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4|回复: 0
收起左侧

扒皮那些一茬一茬割韭菜的育儿理论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1-12-26 12: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扒皮那些一茬一茬割韭菜的育儿理论是怎么回事,是真的吗?2020年05月20日是本文发布时间是这个时间。下面一起来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吧。
                                扒皮那些一茬一茬割韭菜的育儿理论
                               
                                自从第一批焦虑的父母出现,“育儿专家”这个行当也应运而生。不过,历史上不少育儿建议是异想天开的纯理论派,然而,21世纪的父母也未必能逃出“坑爹”育儿方案的魔爪。
                               
                               

  撰文/丁林  新媒体编辑/房永珍

  3个月大婴儿“趴睡训练”中窒息的消息令人痛心。新手父母固然没经验,也应该对不靠谱的育儿理论保持警惕,别拿自己的孩子做实验。

  自然界有许多动物,出生不久就能展现自主性。出生几个小时的羚羊就能摇摇晃晃地站起来;出生一天的小斑马就能跑过鬣狗;小海龟破壳而出后,就能辨识大海的方向。  

  人类的婴儿大概是最不让双亲省心的了。让3个月大的婴儿面向下趴着,他们就被原地“锁定”,连自行翻身的能力都没有——3个月的小狮子已经开始学习捕猎了。

扒皮那些一茬一茬割韭菜的育儿理论54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0263
趴睡时食管位于气管上方,回流的食物等可能导致窒息(图片来源:nih.gov)

  为什么人类的婴儿如此脆弱?这是为了他们成年后更强大付出的代价。如果人类婴儿孕育到大脑发育成熟才出生,他们过大的脑袋就无法通过产道。正因为婴儿和成熟个体的巨大差距,人类“育婴”的漫长程度才远超其他动物。

  自从第一批焦虑的父母出现,“育儿专家”这个行当也应运而生。不过,历史上不少育儿建议是异想天开的纯理论派,比如:20世纪上半叶,一些欧美父母被告知用猪油涂抹刚出生的新生儿、把婴儿放到窗外挂着的小笼子里以便获得新鲜空气和阳光、训练刚出生的孩子使用厕所或者给他们喂麦片;部分亚洲国家曾认为初乳是“不干净”的,于是建议在母亲分泌初乳期间给孩子喂蜂蜜。实际上,人初乳可以预防新生儿感染,蜂蜜中含有少量的肉毒杆菌毒素,对婴儿非常危险。

扒皮那些一茬一茬割韭菜的育儿理论342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0263
专为婴儿设计的“窗笼”(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21世纪的父母也未必能逃出“坑爹”育儿方案的魔爪。前不久,一则婴儿在“趴睡训练”中窒息死亡的新闻,再次为他们敲响了警钟。

  无害也无用的“莫扎特效应”

  有一段时间,家长们曾对音乐胎教和音乐育儿的理论深信不疑——许多人相信古典音乐,尤其是莫扎特的作品,能让孩子更聪明。虽然严谨的研究证明,听音乐不会让人们的智力或认知水平(在音乐之外的领域)有任何的提高,但“莫扎特效应”的说法从未消失。

  这种育儿风潮开始于1993年。当时,36名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大学生被分为三组,一组聆听10分钟的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二组听同样时长的放松指导,第三组在无声环境中等待10分钟。随后三组学生参与了空间智力的测试。听莫扎特的学生,平均分高出其他组8~9分(不过,这种效果只持续了15分钟)。

  其实,在研究者发表的论文里,并没有“莫扎特效应”这种说法。音乐(包括流行音乐等)为何能让空间智力暂时略有提高,后续研究也给出了各种解释。

  然而,听音乐能让孩子变聪明的理论实在“简单易懂”,和年轻的父母们一拍即合。随后,解读“莫扎特效应能让孩子更聪明,更健康,更幸福”的各种书籍和衍生产品迅速席卷市场。美国乔治亚州的州长,甚至推荐政府给每个出生在该州的婴儿赠送一张古典音乐的CD。一时间,古典音乐成了各类幼儿教育活动的必须元素。别人家的孩子都听莫扎特,如果自家孩子不听……万一长大了不聪明怎么办?

扒皮那些一茬一茬割韭菜的育儿理论21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0263
莫扎特:“……”

  与“莫扎特效应”相比,一些有足够科学支撑的育儿理论却乏人问津。例如:父母为启蒙期的孩子读书,能够让孩子学得更多。这种正面效应还是积累性的,因为有早期积累的孩子,在未来能够自己理解更多。

  为什么家长们会掉进伪科学的坑?和成功学一样,许多育儿经也是在为复杂问题提供简单答案。把孩子教聪明很难,但是让莫扎特代劳,就简单多了。人家毕竟是大师嘛。当然,古典音乐对孩子也没有坏处,但将其教育效果无限夸大,确实有点“乱弹琴”。

  有益但被夸大的母乳喂养

  有科学支撑的育儿建议也会被误读或夸大。布朗大学的健康经济学教授Emily Oster以母乳喂养举例:发达国家中,教育水平更高、家庭更富裕的女性,会倾向于选择更长时间的母乳喂养。这些家庭的孩子长大后“有更光明的未来”,但这其中有多大程度是归功于母乳喂养,研究者也很难分辨。

  目前为止最可靠的母乳喂养研究,来自于上世纪90年代的白俄罗斯。该项随机临床试验显示,母乳喂养的婴儿,消化道感染和皮肤起疹子的几率更小。但是与非母乳喂养的孩子相比,这种差距也不大。

扒皮那些一茬一茬割韭菜的育儿理论26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0263
(图片来源:newyorker.com)

  至于母乳喂养会减少婴儿气喘,耳内感染等诸多益处,并非随机临床试验结果,而是其他观察性研究所得。这些益处即便存在,也不明显。母乳喂养与智力发展,肥胖倾向有没有关系?研究者找到了一些特殊的家庭——同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里,有些母乳喂养有些则没有。数据显示,是否母乳喂养对他们未来的智力和身材并无影响。

  不过,母乳喂养对母亲的健康确有影响(尤其是减少乳腺癌的风险),已经有大量的关联性和机制研究佐证这一结论。

  可有也可无的睡眠训练

  目前网络上对睡眠训练有诸多争论。这类方法指的是在入夜后,对偶尔醒来哭闹的孩子不予理会,等到婴儿自己安静下来,或者哭闹持续一段时间后再干预。有些儿科医生会推荐睡眠训练,但这种方法在网络上遭到了各种口诛笔伐,反对者最核心的观点是,孩子会感到被遗弃,最终无法与父母甚至社会建立联系。

  反对者的观点来源于1980年代的罗马尼亚:当地孤儿院中的孩子在数月甚至数年中都没有与外人接触的机会。偶尔的来访者,会感到孤儿院中安静得可怕……

扒皮那些一茬一茬割韭菜的育儿理论537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0263
彼时罗马尼亚鼓励生育的政策,导致大量父母无力抚养的婴儿被送进孤儿院(图片来源:washington.edu)

  但是将有父母的孩子和孤儿相比,实在不太科学。儿科研究中的睡眠训练法,是一系列方法的总称(但不能和放任孩子哭的“哭睡”混为一谈)。在一些版本的睡眠训练法中,孩子醒来后家长需要等待一段时间,如果婴儿仍在哭,就要进行抚慰。这段时间并没有固定的数字,而是取决于家长。不同的孩子对睡眠训练的反应也不同,有的孩子干预少时睡眠改善,有的孩子干预更多时睡眠改善,还有20%的孩子无论如何就是改善不了。

  睡眠训练法其实是有随机临床试验支持的。2007年,科学家研究了墨尔本市328位7个月大、有睡眠问题的婴儿。研究者将他们分为两组,其中一半进行睡眠训练。很短的时间内,这项干预就改善了婴儿的睡眠,并降低了他们父母的抑郁程度。在5年后的随访中,研究者也没有发现这些孩子在情绪稳定性、亲子关系等方面和未经睡眠训练的孩子有差异。换句话说,一丝不苟地执行睡眠训练,或者坚决反对睡眠训练,都有点过头了。

  费城儿童医院的心理学家Jodi Mindell强调,睡眠训练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有时候效果只能持续数月。关于睡眠训练法的研究不少,却没有找到万能的方案,这本身大概反映出一个事实:宝宝们的脾气实在不可预测。指望有通用方案的家长们,还是洗洗睡吧。

  有害仍流行的学步车

  比同龄人更早学会背古诗或者弹琴的孩子,常常会被视为“神童”。人们有一种类似的逻辑:孩子越早说话或走路就越好。

  婴儿学步车在西方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人们曾从不怀疑它的作用。到了1990年代,大量婴儿脑震荡事件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学步车的安全规范随后被制定,类似事故的发生才有所缓解。

扒皮那些一茬一茬割韭菜的育儿理论520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0263

  但是学步车真的有用吗?1999年发表于《发育与行为儿科杂志》的论文却发现,有一些使用学步车的婴儿,他们学会坐、爬和行走的时间都比对照组要晚——学步车起到了反作用。婴儿在适当的年纪,会出于好奇开始探索爬行、站立和蹒跚学步。如果孩子只需“坐着”就能行走,反而无法完全掌握没有辅助的步行。

  即便如此,如今的很多家长仍然在购买学步车。在禁止售卖学步车的加拿大,甚至还出现了相关黑市。

  育儿指南的巨大市场

  其实,新手家长也有难处——历史上,育儿从未如此艰难过。

  在传统大家庭中,人们从很小就能在父母祖辈叔叔阿姨那里耳濡目染一些育儿之道,有些人甚至从小就有照顾弟弟妹妹的经验。在大家庭中,又一个孩子的出生,也并不会带来多大改变。

  但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的小型化和更多人晚婚晚育,许多没有任何经验的新手父母,指望着通过“速成班”学习带娃。他们认为带娃和校园、职场一样——沿着一条权威专家指点的既定道路,越努力越投入,就会越成功。

扒皮那些一茬一茬割韭菜的育儿理论332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0263
“摩登父母”自己也在学会长大(图片来源:theguardian.com)

  且不谈孩子是否经得起这些花式折腾,他们也并非一个模子打造出来的。例如数据显示,有的孩子哭得更多更闹腾,有的孩子更安静。另外,许多育儿书籍都指出,出生6周后的孩子睡眠会加长——但“6周”只是个平均数。虽然谁还不是个宝宝了,但不同的宝宝差距可能很大。

  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说法,诸多错误育儿信息的传播,商业利益是巨大的驱使力量。正因为以育儿为主题的书籍、网站、视频博主相互之间存在利益竞争,于是各种博眼球的,夸张的理论都被挖掘出来作为卖点,并借助社交媒体广泛传播——除了反对接种疫苗和“趴睡”这样的极端例子外,还有些家长们被告诫:不要让孩子接触花生等常见过敏原,直到他们2岁之后。但是,相反的建议才是正确的——在婴儿免疫系统早期发育的过程中,让他们接触和适应过敏原,才会减少未来过敏的概率。

  在信息时代,专家的威信大不如前了,唯独罹患急性“重任在肩”、慢性睡眠剥夺的新手父母,对“育儿专家”趋之若鹜。另一方面,网络上育儿信息的过载和相互矛盾,也让部分家长更加困惑和焦虑,掉进伪科学的陷阱。

  倾听孩子的声音

  其实上面这些,只是婴儿出生第一年内,新手父母们要经历的痛苦选择。Oster表示,他人的建议可以作为参考,但是最终作出决定的还是父母自己。“任何的单个决定都不会毁掉孩子,或让他们无比成功。”动物世界中,只有人类在不断尝试各种疯狂的育儿偏方。虽然我们的物种至今还是正常地延续着。

  加州大学伯克利的发育心理学教授Alison Gopnik也指出, 一些幼儿早期的经历对于未来的成长确实很重要。但是“婴儿车开口朝前还是朝后?什么时候开始喂固体食物?要不要训练孩子自己睡?”许多细枝末节的问题从长远来说,并没有多大影响。Gopnik将父母们比喻成园丁:“无论你的原本计划是如何,花园都不会长成你想要的那样。一些糟糕的事情会发生,一些美好的事情会发生,它们都是你原来没想到的。”她认为童年阶段的主题就是变化,家长们的职责就是创造一方安全稳定的环境,让孩子在其中探索各种可能性。这样的“花园”就像一个生态系统,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都能够保持成长。

扒皮那些一茬一茬割韭菜的育儿理论240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0263
(图片来源:nyt.com)

  所以,无论是育儿潮流、科学研究还是爷爷奶奶支招,都只能帮新手父母们到一定程度。正如一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长大后脾气秉性还常常各不相同——想用一套万能方案来带娃,或许同样幼稚。最后要听谁的?大概得静下心来,听孩子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1 21: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