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世界末日]惊爆!16颗彗星扑向地球人类迎接毁灭时代九月 06, 2011 2012世界末日 没有评论
艺术家笔下的小行星冲撞的轨道图像
C/2010 X1 Elenin叶列宁彗星的轨道路线
2011年10月16日,C/2010 X1 Elenin叶列宁彗星将与地球擦肩而过,距离大约在0.23个天文单位(一个天文单位等于地球到太阳的距离),这个距离相当于地球到月球距离的100倍,比金星最靠近地球的时候要近一些。对于叶列宁彗星轨道的计算则由最新的国际小行星电报中心(MPEC)进行公布,其是通过超过100个地面观测站数据的基础上,对叶列宁彗星的轨道进行最后的修正,所以这个距离应该说是较为准确的,而叶列宁彗星如果不受到突发性的外部作用或者引力影响,将按这个距离擦过地球,轨道路线见图2.
自2010年该彗星被俄罗斯克尔德什应用数学研究所科学家列昂尼德叶列宁发现以来,由于其轨道穿过地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目前已经对叶列宁彗星进行监控,来自全球各地的业余天文爱好者也正在观测叶列宁彗星,从某种程度上说,如果一颗彗星即将撞击地球,全球各地的业余天文爱好者也很快会得知这个消息,并不比专业地面观测站慢很多。而叶列宁彗星对地球而言,并不是危险等级最高的,只是在发现时间(2010年)和与地球交汇时间点(2011)上显得相当仓促,如果这是颗撞击危险等级很高的彗星,那留给人类的反应时间只有10个月。
然而,真正对地球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小行星阿波菲斯(Apophis),编号为99942(2004 MN4)。这颗大小400米左右的小行星将于2029年4月14凌晨4时靠近地球北半球,近地点位于5.7万公里处,位置大概在靠近日本上空,由于小行星轨道存在一些变数,或者细小的影响,杜林危险指数(近地天体撞击地球概率分析)的评级也在不断调整,撞击概率从数万分之一到数百分之一不等。而阿波菲斯正是古埃及黑暗与破坏之神。
目前天文学家和来自南澳大利亚的作家伊恩马斯格雷夫正积极揭穿有关Elenin彗星即将撞击地球的传闻。在本周早些时候,由于叶列宁彗星的轨道路径将要穿过地球,对于那些2012末日大撞击的忠实信徒而言,这是一个看似很符合时间点的事件,伊恩马斯格雷夫则在彗星被发现后写了几本关于这颗彗星的情况介绍。同样在2010年被发现的彗星还有另外16颗,2011年发现的有5颗,但是他们都很暗淡,而且对地球构成的威胁并不大,也没有任何的特殊性。
当叶列宁彗星靠近地球并处于最近点时,并不会产生强大到足以引发地质灾害的潮汐力,由于其直径只有3-5公里,对地球产生的潮汐力只有月球的十亿分之一,以及一个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磁场,如果月球不能导致地球表面出现大洪水和地震,那么叶列宁彗星也不会。在今年八月之前,必须具有一定口径的望远镜才能看到到叶列宁彗星。如果有什么东西在太阳附近且很明亮,那应该是金星。
然而,有传闻认为叶列宁彗星与木星差不多大,事实上,叶列宁彗星的彗核,也就是核心大小只有4公里左右,而外围的气体和尘埃的大小却能扫过较大的一片宇宙空间,即包括彗核以及彗星头部核心周围的星云状的发光物质,天文学家将其称为彗发。其覆盖范围大约有5万公里宽,这个距离大约是木星直径的三分之一,其密度与月球上大气的密度相当,可以说是非常稀薄的,彗星的彗发外面还有一层彗云,一般主要由氢原子构成。
而彗发的覆盖面积对每个彗星而言是不同的,但是每个进入太阳系的彗星基本都有这个特征。例如彗星81P的核心直径只有4公里,却也有着将近5万公里的外层气体发光结构,而103P哈特利彗星的外层气体能达到15万公里。着名1811年大彗星(法国天文学家1811年发现)的直径超过30公里,而其外层气体结构几乎和太阳一样大。众所周知的哈雷彗星也同样有着10万公里宽的外层气体结构。值得一提的是,103P哈特利彗星当年靠近地球时,最近点比叶列宁彗星小差不多两倍,地球同样相安无事。
同时,叶列宁彗星也不是褐矮星,后者则是处于恒星级与行星级之间的天体,可以说是“失败的恒星”,由于没有核聚变,所以温度会比较低,最低温度仅相当于一杯热茶,最热也不过2200K,大多数为500-1000K。而彗星的温度一般都很低,例如海尔-博普彗星仅有40K左右。虽然褐矮星不会自身发光,但其可以反射光,木星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木星的云层只有寒冷的128K,但能反射阳光,如果有褐矮星存在于太阳系之内,那么应该很不容易被发现。
据澳大利亚天文学家介绍:人们除了关注叶列宁彗星是否撞击地球外,另一个较大的关注是其是否影响地球,比如彗星的彗尾。大型彗星如海尔-博普彗星的彗尾就含有金属钠,长度可达5000万公里,其在1997年抵达近日点后,就有预言家称其世界将在新千年灭亡,而彗星后面则跟着外星人的飞船,这就是当时的“天堂之门“预言。而叶列宁彗星是颗小彗星,其彗尾相当的小,每立方厘米中大约只有100个原子。早在1861年通过近日点的大彗星,其就具有更大更密集的彗尾,当时也没有对地球上的生物构成威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