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国防科学与技术实验室(Def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aboratory)和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National Physical Laboratory)的科学家们正在开发一种“量子罗盘”,它能够利用地磁场的亚原子效应定位自身。这种定位技术不需要卫星,也不再需要无线电天线发射塔这类固定的参考点,更不会受到数据篡改和信号干扰影响。
该项技术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把一些离子囚禁在过冷状态,并减少外部电波造成的影响,使被囚禁离子仅仅对地球产生的电磁扰动敏感。通过测量地球产生的电磁扰动对这些离子的影响,科学家就能以极高精度跟踪含有被俘离子的芯片的运动状况。
该技术由英国国防部(Ministry of Defence)投资,英国国防部希望在核潜艇内运用新的定位技术,因为核潜艇的航行需要极大的隐蔽性及精确性,航行期间也很少能与外界通信。如果不作定期校正,现有的即使最精密的定位系统每天产生的误差也可能高达1公里。
其他导航系统
1.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简称GPS)
该系统拥有31颗运行在距地面约20200公里高度的中地球轨道业务卫星,最少只需其中3颗卫星,就能迅速确定用户端在地球上所处的位置及海拔高度。所能连接到的卫星数越多,解码出来的位置就越精确。
上图中,可接收到的卫星数量是以北纬45°为基准,此数量会随着时间而变动。
2.“北斗”区域卫星导航系统
2012年10月25日,我国成功发射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至此,“北斗”区域导航卫星星座建成,并于2013年初向亚太大部分地区提供正式服务。下图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2012年的服务范围。(更多有关介绍,请浏览《科学世界》2013年第1期:天上的星星参“北斗”)
3.欧盟和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ESA)正在建设“伽利略”导航系统(Galileo),该系统由约30颗卫星组成,预计在2020年前完成建设并投入运行。“伽利略”项目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延迟,目前仅有4颗卫星发射升空,预计该系统最终会按照设想发展。
4.俄罗斯的卫星导航系统被称为“格洛纳斯”(GLONASS)系统,该系统于1995年投入运行。不过,由于资金方面的问题,该系统在很多年里只能实现部分功能,不能提供全球覆盖。从2011年开始,俄罗斯当局使“格洛纳斯”系统恢复了全功能运行状态。
5.日本计划中的“准天顶”卫星系统(Quasi-Zenith Satellite System,QZSS)是一个由3颗卫星组成的区域性系统。不过,在2013年3月,日本决定为该系统发射4颗卫星,并将建造由7颗卫星组成的星座作为了未来目标。预计“准天顶”卫星系统会在2017年之前投入运营。
6.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Indian Region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IRNSS)。
2014年4月4日,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zation,ISRO)成功发射了该系统的第2颗卫星IRNSS-IB。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将由7颗卫星组成。不过,要使系统运转,有4颗卫星在轨就足够了。印度区域导航卫星系统的首颗卫星IRNSS-1A是在2013年7月份发射的。按照计划,另外两颗卫星将在今年下半年发射,因此该系统有望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投入运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