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62|回复: 0
收起左侧

博士毕业将更加困难?SCI评价改革带来的喜与忧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1-25 12:5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博士毕业将更加困难?SCI评价改革带来的喜与忧是怎么回事,是真的吗?2020年02月27日是本文发布时间是这个时间。下面一起来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吧。
                                博士毕业将更加困难?SCI评价改革带来的喜与忧
                               
                                面对学术评价改革,研究生毕业是否会更难?青年教师待遇是否会受影响?未来的学术发展是否要靠“圈子”?
                               
                               

博士毕业将更加困难?SCI评价改革带来的喜与忧796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2483
图片来源:The Atlantic

作者  科研圈的读者们
编辑  魏潇

上周,教育部、科技部接连发文要求破除“ SCI 至上”和“唯论文”导向,并对学术评价、学术教育等多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其中,加大发表国内高质量期刊论文的要求、降低 SCI 和影响因子在学术评标准中的地位、收紧论文发表费用、推行论文代表作制度、不将 SCI 论文指标作为招聘、毕业的前置条件等要求引发了学术圈热议。

在科研圈发布《科技部发文整顿“唯论文”和“SCI至上”,你的学术生涯可能迎来这十个改变》一文后,数百位来自学术圈的读者向我们表达了对这次学术评价改革的看法。其中,硕博研究生占 50%,高校教师占 22%,科研工作者占 17%。约有三成读者表示了对新举措的大力支持,还有六成读者态度谨慎,认为新举措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慢慢探索,不宜“一刀切”。我们将其中一些读者留言和意见精选了出来,和大家一起讨论这项中国学术圈的开年大事。


1. 硕博研究生们最关心的问题:毕业更难了?

一些应用型学科的同学们表示,这次改革值得期待:

我是高年级计算机博士生。可能轮不到影响我了,但是还是蛮期待。感觉(实施时)要从实际出发。其它学科我不了解,但是计算机学科不需要 SCI,主要评价指标其实是会议大于期刊的。学界内 CCF 列表是比较权威的,学院要求 CCF 列表论文,但是学校非要求 SCI,两个标准不完全重合,就得两头兼顾。感觉不是很必要,也挺麻烦。

这会让我更加专注于临床知识的学习,摸索中医实践经验。个人觉得,临床的医生就负责治疗疾病,实验科研就由科学家们负责,这样各司其职,术业专攻,非要逼临床医生写论文,每天绞尽脑汁的只有怎么把论文发的更高级别,而不是专研这个疾病还应该怎样更好的治疗,尤其是中医药,明明应该大量临床辨证论治,却偏偏要实验造模,是不是路走偏了……

对于应用型学科,越接近实际的研究可能才越有意义,一味地以其他学科或者纯粹数学化、理想化的模型为核心,对于这样的研究可能只是进一步深化或加深了数学方法在本专业的地位,而没有转化成本行业的生产力及效益。因此,从这一点讲,改革势在必行。此外,其实个人认为这也是国家在推动创新创业过程中活力不足,科研推动力不够,成果转化不足等现象及背景下提出的,所以才要强调质量,强调代表作,强调实际价值等等。


不过在我们收获的留言中,研究生们普遍关心的问题依然是毕业是否会受影响:

作为博士研究生,毕业更加困难了。因为评价体系改了,老板都想发代表作,但是什么样的文章算代表作呢,不还是顶级期刊上的工作吗?老板没有发小文章的动力,学生就难毕业。硕士博士毕业要求能不能也同步改变呢?

如何界定“代表作”?如何平衡研究生毕业要求跟导师追求代表作之间的矛盾?

老师压着不毕业要出你出代表作,或者大饼画的更大了怎么办?谁来评价科研工作是否有重大价值?评价标准是什么?如何保证评价的公平性客观性?另外这对刚成立的小课题组需要长远时间铺垫突破性工作也不利。


也有对今后论文能否顺利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担忧:

不是不愿意投国内期刊,实在是国内期刊的水平不够高。作为科研工作者,辛辛苦苦做实验得到的数据,谁不想在国际科研圈让大家看到我的成果?我们需要正视的的唯论文论而不是唯SCI论。高水平论文是对我们学术成果最好的肯定。

追求三高固然是好的,但如何合理的确定三高需要谨慎考虑。其实有些想法很好的文章只发在了一般的 SCI 也应该被认同,搞科研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小问题大问题的解决都是有意义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更深刻的看法则指出,如果调整不当,研究生的求学与未来发展可能存在更大危机:

做好研究写好论文这是大家期盼的,但是学生、导师、学校三者利益不理清,最终坑的是广大的研究生们

破除 SCI 至上却没有拿出第二个完善的评价标准,国内同行评议就是个笑话,国内科研抱团现象还不够明显吗?另外少了论文奖励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从何而来?老板喝西北风了底下的硕博研究生不更是雪上加霜?

对于研究生将来的就业选择来说,缺乏 SCI 评价(和奖励)指标,有可能成为青年教师所要面临的压力会越来越大,青年教师的待遇本来就非常低了,如果连论文奖励都没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没有,未来的发展道路都受限,谁还会心甘情愿专心科研坐冷板凳呢?

这次的改革整体会是正面影响,不仅对个人,对国内整个科研环境及氛围都存在积极影响。但是同时需要注意关心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扶持问题。本人是2016年国家公派赴德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目前我所在的课题组,在做项目或课题上更关注的是课题本身的新颖性,而不是以发文章为导向的。许多能够有突破性意义的课题获项目,需要精耕细作。急功近利地发表文章,只会让研究流于表面。不过,对于刚刚进入科研圈的青年科学家,国家需要加大扶持力度,科研资源需要均衡分配。因为这次提倡的代表作、高质量的研究,通常需要大量的科研资源作为研究辅助,如果青年科学家无法获得相应的资源,他们的学术初期将举步维艰,且不说高质量的研究,就连在学术圈的生存都会遇到问题。

博士毕业将更加困难?SCI评价改革带来的喜与忧68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2483
图片来源:Annette Elizabeth Allen | Vox

2. 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新举措影响重大,国家要先拿出自己的评价标准”

高校作为这次破除“SCI 至上”导向的目标单位,教师们的职业生涯也可能发生或多或少的改变。不少高校教师在留言中表示,改革本意是好的,但是具体措施还需要商榷:

学术要去行政化,而不是去 SCI

旧的指标可以推翻,新的指标是什么?定量的指标可以弱化,定性的指标谁说了算?意图是好的,操作难啊,这无疑又给管理部门出了个难题。

(对自己)不会有太大影响,做科研是我的爱好。因为知识的充实和对未知的探索如同每天吃饭一样重要。它充实的是自己的精神。但总要有一些客观的标准去衡量学术研究,就如同用考试分数去衡量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对于某些基础性研究,论文的出版就是其科研工作的最好体现。如果不以论文为衡量标准,那希望能推出更客观合理的评价标准。

实际问题的根源并不是 SCI 这种方式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管理者怎么使用这种方式出了问题。换一种方式如果依旧不转变思路,还会重蹈覆辙。问题的根源在于考核评价体系的简单、粗放,管理水平低下不专业。什么时候制度规则可以细化,可以精准化,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才能更科学。如果 SCI 评价时并不只是看影响因子,看期刊,而是分学科,再细化,再找专业的人来读一读,那不失为一种好而且公平的方法。科研人员跟着政策规章的指挥棒走,这种时候制定规则的该好好反思一下管理水平,而且一旦决策制度形成影响重大,国际化是否受影响这些问题需慎重对待,切莫只想换一种方式,而是将这种方式更细化,更完善,更全面!

我一直反对唯论文,唯杂志影响因子,唯头衔,反对各种旨在拔高的评审。因此,对我的影响应该是正面的。但是关于“三类高质量”论文的说法仍然值得商榷。因为这意味着被评为"高质量的"国内国际期刊和顶级会议从此会高不可攀,灸手可热。应当重论文而不重载体,因此应取消“三类高质量”论文的说法,改成高影响力论文。此所谓英雄不问出处。
其次,任何论文发表费用都不应该被支持。因为期刊的运营费用已被期刊的销售支持,论文发表费是期刊的二次收费,是期刊营利手段。更何况收费期刊大多是水刊。
第三,支持提升中文期刊水平的做法。因此,应把国内期刊改成中文期刊,并取消各种学术期刊办刊限制,特别是来自于管理部门的篇幅限制。允许中文期刊发表具有详细中文摘要的英文论文。全英文杂志应视同国外杂志。


但是对于部分“青椒”和“青稞”来说,除了自己的前途外,生活的重担也可能随着新举措而加重:

基础研究是解决科学问题,从未把发 SCI 当做目的,但每天都在看 SCI,都在关注国内外的学术前沿发展,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希望能经过同行评议后发在 SCI 上。SCI 是目前公平的标准,去掉 SCI,有可能倒退,会带来更多的主观判断和决定。它不能反应一个学生的真实素质,但它至少是公平的,至少是让没有背景的孩子有向上走的机会。不重视 SCI ,没有背景的青椒,该怎么去证明自己的能力,该怎么去争取那一点资源。无路可走!

不看 SCI 可以,但是有没有新的评价标准。学科评估看什么?人才引进看什么?学生找工作看什么?看学历,查三代?那不又回去了?读博士考核什么?还是统一应试考试?取消论文奖励也可以,关键老师待遇能不能提高?国家花那么多年培养的博士,每个月就五六千元?上有老下有小,怎么活?

改革中取消对教师发文章奖励,本意是避免教师盲目趋利。但是从周边情况看,教师的基本工资在四五千左右,与现在的物价,房价相比,压力实在太大。毕竟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是先要生存。

博士毕业将更加困难?SCI评价改革带来的喜与忧701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2483
图片来源:timeshighereducation.com


3. “圈子文化”:中国学术改革的隐忧

在这次大讨论中,我们发现,尚未毕业的硕博研究生们最关心的是能否顺利毕业和未来发展前途,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们则最关心学术评价标准和个人待遇。不过,作为中国学术圈内的一员,很多人都表达了对破除“SCI 至上”和“唯论文”举措的另一层隐忧——圈子文化。

期刊有圈子:

得打破国内期刊圈子文化,尤其一些高校的学报,有几篇外单位的文章呢?

应该说对大家都有很大的影响,如果标准定不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负面影响。SCI 作为许多评定指标中的一项是没有问题的,本身也很公平。如果用国内期刊问题会更多,可能更多的都是靠人际关系发表,而且版面费很贵……。不是不看 SCI,是可以提高质量,或增加其它考量标准等。


人情和资源更有圈子:

作为科研新人,感觉以后会出现唯关系论。

原来把论文写好了就行,还有一条道(可走)。现在不搞关系万万不行了。

影响目前尚不明确。SCI 问题只是学术风气不正的一个表象。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那些啥也不懂却能拿到上千万科研项目经费的学阀关系户们。

科技报告质量差,全是套路,评审走过场,人情世故拉关系现象普遍,在评价体系中,如何把控科技报告的质量,如何杜绝科技报告评审中的人情世故,我想才是破除唯论文论的关键。

作为基层科研工作者,工作如何做?资源会不会越来越不均衡?从高校到国家科研单位再到地方院所,可以百花齐放,也应该有区别、有侧重点,不能统一标准。

不支持将中国科技期刊发表数作为硬性指标,会使得中国学术圈更加封闭。对基础科研工作者来说,SCI 不是最好的评价标准,但至少比较客观。要建立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需深入调研,细化量化科学化透明化评价标准,以遏制学术界拉帮结派的不良风气,保障一线科研人员的权益,让优秀的人才充分施展。


4. 静观其变

只要身处学术圈,每个人都会对这次破除“SCI 至上”的新举措产生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它带来的影响,还需要我们静观其变:

不知道未来毕业的要求会不会有变化,国内期刊的顶级期刊会不会因此质量更高,有待时间考证。说不上非常有利国内科研人员的发展,但肯定也不是有害,政策的制定通常看落实后产生的效果,静观其变。

任何新举措、新事物的引入,都难免会被质疑,即便法律法规也是如此。因此,如何做到更加严密,更加严谨,科学,是需要至上而下的努力,直到达成共识。希望有更多的高层科研工作者,具有话语权的决策者,能够坚持该坚持的。改革从来就是一场逆战,但是只要内心向好,心有蔷薇,为了构造整个良好的科研生态,相信会有那么一点点进步,而这样的进步显得弥足珍贵。那时,可能就是真正能够让科研走进企业,面向实际,真正国家或行业科研事业有投入也有回报的一天。

变革之路充满未知,并且常会使人感到忧虑。然而我们作为一个时代中的个体,或许只有找回投身科学的初心,才能平静面对充满变革的未来:

即将读研究生,希望可以潜心做学术,而不是因为快毕业了,没有做出太多成果而胡乱混一个论文。(破除“唯论文”)不仅可以减小我们无形的压力,还可以促进我们做真正感兴趣,但却害怕做不出来的东西。我觉得做可能做不出来的东西,这才是科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 05: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