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2928|回复: 0

第28次南极科考考什么?将装寻天望远镜

[复制链接]
online_admin 发表于 2011-11-4 12:3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照航行计划,“雪龙”号29日由上海赴天津,11月3日从天津起航,12月初到达中山站,在完成第一阶段作业和大洋调查后到达长城站,完成长城站卸货、大洋作业,经南非开普敦补给后重返中山站进行第二阶段作业,将于2012年3月10日离开中山站经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回国,4月8日停靠上海港。李院生指出,根据这一计划,留给各个环节的时间都很有限,每一个环节都要紧密衔接。
此外,科考队总人数为220人(含长城站区考察48人),队员的平均年龄为35.5岁,首次参加南极考察的队员比例约60%。
■ 新闻缘起
执行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11月3日从天津正式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此次南极考察将执行任务33项,预计将于2012年4月8日返回上海港,历时164天,航程3万余海里。
11月3日上午,随着雪龙船驶离天津国际邮轮母港,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正式踏上征程。在接下来的100多天,雪龙船将航行3万余海里,预计将于2012年4月8日返回上海。
此次考察队有什么特点,考察任务有何亮点?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考察队队员。
“十二五”期间中国首次极地考察
作为我国“十二五”期间首次实施的极地考察,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将执行33项科学考察任务,首次开展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专项,并实施南极昆仑站深冰芯钻探计划,完成120米导向孔的钻探和导向套筒的安装。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将登南极“冰盖之巅”。
“从本次考察实施计划来看,主要有任务重、时间紧、队伍年轻等特点。”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领队李院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候表示。
11月2日,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码头记者看到,雪龙船一层甲板上码的货物有几人高。李院生介绍,为了给第28次考察提供充足保障,“雪龙”号科考船运输任务繁重,装载物资量总重约4600吨。其中,向中山站输运的货物占据了2/3。
“此次考察项目多,除常规科考任务外,还将在长城站完成‘十五’能力建设储油罐续建项目;在中山站实施科学考察项目的同时,还要全面推进‘十一五’能力建设工程;在昆仑站要实施科学考察项目和建站二期工程任务。”李院生表示,此次考察运输环节多,涵盖多种运输任务,安全风险大。
南极冰盖之巔将装首台巡天望远镜
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的杜福嘉、李正阳、张毅和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的胡义,是此次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安装任务的现场执行人。他们将在冰穹A地区完成这台大型天文仪器的安装和调试。
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全自动无人值守望远镜。其主镜直径68厘米,有效观测口径50厘米,分辨率为1个角秒,装备有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片电荷耦合器件,可一次观测9个太阳大小的天区,24小时即可覆盖整个天空,观测数据现场储存,部分实时传回国内。
被喻为“冰盖之巅”的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拥有优越的天文观测环境。在地球上的其他地区,地面以上几百米乃至几公里的地方,大气都存在着明显的抖动,典型的生活经验是天空上的星星经常会“眨眼睛”,对天文观测来说,这很不利。而在冰穹A,大气抖动基本集中在地面以上十几米的空间,在此之上大气变得十分稳定,只要把天文望远镜架射在距地面十几米高的地方,基本可摆脱大气抖动的干扰。
除了稳定,这里的大气非常稀薄、透明,可以说是一个“准空间”的环境。
冰穹A的异常干燥环境也有利于进行在地球上其他地方难以进行的太赫兹波段观测。在其他地方,大气中的水分子吸收外来的电磁波,特别是太赫兹波段。
有关人士表示,南极巡天望远镜AST3的加盟,将有望在超新星、太阳系外行星及瞬变源等诸多前沿课题上取得重要观测成果。
钻探最古老冰芯 寻求气候变化“密码”
李院生告诉记者,此次南极科考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在南极昆仑站完成120米的深冰芯导向孔的钻探工作,为明年开始深冰芯钻探做准备。
位于东南极冰盖中心的冰穹A距离南极各个海岸的距离都很远且大致相等,来自各个方向的水汽都有可能到达冰穹A,因此该地区的冰芯是周边所有海洋水汽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在这里能够观测到在地球其他地区无法观测到的代表全球特征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通过研究万年“冰芯”内的颗粒物质,科学家们可还原当年冰芯形成时的气候条件。冰穹A又是内陆制高点,累积的冰雪估计达到100万至150万年。而目前人类在南极地区获得的世界最古老的气候记录是80万年,因此,冰穹A的深冰芯研究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特殊意义。
李院生表示,希望通过研究不同年代的冰芯,为寻找当前气候变迁规律提供线索。
南大洋调查项目多 多学科大洋综合考察成特色
南极半岛是南极大陆最大、向北伸入海洋最远(南纬63°)的大半岛,该地区气候相对温暖,同时也是近百年来南极地区气候、环境变化最为显著的地区,其冰架的快速崩塌和解体已给全球海洋与气候变化带来了深刻影响;与此同时,南极半岛地区无冰区面积较大,陆架和陆坡较为宽广,磷虾等生物资源丰富,油气、天然气水化合物及固体矿产资源等潜力大,不仅科学考察意义突出,而且也相对易开展较大规模的海洋综合考察,是我国南极海洋综合考察的理想试点区域。这也是当前国际上对南大洋科学考察项目最多、最为集中、投入最大的海区。但我国对南极半岛附近海域的调查只有3次。2010年,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组织推出的“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专项”获得国家批准。这次是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专项实施以来的试点航次。
按照计划,本航次将在传统南大洋考察的基础上,在南极半岛海域开展多学科大洋综合考察,在普里兹湾开展以锚系潜标为主的物理海洋和海洋地球物理考察。
“与以往相比,今年调查项目多,除了常规调查,还扩大了调查海域。”大洋队队长矫玉田告诉记者,今年大洋队阵容可谓豪华,24名队员创下近几年之最。此外,这次大洋队将在南大洋布放4套潜标,这也是历年最多的一次。“这将增加对海洋的长期观测能力,有利于连续研究海洋温盐流变化。”矫玉田说,“这是获取数据的重要航次。”
■ 延伸阅读
天津市民登船探秘“雪龙”号
11月1日,极地科考船“雪龙”号首次在天津揭开自己的面纱,对公众开放。天津市举行了盛大欢迎仪式迎接“雪龙”号的到来。11月3日,这艘总长167米,宽23米的红色科考船就将载着220名队员,开始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之旅。
1984年11月20日,中国南极科考队首次乘中国自行制造的远洋考察船向南极进发,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已经走过了27个年头。随着一次次考察,南极神秘的面纱一点点被揭开,而属于科考队的传奇故事却越来越多。3000名市民将登上“雪龙”号,近距离接触极地科考船上的设备。“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船长沈权接受采访:
沈权:因为大家都没机会到南北极,我们船上有很多南北极的风光照片,包括我们的工作照片对外开放。另外这次雪龙船的驾驶室也是对外开放的,可以看到比较现代化的驾驶台是什么样。我们有直升飞机在后面,一般的市民很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到直升飞机。
天津市民对“雪龙”号表现了很大的热情。首批登上“雪龙”号的10个名额在市民的要求下,增加到了15个。许多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
孩子:可以促进探险的一些好奇心,为去某些地方探险而努力,如果说给我机会去探险的话,我一定会去的。
在天津的3天,考察队将对食品等物资做最后的补充。科考队员们的饮食并不神秘,据说科考队在天津的食品补给单中甚至还包括人们耳熟能详的“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等当地小吃。
随后,220名科考队员就将向着那片白色的神秘大陆进发。在这些队员中,有26岁就已经入选两次的小伙子,也有并非专业出身的娘子军。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会计雷娜就是其中之一。她说,成为科考队员对普通人来说,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遥远。
雷娜:我们去之前都会有一个体检,体检通过了就可以。感觉到只要是健康的就能实现南极的梦想。我们个人生活方面准备的比较细,个人用品准备比较多。
27年来,正是这些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跋涉在探索南极的道路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5-1-8 05: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