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77|回复: 0
收起左侧

发展历程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1-10-26 15: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是多地震国家,中国对地震现象的记录、观察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元前23世纪就有地震记录(见《竹书记年》),四千年来,关于地震的记录在各种古籍文献中多有记载,并对一些宏观前兆现象和避震方法进行了描述。公元132年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观测地震的仪器—地动仪,先于西方国家1800多年,并于公元138年在洛阳测到了千里之外陇西地震,开创了人类用仪器感知地震的历史。当代中国防震减灾事业自1949年起走过了酝酿起步、迅速发展、夯实基础、重点攻关、深入探索五个阶段。经过几代人的奋斗,已使我国地震监测预报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地震工作为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建设、国家外交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国古代地震情况
  我国的文字可考的历史约四千年,自殷代(公元前1401年商王庚迁殷,改国号为殷)开始,历代朝庭都设有史官,辑记国家大事,各朝统治者迷信地震是天诫,于是,凡国土之内发生地震,只要感觉到了,史官便当作灾祥大事记载下来。历史上最早的地震载于《竹书纪年》之中,共记载了四次地震,其中最早的两次发生在公元前十七世纪的夏代末期,一次是夏"帝发七年(约公元前1831年),泰山震"。另一次是夏"帝癸(帝癸就是帝发儿子桀)十年(约公元前1809年),五星错行,夜中陨星如雨,地震,伊洛(河南省的伊水和洛水)竭。"《竹书纪年》,据说是晋太康二年,在魏襄王墓中取出的,是用隶书刻于竹简上的编年史,上自黄帝,下迄魏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9年),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原书早已遗失。
  明代以来流行的《竹书纪年》被认为后人补作的伪书,称为今本。后来王国维等搜集各种古书上遗传下来的内容,复元古本成为《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补订》。虽然现在有古本、今本的真伪之争,有人怀疑所记地震未必可信,但书中所载地震已有时间和地点,以古人对地震的神秘迷信,不能是伪造的,必有事实根据,才会保留记载。此外,所谓伪书,是指已不是原作,并非指书中所记是伪事。因此,夏"帝发七年,泰山震"应是我国最早的地震记载。
  "烨烨震电,不宁不令。百川沸腾,山冢崪崩。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地光闪闪,地声隆隆,霎时间山崩地裂,河水沸腾,高岸变成了低谷,深沟变成了丘陵。这是《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篇中对周幽王二年(公无前780年)发生在陕西的一次地震的描述。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许多古籍都留下了有关地震的记载和论述:如《吕氏春秋》、《国语》、《晏子春秋》等书中有关记载并不只是限于著书年代发生地震,而且还记有较远历史时期发生的地震。到秦汉以后,地震记录史不绝书。自《汉书》开始,就把地震作为灾异列入五行志中。
  东汉张衡(公元78-139年)首创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公元132年)。 东汉永和三年(公元138年),二月初三,安放在洛阳城里的地动仪, 突然发出一声清脆的"当啷声",仪器西侧龙口所含的铜球,落到了面对着龙头的铜蟾蜍口里。根据这一迹象推断在洛阳西面某地发生了一次地震。消息传出,轰动朝廷内外。然而当时的洛阳却安若泰山,大街上车水马龙,人们毫无地动感觉,于是有人便乘机攻击张衡。正在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信使骑着驿马赶来京城报告:远离洛阳1400多里的陇西一带(今甘肃兰州、临洮),于初三那天发生了地震,证实了地动仪的测报准确无误。
  唐宋以后,方志大盛,对地震的记录,遍及全国,且大多比较详细。许多笔记、小说的诗文集中也常有对地震的描述。
中国最早的地震记录
   中国历史上有关地震的记载,最早见于《竹书记年》,书中提到"三十五年帝命夏后征有苗"、"三十五年帝
命夏后征有苗氏来朝"。帝指舜帝,夏后指大禹,大禹征三苗的时间,在帝舜三十五年。
中国近代地震事业
  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我国的地震观测和研究可以说是“洋人的天下”。日本侵占台湾后,先后在台北(1897年)、台南(1898年)、台中(1902年)、台东(1903年)、恒春(1907年)以及花莲、阿里山、高雄、澎湖等地建立地震台,后又增设宜兰、新竹、嘉义、新港、兰屿、玉山和大武等地震台。1904年法国在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增设地震观测项目,建立了中国大陆上第一个地震台,后又在佘山安装了地震仪。1904~1908年间,俄国与日本相继在大连、营口、旅顺、沈阳和长春等地建立地震台。伪满时期,日本又先后在长春和延吉设立地震台。1909年,德国在青岛设置地震台。此外,耶稣会传教士曾在西安(通远房)进行过地震观测,天津中法商学会亦在天津安置过地震仪。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在翁文灏先生的指导下,李善邦先生于1930年在北京西山的鹫峰建立了地震台,该台自1939年冬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为止,共记录2472次地震。这是中国人自己建立的第一个地震台——北京鹫峰地震台,1931年又建成了南京北极阁地震台。
新中国地震事业
  新中国建立后,面临医治战争创伤和恢复国民经济的艰巨任务,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十分困难,政府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仍于1949年11月在原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的基础上,组建了新中国的学术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1950年4月,中国科学院在南京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研究内容包括了气象、地震、地磁和地球物理勘探四个部分。其中的地震部分即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从事地震研究的科学机构。
  为了迅速提高地震烈度的研究水平,保证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协助国家计划委员会统一指导和组织开展地震烈度鉴定工作,于1953年11月28日,中国科学院常务会议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
  1956年3月,国务院召开了12年(1956--1967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会议。地震工作纳入国家科学发展长远规划,是中国地震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967年12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将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局和国家科委京津地区地震办公室合并,建立国家科委地震办公室,统一管理全国地震和抗震科研工作,并直接领导管理原地球物理局所属的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地质研究所(北京)、昆明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球物理研究所、兰州地质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哈尔滨)、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武汉)和中南大地构造室(长沙)等8个研究机构。
  1971年,全国一些主要地震活动区已经建立了地震工作管理机构,地震监测台网和群众业余测报点也随之发展,并具有了一定规模。这样,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学科、多方法、专群结合的地震监测、预报、科研体系基本形成。1969年7月8日渤海发生7.4级地震。周恩来总理当即指示成立中央地震工作小组,下设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办公室(简称中央地办)具体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国的地震工作。1971年8月,国务院发出[1971]国发56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央地震工作小组和成立国家地震局的通知》,正式撤销中央地办,成立国家地震局作为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的办事机构,统管全国地震工作,由中国科学院代管。至1972年3月,在国家地震局统一部署下,全国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了地震工作机构和地震队伍,专业队伍达9000余人。
  国家地震局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地震工作进入了又一个新的阶段。作为一个全国性的领导机构,国家地震局担负起了组织全国地震工作的职责。从1975年起,国家财政部门开始对国家地震局单独拨款。为了更好的开展和组织全国的地震工作,1977年,决定撤销地震大队建制;1978年,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地震局协商并经国务院批准,对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质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进行了调整,将其中不从事地震工作的科研力量规划中国科学院,而将调整后的研究所一并更名为国家地震局的直属研究单位。
  随着国务院各直属单位机构的变动,国家地震局于1998年10月19日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1 13: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