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9家重点企业、2246亿元产业规模、50%左右逆势增长……一组数字见证了一年来上海人工智能产业的飞速发展。
作为上海重点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人工智能产业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危中寻机,逆势增长,产业规模持续扩大,重大创新成果涌现,应用赋能价值凸显,行业生态进一步完善。
这一年,人工智能“上海方案”获批实施,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稳步推进,为“十四五”期间上海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奠定了良好基础。
“数字体征”掌管全城
人工智能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越来越便捷的生活、越来越成熟的社会治理,离不开AI算力、算法和大数据的支撑。
人工智能与城市数字化转型有什么关系?“二者互为促进,相辅相成,有机融合。”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认为,AI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在推动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三方面都起到极大的驱动作用,提供了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好的解决方案,帮助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发展在线新经济、制造新模式等“十个新”领域,实施“一业一方案”,重点推进为老服务一键通、便捷就医、数字酒店智能管家等11项标杆应用,这些举措体现了基于AI的智能解决方案,为上海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和质量、效率、动力变革,提供强大的引擎推动力量。
其中,上海首创的政务服务品牌“一网通办”已成为城市建设的新名片。2020年,“一网通办”入选联合国全球电子政务调查报告经典案例。今年7月1日起,上海市《关于进一步促进和保障“一网通办”改革的决定》开始施行。依托“一网通办”的随申码,如今已成为上海统筹疫情防控的法宝。
上海还在全国首创提出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今年3月被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城市运行管理中心主任徐惠丽说:“‘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两张‘网’的核心是运用实时在线数据和各类智能方法,及时精准地发现问题、对接需求、研判形势、预防风险。”
据介绍,上海的“数字体征”聚焦城市整体态势和趋势,将各项城市运行体征细分为55类1000多项指标,形成全域覆盖的城市运行泛感知神经元体系。
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以“智联世界·众智成城”为主题,正是上海希望聚合全球智慧、发挥AI赋能作用,共同加速推动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其中,“众”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精神;“智”不仅是智能、智慧,更是谐音“质”和“治”,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多元共治,为超大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智慧治理和高质高效;“成”代表“成就”;“城”指“数字城市”“数字之都”。
上海之“芯”动力澎湃
作为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核心基础——AI芯片,它的研发与创新,都将成为影响全球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关键要素。
近年来,我国芯片技术不断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一直站在科技发展潮口的上海,以3944家芯片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仅次于深圳。
位于徐汇滨江AI智塔的上海鲲鹏生态创新中心,以鲲鹏计算为核心,融合AI、基础软件等全栈技术,通过技术验证、应用示范、开发生态、人才培养,打造基于鲲鹏和昇腾底座的国产化生态圈,打通“政学产研用”生态闭环,赋能全产业伙伴,建设计算产业创新高地。中心生态伙伴基于国产AI处理器研发的产品——大规模荒漠恢复治理机器人集群,利用卫星定位、物联网、人工智能和云服务技术,进行全智能自动化种植,使荒漠种树更加高效节能,目前已在阿拉善等地的沙漠试点应用。截至目前,中心已经完成超过240家伙伴对接适配,赋能6家商业伙伴落地,与7家ISV伙伴签署了基于鲲鹏计算平台的信创联合创新实验室共建协议,打造信创应用示范工程。
创立于2019年的壁仞科技,也同样展现出年轻芯片企业不输大厂的造芯实力。据悉,壁仞科技致力于开发原创性的通用计算体系,聚焦云端通用智能计算,逐步在人工智能训练和推理、图形渲染等多个领域赶超现有解决方案,实现国产高端通用智能计算芯片的突破。明年,该公司将发布首款通用智能计算芯片产品。
除此之外,落户上海的寒武纪、平头哥、地平线、燧原、天数智芯、禾赛科技等基础类企业,持续致力于研发高端智能芯片和传感器,谋求突破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
AI芯片拥有公平赛道以及良好的竞争空间。谁能突出重围,谁能赢到最后,上海未来一切可期。
创新品格融入城市
创新,一直是上海的城市品格,在上海AI行业的发展进程中,创新同样体现在方方面面。
2020年初,专注开展基础研究的新型研发机构——上海期智研究院,正式在徐汇西岸揭幕。在“ 图灵奖”获得者、中科院院士姚期智领衔下,研究院依托沪上高校及研究机构在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学科的良好研究基础,以人工智能、现代密码学、高性能计算系统、量子计算及量子人工智能、物理器件与计算等五个研究方向为基础,逐步向神经科学、金融科技、医药、信息安全等其他交叉研究方向拓展。
姚期智表示,希望能走出一条新的、多学科综合的人才培养道路,并鼓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优秀人才进行高密度交流。
除了期智研究院外,上海的创新平台集群还在不断壮大,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白玉兰开源开放研究院、浙江大学高等研究院等揭牌运作,中科院计算所处理器技术创新中心落地。两批17家市级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揭牌,在人工智能基础共性技术、智能机器人、AI+医疗、AI+金融、AI+制造等重点领域进行突破。
一批重大创新项目加快攻关。商汤“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项目于临港奠基,已完成主体建筑封顶;天数智芯7nm通用GPU芯片发布,有望突破智能芯片领域“卡脖子”问题;国家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应用场景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获工信部立项支持;同济大学、上海交大、复旦大学联合开展“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攻关。
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成为上海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的重要举措。
据悉,上海将围绕打造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总体部署,贯彻落实人工智能“上海方案”和《关于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加快人工智能赋能城市数字化转型,在重点创新攻关、重大招商引资、公共平台建设、政策制度创新等方面加快突破,发挥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链接效应,推动四个平台建设。
上海人工智能是这样发展的——写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开幕之际
中国科学报
2021-07-09
作者:曹亦菁 秦志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