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72|回复: 0

某度看病,为什么总是癌症起步?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1-10-4 12:5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某度看病,为什么总是癌症起步?是怎么回事,是真的吗?2021年03月22日是本文发布时间是这个时间。下面一起来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吧。
                                某度看病,为什么总是癌症起步?
                               
                                感觉有点头痛,想上网查查是怎么回事,怎么最后就判断自己得了脑癌呢?
                               
                               

某度看病,为什么总是癌症起步?129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71827
图片来源:pixabay

撰文丨周郅璨
编辑丨杨心舟

某天早上醒来,你有些头痛,抽不开身去医院的你决定先在搜索引擎上查一下症状,于是你打开手机,输入了症状,屏幕上出现一行行的搜索结果:“头痛竟是脑癌的预兆?”“不排除癌症的可能,请先到当地医院拍摄CT”……

看过这些结果,你变得很焦虑。一边不停地继续搜索,不愿相信自己得了癌症,一边又自觉大限将至,赶紧请了病假,哭着去找大夫。好不容易坐到大夫面前,大夫一通询问,说道“再来晚点……”。

“再来晚点,就自己好了”,说着他给你开了些药,你吃完药睡了一觉。第二天,神清气爽,再想想自己前一天的心情,你哭笑不得,暗自决定再也不用搜索引擎看病了。

尽管这有些夸张,但许多人都经历过这种网络问诊的焦虑。互联网上广泛传播的医疗健康信息,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经常让人们陷入了深深的健康焦虑。一方面,这是互联网自身的问题,搜索引擎得到的结果总是良莠不齐,里面充斥着虚假广告、夸大宣传,很容易误导用户;另一方面,焦虑心理也在起着作用,面对更严重的症状,人们难免会对号入座,于是就陷入了担忧过度的恶性循环。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有了互联网,人们每天能够接触到的信息出现了爆炸式的增长,而海量信息中难免会混入各种各样的有害信息。比如,当某人搜索了一项轻微症状后,搜索引擎或者个人网站中可能会列出各种潜在的严重疾病,但是这些信息一般没有明确的标准,也不能说明你患病的具体可能性。

2009年,微软研究中心的科学家研究了大众是如何在线搜索医疗信息的,他们对515名调查对象的健康相关搜索体验进行了分析。他们发现在这些人的搜索结果中,搜索常见的轻微症状往往会引导到与轻微症状相关的严重疾病,例如,搜索“头痛”的前10个结果中,有26%的几率会出现“脑癌”。然而,美国每年只有一万人被诊断出患有脑癌,几率根本不像搜索结果中所说那么常见。在互联网的影响下,人们无法正确判断自己患上重病的可能性和实际人群发病率的偏差,这将有可能加剧人们对医疗的担忧。

某度看病,为什么总是癌症起步?53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71827
通过CT确认的脑部肿瘤。图片来源:wikipedia

此外,搜索引擎的伦理失范也是造成人们接收大量不良信息的原因之一。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调查结果,截至2018年6月,我国搜索引擎的用户规模达到了6.95亿。这说明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然而,国内外都曾出现过搜索引擎损害用户利益的事件,一些搜索引擎为了利益最大化,一味关注付费客户或广告客户。他们疏于审查和管理搜索内容,大量获取用户隐私,设置不恰当的带有偏见的推荐算法,这些行为造成了用户的信任度被过度消费。

某度看病,为什么总是癌症起步?378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71827
图片来源: Long Island Press

最典型的现象之一就是,我们在某些搜索引擎中搜索了某一症状,得到的推荐度最高的结果往往是一些为人诟病的私立医疗机构的广告链接。对于这些机构而言,夸大一个轻微症状的危害更能够吸引到用户的点击,也就更有盈利的可能,因此我们的搜索界面就被这些夸大的危害霸占了。

与此类似的是社交媒体一些片面的健康信息,为了博取点击量,社交媒体中同样充斥着夸大的、虚假的健康医疗信息,它们往往并不在乎发病率的调研结果,反倒以偏概全地告诉人们,即使是微小的症状也会引起一场巨大的健康灾难,进一步造成了人们的恐慌。

然而,即使是客观地在互联网上讨论风险,可能也没有办法让人们真正理解,自己的症状是否会与重病划上等号。美国斯特曼癌症研究中心(Siteman Cancer Center)曾开发了一款面向大众的免费的疾病风险计算器,它可以让人们输入个人信息以及相关症状,相对严谨地计算患者的疾病风险。

但正如华盛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去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所说,这些工具虽然是面向大众的,但是同样存在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而且也难以评估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家族病史等。同时,研究人员还发现,人们并不知道30%或70%的患病概率具体代表着什么,即便安全性达到了99%,他们仍然会紧张,会害怕自己就是那不幸的1%。大家想看到的就是一个绝对肯定的结果,要么是0%,要么是100%。


个人焦虑推波助澜

事实上,无论互联网健康信息做得多么完善、多么严谨,人们都很难停止对健康的焦虑。这些或大或小的症状会把人们代入一个典型的心理陷阱中,这一现象被称为“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这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 Forer)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当用一些笼统的、含糊不清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或事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会接受并相信这些描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号入座”。

某度看病,为什么总是癌症起步?704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71827

这一现象常出现在一些模棱两可的性格测试或者人格分析中,当然人们在搜索病症时的焦虑部分也源于此。当一个严重疾病的众多早期症状被描述得足够普遍,就会让人有了模糊比对的机会。在一些重大疾病中必然会伴有常见的轻微症状,而一些人便有条件根据轻症套到这些大病上去,并相信自己已经患上了不治之症。

2011年发表在《身心研究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约有20%的在门诊等待问诊的患者,都曾经历过严重的健康焦虑,他们会过度担心生病,恐惧被检查出不治之症。互联网降低了问诊的门槛,现在动动手指就能搜索到许多的诊断结果,也就加深了这种健康焦虑。这一由于互联网信息造成的健康焦虑病症有一个专门的名称——网络疑病症(cyberchondria),2014年,医学界制定了网络疑病症严重度量表(CSS),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研究活动及学术工作。

一些研究人员认为,网络疑病症之所以会造成严重的焦虑,是因为它可能形成了一种不会停止的恶性循环。许多有轻微症状的患者一开始在互联网上搜索可能只是为了安心,他们觉得如果看到网上有医生或者类似的患者说“完全不用担心”,那么也许就能打消自己的顾虑。然而,他们在搜索过程中可能会由于前文所述的原因,看到一些不那么令人安心的信息,于是这就会让他们的焦虑加剧,促使他们继续搜索,以此来自我安慰,并一步一步加强他们的压力。

除此之外,对于那些有特殊经历或性格特征的人,比如有朋友或家人罹患或死于癌症,又或者自身本就十分悲观,这些人群在搜索健康医疗信息的时候通常会带有个人偏见,他们或许会在搜索时“添油加醋”,这种个人偏见会让他们看到更多负面的信息,也就更多地放大了他们的焦虑感。

对疾病的焦虑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当然缓解这些焦虑的方式也有很多,比如多看一些权威的网站,少去关注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广告和网站。而更关键的是,搜索引擎得到的诊断结果仅仅只是参考,如果实在停止不了搜索的手指和脱缰的焦虑,那最好的办法就是去挂个号,及时与医生交流,毕竟他们才是最可靠的信息来源。同时,随着未来互联网健康信息和搜索引擎的进一步规范,更专业的线上问诊平台的发展,相信以后我们也许就不会再看见:

——“打了个喷嚏怎么办?”
——“完了,下辈子见吧。”

参考文献: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239023/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887618511001794
https://dl.acm.org/doi/10.1145/1629096.1629101
https://dl.acm.org/doi/abs/10.1145/2556288.2557214
https://siteman.wustl.edu/
https://cebp.aacrjournals.org/content/29/12/238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2239991100211X
https://www.discovermagazine.com/health/why-the-internet-always-says-your-headache-is-cance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13 10: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