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柏林自由大学(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的哲学家希尔格·兰德韦尔(Hilge Landweer)认为,要让一个人感到羞耻,需要同时满足多个特定条件。首先,当事人必须意识到自己已经违背了某种规则。另外,他或她还需要认同这一规则具有约束力,应当遵守,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逾越规则才会令人感到不适。当事人甚至只需要想象他人的评价即可,而不需要反对者在场。谈到羞耻,人们常常能想到这样一幅画面,某位家长质问孩子:“你好意思吗?”事实上,我们可能已经完全内化了这样的训诫,以至于童年时期父母对我们制定的规则和期望,在成年之后仍然持续影响着我们。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琼·坦尼(June Tangney)研究羞耻已经几十年了。容易感到羞耻的人格特质被称为羞耻倾向(shame-proneness),坦尼与美国休斯顿大学(University of Houston)的龙达·L·迪林(Ronda L. Dearing)等人合作开展了许多相关研究,他们发现具备这种特质的人往往还具备低自尊的特质(这意味着一定程度的自尊可能能够保护我们免于感到过度羞耻)。坦尼和迪林等研究者还发现,羞耻倾向也会增加一个人产生其他心理问题的风险。这种倾向与抑郁之间的关联尤其强烈:在一项大型荟萃分析中,研究者回顾了过往108项研究,其中共涉及超过22 000名志愿者。对这些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发现,羞耻倾向与抑郁之间存在明确相关性。
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中,当时就职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的塞拉·德鲁贝伊斯(Sera De Rubeis)和加拿大女王大学(Queen's University)的汤姆·霍伦斯坦(Tom Hollenstein)研究了这种人格特质对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影响。这项研究对140名年龄在11 到 16岁之间的志愿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那些羞耻倾向较强的人也更有可能出现抑郁的症状。随后,美国贝勒大学(Baylor University)的托马斯·A·费尔古斯(Thomas A. Fergus)和同事在2010年指出,羞耻倾向也可能与焦虑障碍有关,例如社交焦虑障碍和广泛性焦虑障碍等。
2010年,由瑞士伯尔尼大学(University of Bern)的乌尔里希·奥尔特(Ulrich Orth)领导的一个心理学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调查了超过2600位年龄在13到89岁之间的志愿者,其中大多数人生活在美国。他们发现,男性和女性羞耻的表现有所不同。另外,年龄也可能影响着人们的羞耻倾向:青少年是最容易体验到这种感受的群体;到了中年时期,感到羞耻的倾向会不断减弱,直到50岁左右;最后在老年阶段,人们会再一次变得容易感到羞耻。在少年和青年阶段,人的自我认同仍未完全形成,并且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往往受到较高的期待,需要遵守所有外界规则,因为这将决定他们在社会中的定位。由于无法确定要如何应对这些期待,他们可能更容易感到羞耻。而到了中年时期,我们的人格多少变得稳定,外界规则的影响也减弱了。但进入老年阶段后,我们开始担心自己的身体机能和外貌会不断衰退,因此我们的自我意识就再次增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