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闸北刑侦支队的资深“情报姐”Berry见证了上海警方“大数据”处理能力的变化:12年前初入情报部门,她遭遇了一项训练—拿到40张不同姿态的人物照片,其中3张照片描述了同一个人,要在快速浏览、记忆后准确识别出哪三张照片;如今,这样的训练已经远远不够了—她必须要用计算机从来自多部门的成千上万条数据中找出所需情报。
上海警方正用“大数据”打击犯罪,背后的数据分析部门也在升级:在原有的刑侦情报体系上,警方今年新组建了多警种合作的“大数据中心”,连通了相互分散的数据,“数据神探”处理海量信息的能力不断提高。
㈠ 跨警种平台:连通“信息孤岛”
“大数据中心”如何服务打击破案?记者探访了作为试点的闸北公安分局。“大数据中心”从分局各警务机构抽调近20人,其日常工作是梳理前一天的接报案记录,筛选出值得深挖的案件,通过视频会议将线索反馈出去。如果探员们发现接报案时信息有所缺失,会联系被害人帮助其回忆并提取关键线索。每周,一名探员要拨打约20个回访电话。
这一跨警种平台能快速汇集分散在不同警务部门的信息。民警小蒋曾任职于刑侦支队情报部门,他说,以往若要调取其他部门的信息,需经报批、流转程序,速度较慢;“大数据中心”集合了来自刑警、交警、网警的人员,可从中心向各自警种提出查询申请,大大缩减所费时间。
跨区县调取信息也一度是个“瓶颈”,甚至需要开具相关介绍信才能调到信息。这个瓶颈也被“大数据中心”打破:今年2月,闸北境内,一辆套牌出租车连撞4车逃逸,“大数据中心”首先调取图像监控,发现套牌车沿南北高架往南逃窜;很快,来自静安区地面道路的图像显示:它驶入石门二路后,调头驶回南北高架,一路向北,消失在宝山境内。据此,警方在宝山抓获犯罪嫌疑人。
据闸北警方的统计资料,受益于“大数据中心”,今年以来,闸北七浦路服饰市场、新客站北广场等区域街面犯罪数量同比大幅下降。
㈡ 钻研技能:计算机滚动查询
“大数据中心”促进了海量信息互联互通。但面对繁多的数据,警方有没有“金刚钻”来梳理、分析数据?“情报姐”Berry告诉记者,12年前刚入行时她掌握的第一门工具就是FoxPro数据库语言;但近年来,在被授权的范围之内,“数据神探”们需要不断钻研各类数据处理技能。
一次,探员们配合实战警力跨省追逃。抓捕行动当晚,每隔一个小时,就要查询Z省全境范围内的宾(旅)馆,验证一名嫌疑人是否登记进入。面对浩大的数据库,Berry的下属从网络游戏外挂获取灵感,利用软件编程,控制鼠标、键盘自动执行一系列操作—即便无人操纵,也能让计算机实现滚动查询。
探员们经常比较哪种软件处理各类数据的效果最好。Berry曾遇到一个难题:一些视频数据只能在线观看,不能快退、快进,没法一帧一帧比对。她想到用屏幕视频录制软件在播放视频时,录下整个屏幕画面。她整整比较了10种同类软件才获得理想效果:“很多应用技巧就是这样总结出来的。”
㈢ 提炼线索:须锻炼发散思维
Berry很喜欢描写香港刑事情报科(CIB)的电影《跟踪》。她说:“正如电影所描述的,从"大数据"提炼破案线索,必须锻炼发散思维,练就对数据类型、细节特征的极度敏感。”
面对“大数据”,探员们的眼光比常人更“毒”。一次,一名基层民警通过图像监控追踪一辆红色轿车,连续切换几个路口,红车仍在前行,Berry提醒:“你跟丢了。”原来,最初的画面中,红车前方有辆集卡。轿车小、集卡大,难以超车。她把两者作为一组记忆;在民警最后调取的画面中,红车周围已经没有那辆集卡了,仔细一看,真正的嫌疑车辆早已转弯。
民警小蒋告诉记者,他喜欢玩篮球经理游戏:“除了关注球员能力数值,还要考虑他的年龄等因素—游戏是锻炼大数据思维方式的重要方法。”今年,小蒋接手一起在便利店内发生的手机窃案,根据现场图像监控,2名嫌疑人骑1辆白色助动车逃走;小蒋注意到,开车人穿黑衣,后排坐着另一个人,车的左反光镜缺失;通过监控图像一路追踪,小蒋发现白车驶入一条断头路,没了踪影。一筹莫展之时,他通过电话联系上了被害人,被害人指称小偷穿着黄色衣服。据此,他在实时监控图像中搜寻,发现黄衣男子代替黑衣人,正开着白色助动车,车的左反光镜缺失—就是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