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临床研究解读:新冠肺炎传染性远超先前评估是怎么回事,是真的吗?2020年02月14日是本文发布时间是这个时间。下面一起来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吧。
最新临床研究解读:新冠肺炎传染性远超先前评估
最新研究认为新冠肺炎病死率为3.06%,远低于SARS,但传染性与SARS相当,基本传染数R0达到3.77,远高于先前同类研究的计算结果。
图片来源:Pixabay
编译 | 戚译引
2月11日,一个中外合作团队在medRxiv网站上发表预印本论文《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在中国暴发的传染病学和临床特征》(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n China),对截至2020年1月26日国内报告的所有8866个病例进行分析,包括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这是目前为止关于新冠肺炎规模最大的一次研究,对风险人群特征、疾病流行趋势、病死率和传染性等方面进行了新的评估。
研究通讯作者单位包括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佛罗里达大学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认为,新冠肺炎病死率为3.06%,远低于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但传染性与SARS相当,基本传染数R0达到3.77。需要注意的是,medRxiv论文均未经过同行评审。
患者群体特征
论文中报告,截至2020年1月26日,全国共报告新冠肺炎疑似病例8866例,其中4021(45.35%)经过实验室检验确诊。41.38%的确诊患者位于武汉。
近一半的患者年龄在50岁或以上(47.7%)。武汉之外的患者群体比武汉的患者群体更加年轻,研究团队认为这是因为到武汉旅行或离开武汉的群体整体上更加年轻。
男女发病率有显著差异,每100,000人中发病人数男性为0.31,女性为0.27。重症肺炎、轻症肺炎和无肺炎表现患者比例分别约为25.5%、69.9% 和4.5%。和轻症肺炎或无肺炎表现的患者相比,重症肺炎患者年龄显著更大,男性占比更高,达到61.5%。
研究过程中有58名确诊患者和18名疑似患者死亡。为了能够准确评估预后,研究团队只选取在1月26日之前出现症状超过10天的患者,推算整体病死率(case fatality rates,CFR)为3.06%。
与病死率升高相关的潜在因素包括男性患者、60岁以上、重症肺炎、以及从发病到诊断时间过长(超过5天)。男性患者病死率达到女性患者的三倍,分别为4.45%和1.25%。发展为重症肺炎的确诊患者病死率达到5.88%。60 岁以上的重症肺炎男性患者病死率达到9.47%。此外,在确诊患者中从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时间为5天。
新冠肺炎病死率低于SARS(9.2%)和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34.4%)。并且作者认为,轻症患者在检测和报告方面的遗漏会造成严重的偏差,尤其是没有发展出肺炎的患者(研究中占4.5%),导致计算出的病死率偏高。因此,研究计算的病死率应当被视为一个上限。
传染性和SARS相当
基于125名接触史明确的患者,研究团队推算新冠肺炎潜伏期中位数为4.75天。作为对比,钟南山团队2月9日发表的预印本论文认为潜伏期中位数为3.0 天。
基本传染数R0是评估疾病传染性的重要指标,代表当一个病例进入没有免疫力的人群中时可以感染的二代病例个数。最新研究计算R0为3.77,说明新冠肺炎传染性与SARS(R0为2.9~3.3)相当,并远高于MERS(主要通过接触动物传播)。
这项研究所计算出的R0值远高于先前的同类评估。此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冯子健1月29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研究,基于425个早期病例,计算R0为2.0。MedRxiv最新论文引用了这一结果,认为考虑到疾病传播早期确诊存在严重延迟,当时这一数值很可能被低估。另一项研究使用不同方法,算出R0为2.7。考虑到新冠肺炎仍在暴发流行过程中,最新研究将研究结束时还未出现症状的群体纳入评估,假设该群体得到正确的监测。研究还对在武汉被诊断的群体和离开武汉之后被诊断的群体进行区分。
科研圈注意到,这一数值与1月24日香港理工大学何岱海团队发表的研究结论相近。何岱海团队基于1月10日到21日大陆地区的病例数据,认为R0在3.30到5.47。该研究结果最初以预印本形式在bioRxiv公布,目前已经在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发表(doi: 10.1016/j.ijid.2020.01.050)。
疾病流行时间线回顾
研究显示,确诊患者出现症状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2019年12月7 日。
在2020年1月1日之前,新冠肺炎发病率保持较低,病例分散。
1月1日之后,确诊病例数量急剧上升,并且上升趋势一直保持到1月23日。这一时间段与春运开始的时间重合,按照官方定义,今年春运从2020年1月10日开始。
一月上旬武汉市内病例大幅上升,到一月下旬疾病扩散到其他省份,尤其是临近的河南、四川、湖南。外来打工人员较多的浙江、广东也出现了病例快速上升。对武汉周边城市的分析体现了相似的趋势,同时湖北之外也有部分城市出现同样趋势。
1月14日到22日,从发病到确诊的中位时间大幅下降。
1月17日,武汉之外的确诊患者数量首次超过武汉。疑似患者数量变化趋势与确诊患者相似,但存在2到3天的滞后。
1月23日到研究统计截止的三天中,确诊患者数量下降。研究作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诊断或报告存在延迟,因为1月25日是大年初一。
1月25日之后,确诊病例急剧增加。
由于研究并未将26日之后的病例纳入分析,研究团队认为分析中仍有一些数据可能被低估,并且可能错过了一些疾病流行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特征。随着疫情的发展,相关数据还可能出现波动。
相关论文:
Epidemiological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2019 novel coronavirus outbreak in China
https://doi.org/10.1101/2020.02.10.2002167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