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7|回复: 0
收起左侧

如何科学地写出高考零分作文?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1-12-9 12:54: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科学地写出高考零分作文?是怎么回事,是真的吗?2020年07月08日是本文发布时间是这个时间。下面一起来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吧。
                                如何科学地写出高考零分作文?
                               
                                当你阅读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思考高分作文思路时,你有没有想过:怎样科学地写出一篇零分作文?这不,我球的编辑们就对今年的6道高考作文题动手了……
                               
                               

如何科学地写出高考零分作文?440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79230
图片来源:pixabay

经历过高考洗礼的你,可能已经忘了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回想不起来粗盐除杂质的全过程,但高考作文题,是你无论过了多少年,都一定还可以再挣扎出来的。当你阅读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思考高分作文思路时,你有没有想过:怎样科学地写出一篇零分作文?这不,我球的编辑们就对今年的6道高考作文题动手了……


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选择角度:管仲
题目:如何判断公子小白是否死透了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辅佐公子纠的管仲原本获得了绝佳的机会,险些用箭射死公子小白,却被公子小白装死逃脱了。若是当初公子小白的装死计谋被识破,或许历史就会改写。而公子纠和管仲每当想到此处,怕是也会唏嘘不止吧。

那么,若想避免管仲曾犯下的失误,要准确判断公子小白是否真正死亡,又该如何做呢?其实,当我们开始寻求死亡的答案时才会意识到:死亡的定义是如此模糊。

过去,人们对死亡的定义很简单:当一个人呼吸停止、心脏停跳几分钟后,便认为他去世了。公子小白当初或许就是躺着不动加上闭气,才骗过了管仲的眼睛。

然而,在20世纪中叶,随着呼吸机和心脏起搏器问世,一切都变了。即使是呼吸、心跳暂停的人,也有希望将其救活。因此,1968年,著名的《哈佛医学院特设委员会报告》中提出,将死亡定义为大脑功能的丧失。现在,这个定义已被世界上许多地区所接受和使用。

到了2019年,一切似乎又发生了变化。发表于《自然》杂志的著名“猪脑”实验恢复了死亡数小时后猪脑的循环和细胞功能。实验中,研究者甚至注意到部分细胞对微小的电流刺激产生了一定反应,产生了一次或一系列电脉冲,这一发现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死亡的大脑还能重新启动吗?对于死亡的定义——“脑死亡”是否还要更改呢?

或许就像管仲无法知道,当时若是识破了小白的伪装将会发生什么一样,我们也依然不知道,死亡是什么。不过我期待,终有一天,在这个星球上某个角落的某个人,为我们带来死亡的新理解。


上海卷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题目:玻尔也会答错

人是否对事物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对于这个问题,我只想回答,曾经是,现在好像不是了。因为,经典的量子物理学支柱都快被震倒了!我想反问下阅卷老师,您觉得薛定谔的猫有救吗?(那只可怜的,放在有放射源和毒药盒子里的猫)。想当然,就在我看到猫的那一瞬间,它就可能坍缩到了死亡的状态。哦,可怜的猫咪,人们无法拯救这只可怜的猫咪,就像我们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无能为力,因为量子物理告诉我们,看到的时候猫就死了。

不过,这么想就是老师见识太少了!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呢。我们先说说这盒子里的猫为什么可以死又可以活:因为它处于叠加态,聪明的您一定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暂且理解成又死又活吧。但打开盒子,猫的量子态就变了,只能成为“死”或者“活”一种状态。

这一步叫量子跃迁,即量子态被人观察到时发生的离散(非连续)、随机的变化。没错,老师又学到新知识了。那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做了什么呢?对,利用三台微波辐射器看到了量子跃迁的真正运作机制。结果发现,量子跃迁和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当年说的完全不一样,玻尔学霸当年说量子跃迁是瞬时的,而新研究看到的量子跃迁是非突然,不随机的。

老师看到了吗?这样人就有可能改变事物发展了,既然量子跃迁不是瞬时的,那就不再是看到的那一瞬间,猫就死了。而是在量子跃迁发生之前,我们能够计算出某个时间量子跃迁发生的概率,从而预测“薛定谔的猫”的命运,这样就能提前做出预警,拯救猫咪!看来,老师的这个命题也不太准呢,换做曾经的玻尔就没准会回答无能为力,而我却知道可能有能力改变,这是不是说明我得的分数要比玻尔更高呢?


全国新高考Ⅰ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果断采取防控措施,全国人民紧急行动。
人们居家隔离,取消出访和聚会;娱乐、体育场所关闭;政务服务网上办理;学校开学有序推迟;公共服务场所设置安全“一米线”。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
城乡社区干部、志愿者站岗值守,防疫消杀,送菜购药,缓解燃眉之急;医学专家实时在线,科学指导,增强抗疫信心;快递员顶风冒雨,在城市乡村奔波;司机夜以继日,保障物资运输;教师坚守岗位,网上传道授业;新闻工作者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疫情中的动物距离

新冠疫情在国内逐渐平息,与人们积极进行居家隔离,保持社交距离密不可分。在动物界,一些群居性生物如蚂蚁、山魈(世界上最大的猴科灵长类动物)在面对一些传染病时,它们也会积极通过保持距离,来隔断疾病的传播。

2018年一项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就讲述了,蚁群如何躲过一次致命的黑僵菌感染。黑僵菌(Metarhizium brunneum)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它产生的孢子能感染并杀死多种昆虫,是名副其实的“昆虫杀手”。一旦蚂蚁碰到这些孢子后,在1~2天内,孢子就能进入它们的身体,引发疾病。实验中,研究人员故意让一些觅食的工兵蚁携带上黑僵菌的孢子,发现它们在24小时内会自觉远离蚁群,进行自我隔离,并会减少与其他的蚂蚁的联系。在感染爆发后,与这些工蚁密切接触过的其他工蚁也会远离蚁群。虽然牺牲了小我,但整个蚁群会得以保存。

另一个例子来自2017年发表于《科学-前沿》的一项研究,作为一种社会性较强的动物,山魈之间会相互梳理毛发,维持密切的社交关系。它们也会采取一些措施,防止肠道寄生虫在个体之间传播。通过定期检查和闻群落中每个个体的粪便,它们会判断出同伴是否有严重的寄生虫感染。其他山魈会减少给感染的同伴梳理毛发的次数,尤其是臀部毛发,来避免寄生虫感染。但这些感染的同伴恢复后,它们也会得到更多的梳毛次数。

这些自然界的生命也深刻地诠释了隔离对抑制传感病的重要性。当然,除了人们积极地自我隔离外,中国的科研人员也在努力控制疫情,试图尽快减少人们之间的距离。目前,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正如火如荼,待到疫苗普及时,相信面对面的近距离联系也不会迟到。


全国新高考Ⅱ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读书还是行路,我们都会与地名不期而遇。有些地名很容易让你联想到这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民情、历史文化、著名人物等;有些地名会唤起你的某种记忆与情感,或许是一段难忘的故事,又或它对你有着特殊的意义。
电视台邀请你客串《中华地名》主持人。请以“带你走近_________”为题(补充一个地名,使题目完整),写一篇主持词。

题目:带你走近地下一万米

各位《中华地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今天的《中华地名》。在之前的节目中我们已经了解很多关于中国地表的地名,接下来的节目我们将带你来到中国地下,依次了解我们脚下的地壳、地幔和地核。而要想了解我们脚下有什么,方法之一就是挖洞。

史料记载,中国汉朝时就开始钻井了,晃眼两千多年过去了,人类钻的最深井也就15公里多一点点。而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这就是说,自打人类学会往下打洞以来,我们只向地心前进了0.23%。

第一口科学钻孔于1961年3月在美苏冷战争霸的背景下,由美国人在墨西哥近海3558米水深处钻了5口深海钻井,最大井深183米。几年之后,美国人提出了深海钻探计划(Deep Sea Drilling Program,DSDP),其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验证了海底扩张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随后这个项目又发展成为大洋钻探计划(Ocean Drilling Program,ODP),以及由多国合作的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ntegrated Ocean Drilling Program,IODP)。中国于2004年加入。其中日本出资建造的地球号多次刷新自己保持的海底钻探世界纪录,目前最深的记录是2018年年底钻探到了海床以下3262.5米。

上述都是大洋钻探,但人类打过的最深的洞并不在大洋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非常具有暴力美学的科拉超深钻孔(Кольская сверхглубокая скважина)。这是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开始的一项科学钻探,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达到12.262千米。目前,世界上最深的油井属于埃克森石油天然气公司于2017年11月完成的“世界之最”钻井,深达15千米。

钻穿莫霍面目前还没有实现,但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多国的联合,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也能走近我们脚下的地幔。感谢大家收看本期的《中华地名》,我们下期再见。


江苏卷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这种环绕更加紧密,这种塑造更加可感。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

题目: 当心谣言“回声室”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信息环绕。这些信息无限延伸了我们的视野,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当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由被动接收电视、报纸的新闻,变成了在互联网上主动摄取时,自我感觉更加良好的我们,却面临着一个危险却常常被忽视的信号:我们正变得更容易相信谣言。

无论是大数据为你推荐的信息,还是我们主动选择关注的好友,我们每天都在有意无意地筛选我们接触的话题与观点。面对良莠不齐的信息,我们常常会选择认同那些与自己想法相符的内容,无论内容是否真实。在科学问题上,这种现象更加明显。这种偏见效应的后果是,我们如同身处一间自我增强的“回声室”——被认同的信息不断传播、加强,遮住了本该兼听的其他声音。因此,一则谣言也可以在“回声室”中不断放大,让你深信不疑。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对于很多身处谣言“回声室”中的人,辟谣根本起不动作用——一项研究显示,接触辟谣信息后,人们继续阅读阴谋论消息的可能性反倒增加了。

因此,你从心所欲浏览、点赞、分享的,可能是一则早已被辟谣的假消息,而身陷谣言“回声室”的你却还蒙在鼓里。怎么样,还感动吗?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面孔”是全球热播纪录片里充满家国情怀的杜甫,是用中医药造福人类荣获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是医务工作者厚重防护服下疲惫的笑脸,是快递小哥在寂静街巷里传送温暖的双手……也是用各种方式共同形塑“中国面孔”的你和我。
走过2020年的春天,你对“中国面孔”又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感悟?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题目:什么成就了我们温柔的面孔?

2020年的春天似乎注定是不平凡的季节。然而放眼望去,从厚重防护服下的医务工作者,到寂静街巷里的快递小哥,即使面对灾难,大家脸上似乎也都带着温柔。

这并非你内心情感带来的错觉。相比尼安德特人等古人类,我们这些现代人的面部特征的确正变得更加精致、温和。想想那些古人类,甚至其他灵长类,即使它们在幼年期的长相也称得上可爱,但只有我们能在成年后依然保持精致、温和的面孔。

为什么我们的面孔会会是这样?有一种假说是我们“自我驯化”了自己的长相。这个观点认为,由于人类越来越依赖于平和的社会交往,我们的祖先会选择脸和其他特征看起来攻击性较低的人作为伴侣。

去年发表于《科学进展》的一项研究就在讲这件事。为了揭示DNA与面孔的关系,科学家研究了一些基因特殊的人群——威廉姆斯综合征患者。这些患者的长相和行为都更加友善,因此研究者认为与这种疾病相关的DNA或许能为揭露人类面孔的演化过程提供帮助。

最终,科学家锁定了BAZ1B基因,这个基因可以调控神经嵴细胞的转移。他们发现这个基因是神经嵴细胞的“主控制器”,并且其影响会随剂量的不同而改变。同时,他们还发现,在现代人与古人类中,包含BAZ1B基因的DNA序列的确存在差异:现代人神经嵴的活动受到轻微影响,而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的神经嵴却未受影响。最终结果是,现代人的面部特征更加弱化了。研究者认为,随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更加社会化、更温和,人们的面容也将变得更加精致细腻。

我们常说,相由心生。的确,我们温柔的面孔也代表了我们所处的社会倡导和平与友善。或许这就是人类演化史留下的礼物,是DNA为你和我塑造的“人类面孔”。


撰文 | 张二七 杨心舟 贺白 石云雷 吴非
编辑 | 张二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1 17: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