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往一到冬天,我们所在的城市就会跟雾霾联系起来。然而今年给人的感觉却有些不同,雾霾、重度污染、PM2.5、PM10等反复被人们提及。
我们在生活中可以采用哪些简单的方法来对抗雾霾,减少它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危害呢?经常给绿地剃“板寸”合适吗?国外有哪些吸尘减霾的好办法……李皓博士对此作出了详细的解释。
净化室外空气哪些办法省时省力
1)树坑里铺木屑
发达国家曾经遭受过极其严重的空气污染。上世纪50年代,伦敦发生烟雾事件时的雾霾程度比中国现在的污染城市高十倍,PM10曾经到达过5000微克/立方米,有四千多人因此而死亡,此后,伦敦下大力度治理。
2010年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伦敦三个不同时间的瓶装空气:1953年正值伦敦烟雾事件刚爆发,那时的瓶装空气是一个发黑的玻璃瓶,黑色来自煤烟型颗粒物;1970年的空气瓶子里则只剩了粗的灰尘类颗粒物;到了2010年,瓶装空气变得非常透明,几乎看不到灰尘了。
伦敦的空气是怎样由黑色变成透明的呢?首先是治理煤烟,把工厂迁出城市,另外居民用的燃煤改成天然气和电。后来他们发现,在树多的地方,空气中的飘尘要少很多,因而伦敦让树木和攀援植物在城市中大量生长。
植物必然要栽种在土壤中。在伦敦,他们并不是单单种上就完事了,而是在绿地的表土和树坑上覆盖一层5到10厘米厚的木屑类物质,这就有效地治理了绿地扬尘。木屑有一定的重量,刮风起不来,覆盖在表土上,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这样很少形成干燥的土壤尘颗粒。此外,杂草也不宜生长,不需要人们总去拔草,扬尘也会少很多。晚上空气中的飘尘沉降到木屑上,还能被吸附,变成土壤的一部分,减少反复扬尘。
2)绿化城市“荒山”
高楼林立的城市极易出现热岛效应。我国的工业化城市的设计有一大误区,就是去效仿罗马式建筑,即大面积硬化地表,但这种建筑方式导致了气候变化。
比如北京鸟巢南广场的设计就没有考虑到大自然的比例,硬化地面达80%以上,给绿地留的面积太少。而最好的设计比例应是70%留给大自然,而人造的面积不要超过30%。
2011年8月10日,北京的最高气温是33℃,但是我在这个广场上测气温已经达到了38.7℃,这个高温就来自阳光下硬化地面对空气的加热作用。
热岛效应会改变降雨的规律以及本地物种的生存条件。那么怎样改善呢?城市的建筑其实类似荒山,我们要做的是绿化这些荒山。有个成功的案例是美国纽约中央公园,纽约修建了许多摩天大楼,但是这影响了周围的环境和气候。为了改善环境,纽约建了面积达3.4平方公里的中央公园,它相当于5个故宫的面积。从旁边的高楼望下去,中央公园就像是一片大森林,里面还有个大水库。正因为它,纽约的环境变得好了起来。这么大面积的公园中有很多路,但没有机动车道,机动车的路在公园下方的涵洞里。
现在还存在一个误导,一个城市出现雾霾天气,把原因归结于大自然,比如把某个山炸平作为治理污染的建议,这是万万不可的。因为山上的植被可以大量蓄积水分,会形成山泉,有山才有水。
中国古代选择城市会选择靠山的地带,因为山可以挡风,为城市减少风灾,山产生降水,使城市有可靠的水源。古人还会选择通风口,现代人应让这些通风口保留自然的状态。
3)别总给草地“剪头发”
城市里有或大或小的绿地,我们都知道要保护好,绿地多了可以增加地表的滞尘能力。但我们时常能看到一副“板寸”样子的草地,吸尘能力明显减小。此外,割完的草表面会有伤口,需要浇水去修复,因而频繁地剪草是不环保的做法。草高达50厘米以上,可修剪一次,剪下的草渣可就地留在草地中,让它腐烂变成有机质,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周围的树木也会长得非常茂盛。
科学研究发现,草长得高不光是草叶能大量吸纳空气中的污染物,草根还会扎得更深,下雨后就能把更多的雨水送到地下,一来解决空气净化问题,二来缓解城市内涝。
4)绿化带哪能高于马路
十多年来,我国在城市设计和建设方面,偏离了中国古代遵循自然规律的原则和做法,去不切实际地追求西方国家已摒弃的豪华建造模式。比如公路设计,路边的绿地都应该低于机动车道路面,已利接纳地表径流。但我国当今的公路路边与路间的绿地设计大部分是先垒砌花岗岩道牙石,然后将泥土垒于其中,再种植植物。但是大家想想,古人讲“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植被地带需要水分,把绿地建得那么高,土壤得不到水分,自然就需要人工去浇水,水带着泥沙往低处流,就到了机动车道上,在车轮的碾压下,发生路面扬尘是自然的事。
好在近几年,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些环境友好型的设计。比如山西大同,种植了很多植物,而且有的机动车道设计科学了很多,路边的绿化带低于机动车道路面。这样,绿植带吸纳灰尘和地表径流的作用就得以实现。
在美国我还看到一些新的设计,有一座城市没有把机动车道和人行道之间设计成绿化带,而是铺成了一个稍低于路面的透水地表,是用表面粗糙的花岗岩石块铺砌的,石块间的缝隙约一指宽,缝中填充的是细石砾,这样的缝隙具有极好的吸尘和透水功能。
地表是大地的皮肤,硬化地面会使地表没有了毛孔,导致天地不通,雨水和灰尘无法进入地下,内涝和雾霾就会增加。所以,铺设地表时,一定要留出缝隙。我在德国看到一个广场用混凝土砖铺就,砖块间有约1公分的缝隙,缝中填有颗粒状碳渣物质,这样的广场地表吸尘透水性很好。在古代中国,铺地留缝的做法延续了上千年,比如中国古人铺砌的砖地、石板地、卵石地、碎石地等,都能让灰尘和雨水直接入地,保持地表干净。苏州园林还用砖块、瓦片、陶片等铺地,这样的地表刮风不起尘。
如果我们的社区、学校等的建筑设计恢复到古代中国的这种思路,那么周围的环境可能会好一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