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7|回复: 0

科技期刊遭遇“有组织的恶意攻击”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1-10-16 12:5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科技期刊遭遇“有组织的恶意攻击”是怎么回事,是真的吗?2021年01月28日是本文发布时间是这个时间。下面一起来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吧。
                                科技期刊遭遇“有组织的恶意攻击”
                               
                                《纳米粒子研究杂志》发布编辑声明称,期刊受到了有组织的恶意攻击。
                               
                               

骗子先是冒充知名学者提议策划一份特刊,然后通过投稿渠道大量投递劣质论文和编造的评审意见。当期刊编辑发现的时候,他们已经收到了 80 篇可疑论文,其中 19 篇已发表。

科技期刊遭遇“有组织的恶意攻击”418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73675
图片来源:Pixabay

撰文 戚译引

近期,《纳米粒子研究杂志》(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发布编辑声明(Editorial)称,期刊受到了“有组织的编辑网络”的恶意攻击:骗子黑进系统,投递了 80 篇伪造同行评审意见的论文。当期刊发现的时候,其中 19 篇已经发表。声明中没有公布这些论文和作者的信息。

伪造同行评审一直是导致撤稿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学术期刊不断更新系统,以加强对作者和审稿人身份信息的审核,“论文黑产”的欺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纳米粒子研究杂志》声明称,出版方已经采取新的措施来防范这类骗局,并希望通过公布这次事件,为科学出版同行提供经验教训。

看似可靠的提案

据编辑声明,《纳米粒子研究杂志》在 2019 年 9 月收到一份提案,建议出版特刊《纳米技术和物联网在医疗中的角色》(Role of Nanotechnology and Internet of Things in Healthcare)。声明称,这份提案写得很好,并附上了一个很长的名单,列出了可能愿意投稿的学者,以及他们的单位信息和邮箱地址;提案署名是计算机科学和工程领域的三位资深科学家,他们的工作单位是德国和英国的声誉良好的机构。

期刊执行编辑、德国柏林洪堡大学(Humboldt University of Berlin)的化学家 Nicola Pinna 回忆,他特意检查了邮件的页眉,认为它确实由大学邮箱发出,并且注意到其中一所大学最近将邮箱服务迁到了 Gmail。(在过去几年里,英语国家中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将邮箱服务迁到了 Gmail 或 outlook.com。)因此,期刊接受了这份提案,在编辑管理系统中创建了特刊,开放了投稿通道。

不存在的审稿人


几个月后,期刊编辑部就收到了许多投稿。编辑一开始为这样的热烈反响感到很高兴,但仔细阅读后,他们很快发现这些论文粗制滥造,其中一些甚至和特刊主题无关。与此同时,期刊出版方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内部的学术诚信小组(Research Integrity Group)对编辑发出警告,提醒他们发现了可疑的活动和邮件。期刊编辑“立即行动”,但此时他们已经收到 80 份投稿,其中 19 篇已经发表。

期刊内部调查发现,这三位知名学者本人和提案没有任何关联,是诈骗团伙冒用了他们的身份和邮箱地址发送提案,并操纵了同行评审过程。具体而言,在 2019 年 8 月,骗子购买了和这些大学邮箱域名十分相似的域名,比如把邮箱后缀中的“univ”换成“uni”,“-ac.uk” 换成“.ac.uk”。服务器地址也和这些研究机构实际使用的服务器不同。

当期刊着手调查的时候,这些邮箱许多已经过期。Pinna 告诉“化学世界”(Chemistry World)网站:“我们没有办法通过这些邮箱联络投稿作者,他们已经不存在了。”

丹麦奥胡斯大学(Aarhus University)的 Serge Horbach 是学术诚信和同行评审方面的专家,他评论称:“我听说过一些其他的案例,骗子有组织地干扰期刊的出版程序,制造虚假同行评审报告,导致大规模撤稿。”但他表示这种有组织的攻击目前仍然十分罕见。

伪造同行评审由来已久

Horbach 赞扬了施普林格·自然的学术诚信小组发挥的作用,以及期刊编辑公开讨论这次攻击事件的举措:“为了避免声誉受损,一种显而易见的处理方式就是试图掩盖事件。但是,公开发表声明以提醒同行警惕这类骗局,在我看来这显然是编辑实践中最好的方式。”

伪造同行评审的问题由来已久,并且曝光之后常常波及大量的论文。2012 年,韩国学者文亨尹(Hyung-In Moon)因为伪造同行评审,被一次性撤稿 28 篇。2014 年,中国台湾学者陈震远被发现大量伪造同行评审意见,涉及伪造 130 个邮箱账号,发表 60 篇相互引用的论文。

早先的伪造身份手段许多并不高明。文亨尹一开始引起期刊编辑的怀疑,是因为他的论文常常能在 24 小时内收到同行评审意见,速度快得惊人。而陈震远事件的暴露,最初是因为一位学者收到了可疑的邮件,两名发件人自称是他发表在《振动与控制期刊》(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ol)上的一篇论文的审稿人。一般来说审稿人不会直接联系作者,并且这些邮件来自 Gmail 邮箱,而不是学术机构邮箱。学者将这件事告诉了当时的期刊主编,随后出版方启动调查。

不断升级的骗局


识别冒牌审稿人一直是期刊编辑和作者、和论文作坊之间的“猫鼠游戏”。《自然》(Nature)新闻栏目 2014 年的一篇文章列出了可疑同行评审的几个特征:

- 作者请求回避某些审稿人,然后提供一份名单,列出了这个领域几乎所有的专家;
- 作者推荐了一些很难通过网络联系上的审稿人;
- 对于推荐的审稿人,作者提供了他们的 Gmail 邮箱、雅虎邮箱或其他免费邮箱,而不是他们所在学术机构的邮箱;
- 审稿人在几个小时之内就作出反馈,并且给予高度评价;
- 连 3 号审稿人都给论文点赞。

这篇文章还讨论了期刊稿件管理系统的改进方案。一种措施就是使用科研人员与投稿身份识别码(ORCID),这个系统能够追溯研究者的论文发表和工作变动情况,理论上有助于避免伪造身份。

但是,“一个技术更先进、自动化程度更高的系统,同时也更有可能被利用,”哈佛大学法学院(Harvard Law School)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Berkman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Society)的计算机安全专家 Bruce Schneier 说,“对于社会问题,几乎从来没有技术上的解决方案。”

Schneier 的担忧已经应验。2020 年 2 月,学术打假名人 Elisabeth Bik 团队报告发现了超过 400 篇出自“论文作坊”的论文。其中一些论文作者使用了虚假的 ORCID 账号,还有同一作者有多个 ORCID 账号的情况出现,这表明“论文作坊”会帮助顾客注册一次性的邮箱和 ORCID 账号。

而从期刊角度看来,最近这次事件更加防不胜防。毕竟,“谁会想到某些科学家会做到这种程度,组织一个恶意协作网络,提议科学期刊创建一份内容扎实而有趣的特刊,只为了发表几篇论文?”期刊声明写道。

目前仍不明确是哪些学者或什么组织策划了这次事件。期刊声明中没有公布这些论文和作者的信息,目前撤稿观察数据库中该期刊只有两次撤稿记录(分别发生在 2013 年和 2017 年,显然与近期事件无关)。科研圈将持续关注调查进展。

参考来源:
1. 期刊声明: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051-020-05094-0
2. Chemistry World:
https://www.chemistryworld.com/news/imposters-hijack-journals-peer-review-process-to-publish-substandard-papers/4013050.article#/
3. Nature News:
https://www.nature.com/news/publishing-the-peer-review-scam-1.16400
4. 科研圈:
为中国十几家医院炮制400多篇研究,“论文作坊”是怎样暴露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15 06: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