其中20亩为永业田,可传子孙;80亩为口分田,死后还官。老男、残疾者授田40亩;寡妻妾授田30亩,若为户主者再增20亩永业田。凡道士、和尚给田30亩,冠、尼20亩。官户受田等于良丁之半,工商业者和官户相同。有封爵贵族和五品以上官吏可授永业田500—1000亩。因战功受勋者,按勋级授田600—3000亩。各级官吏有职分田2顷至12顷,以为薪俸。各级官府有公廨田1顷至26顷,以为办公费。授田有宽、狭乡之别,狭乡口分田额减宽乡之半。唐均田令与前代相比,取消了奴婢、普通妇女授田,农户授田额有所降低:受田对象广泛;对土地买卖的限制不是那么严格了。均田制的实施取得了开垦荒地、增加户口,稳定兵源等效果,使唐初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恢复和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22 15: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