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探访“合肥绿光”的源头科大激光实验室
科大的激光实验是子午工程的一部分 小吴在观察激光光束
9月21日晚,如果您刚好在南七附近,又如果您刚好抬头仰望星空,您可能会看到一道绿光。是的,合肥的天空又出现绿光了!或许这不是您第一次看到,但是不是还是有点小激动的感觉?是UFO还是地震的预兆?于是,想象力丰富的你又不淡定了……
虽然经过报道,读者已得知神秘绿光是中科大的实验,但是这些绿光是怎么发出来的,实验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实验用途等诸多问题对于市民来说仍是个疑团。9月21日晚上,记者实地探访中科大,为您揭秘合肥夜空的神秘绿光。
科大
有约
天气晴朗,就来看绿光吧!
7月1日,记者在采访神秘绿光时联系上中科大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空间物理专业的一位陈姓老师,得知合肥夜空出现的绿光是中科大该专业所做的激光实验。陈老师告诉记者,激光实验对天气的要求很高,只有在晴朗无云的夜晚才能进行。
为了揭开合肥绿光的神秘面纱,记者随后多次与中科大取得联系,咨询是否可以实地探访实验现场,一探实验究竟,请求得到了中科大的积极回应。但无奈随后一段时间,合肥天气一直以阴雨天居多,可进行实验的夜晚十分有限。
9月21日,终于等来了一个条件适合的晴朗天气。记者也从中科大得到好消息:当晚可进行激光实验,记者可前往采访。
飞蛾扑光
绿光虽美,但是很危险
小吴说,激光射向天空后,望远镜就能接收到其散射的光子,再将数据传到电脑上。实验数据是用来分析和研究大气的温度、密度和风场的。
记者注意到,实验室没有开灯。小吴解释,这是避免灯光对实验产生干扰。
记者很好奇手碰到激光会怎样,小吴赶紧制止了,“不能碰,手会被烧伤的,皮都会烧焦,眼睛碰到会失明。”
小吴随后带记者到了楼顶。两道激光在漆黑的夜空中显得格外绚丽,再往高处看,黄光就消失了,剩下绿光直上苍穹。
小吴介绍,学校为了安全考虑,在激光射出的楼顶砌了一道三四米高的围墙,而且顶楼一般不对学生开放。
话刚说完,一只在激光周围飞舞的小飞蛾不慎碰到了绿光,随即就冒出了一股烟。
为什么在楼顶看到的激光是笔直地射向天空,而很多市民看到的绿光却是弧线呢?小吴解释,这是视觉错觉造成的。
实验目的
“子午工程”的一部分
小吴是在本科四年级第二学期时开始在实验室做激光实验的。现在每个学期他都要做十几次实验。“基本上只要是天气好的夜晚都会做实验,大家轮流。”现在这个季节,从20时左右天完全黑下来开始,一直要持续到第二天早上太阳出来前,一般是两名同学一组。
做这个激光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小吴也为记者作了介绍。
“我们这个实验是中科院"子午工程"项目的一部分。”小吴说,第二天早上一大早,他们就要将接收到的数据上传到中科院的相关数据库里。目前,中科大另一间做激光实验的实验室已建好,正在调试阶段。
记者采访结束后,小吴一头扎进了实验室继续做实验。
链接:子午工程
子午工程利用沿东经120°子午线附近,北起漠河,经北京、武汉,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极中山站,以及东起上海,经武汉、成都,西至拉萨的沿北纬30°附近共15个综合性观测台站,建成一个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系统。这一工程的应用目标则是减少和避免灾害性空间天气对空间和地面高技术系统及人类健康的危害。“子午工程”最初的构想始于1993年。1995年,中国科学院、信息产业部、教育部、中国地震局、国家海洋局联合正式向国家提出建设子午工程的建议。
1997年6月,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会议确定子午工程为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科大激光雷达台是“子午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肥科大站”的任务是探测合肥地区高度范围约为30~110公里的大气风场、大气温度、大气密度、大气气溶胶等特征,观测获取的数据资料将成为我国空间环境灾害性事件预报的重要基础。
本报记者 甘琼芳/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