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FO中文网

 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124|回复: 0
收起左侧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4-10 11: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极海冰下世界最大水母:触须长达30米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354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这是一个寒冷的冰雪世界,俄罗斯潜水员兼摄影师亚历山大-塞门诺夫冒着生命危险潜到水下数米深,让我们有机会一睹梦幻般的狮鬃水母。狮鬃水母是世界已知最大水母品种。有人见过7英尺(约合2.1米)长的狮鬃水母。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699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北极霞水母色彩炫丽触须长达30米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285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北极海冰下的世界最大水母北极霞水母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667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565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866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175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北极霞水母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297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北极霞水母也被人们称为狮鬃水母,是霞水母科中的一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母。霞水母科是钵水母纲,旗口水母目下的一个科,包含3个属,22个种。主要分布于西大西洋。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501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狮鬃水母(学名Cyanea capillata)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水母之一,其伞形躯体可达两米,直径有2米,触手长35米,触手有八组,最多有150条,可长逾35米。最长的甚至可以每根触手伸长达四十多米,而且能在一秒中内收缩到只有原来长度的十分之一。它主要生长于较冷的海域,包括北极海、北大西洋、北太平洋等海域,极少生长在低于北纬四十二度的地区。在澳洲、新西兰海域也有类似种类的水母。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23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俄罗斯潜水员兼摄影师亚历山大-塞门诺夫冒着生命危险潜到水下数米深,让我们有机会一睹梦幻般的狮鬃水母。狮鬃水母是世界已知最大水母品种。有人见过7英尺(约合2.1米)长的狮鬃水母。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778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同时还是海洋生物学家的塞门诺夫在极其偏远的“白海生物站”的恶劣环境中辛勤工作2年多时间。这个科学研究站位于俄罗斯西部海岸,每当停下工作休息时,他就会潜到水下,拍摄这些生活在海洋深处的美丽生物的照片。当然,有时他也会遇到危险。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929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这位水下摄影师打破北极海冰进入摄氏零下2度的冰冷海水中。海冰以上温度更低,达到摄氏零下30度。这里位于大西洋东北部,比丹麦的国土面积还大两倍,但只是最近才被潜水者探索。这里的水完全透明,可让潜水者看到水下40米深的地方,所以,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952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塞门诺夫已记录下这些水母品种间的惊人差异。它们在进化中不再和世界其他地方较温暖水域的水母发生任何关系。一个狮鬃水母的“帽”的直径最大可达3米,它的触须可长到30米。图为狮鬃水母游到水面。这种水母通常留在水下20米深的地方。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16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2010年7月,150人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沃利斯金沙州立公园被水母蜇伤,普遍的看法是,那是一个水母残骸,在水中解体,结果同时蜇伤了那些毫无防备的游泳者。狮鬃水母身上长有毒刺,但它们通常只会造成胀痛,不会致命。
狮鬃水母长得越大,身体的紫色就越深,同时触须变成红色。随着年龄的增长,它甚至开始吃掉其他较小的水母。它们在夏季生长,死于冬季,这或许是由于冬季水中缺乏食物或海洋条件更加恶劣所致。魔幻般的美:塞门诺夫从水母下面进行观察,看到浮动刺毛魔幻般的美。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17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但在它们生命的大多数时间里,狮鬃水母都自由自在地漂在海中,轻轻跳动着寻找海藻和浮游生物。这为海底摄影师提供了一道难忘的风景。这些海洋生物在俄罗斯西北海岸附近的寒冷海水中游动,刚好被潜到海底的塞门诺夫拍到。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490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狮鬃水母紫色头部周围长着许多捕获适当浮游生物的触须。较大狮鬃水母呈现紫色,更年轻的狮鬃水母是亮橙色。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92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北极霞水母,触手多毒性强,体积庞大令人震惊!

北极霞水母,和其他普通水母有什么不一样呢?从名字上看,北极霞水母作为水母的一个品种,拥有美丽的颜色。令人震惊的是,它是全世界最大的水母,众所周知,水母有毒,那这个北极霞水母的毒性如何呢?北极霞水母的习性又是如何呢?接下来将一一为你揭晓。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100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潜水队员接近北极霞水母

普通水母的伞状体不很大,只有20~30厘米长,但体形较大的北极霞水母的巨伞直径可达2米,下垂的触手长达20~30米。1865年,在美国麻萨诸塞州海岸,有一只北极霞水母被海浪冲上了岸,它的伞部直径为2.28米,触手长36米。把这个水母的触手拉开,从一条触手尖端到另一条触手的尖端,竟有74米长。因此,可以说北极霞水母是世界最长的动物了。最大的北极霞水母是分布在大西洋里的北极北极霞水母,它的伞盖直径可达2`5米,伞该下缘由八组触手,每组有一百五十根左右。每根触手伸长达四十多米,而且能在一秒中内收缩到只有原来长度的十分之一。
     
  
        
北极霞水母触手上有刺细胞,能翻出刺丝放射毒素当所有的触手伸展开时,就象布下了一个天罗地网,网罩面积可达五百平方米,任何凶猛的动物一旦投入罗网,必将束手就擒。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55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北极霞水母触手无数
北极霞水母的罗网纵然厉害,但对小小的牧鱼却奈何不得。牧鱼体长不过七厘米,能在北极霞水母的触手中间穿梭自如,把它当成了很好的避难所。牧鱼常把一些不大的食肉动物诱到主人布下的罗网中,自己则巧妙地避过毒丝,钻入巨伞下,逃脱攻击。与此同时,北极霞水母乘机收网捕鱼,美餐一顿,而牧鱼也因引诱敌有功而得到主人的赏赐,吃一些琐碎食物。 北极霞水母和牧鱼一起生活,互惠互利。水母保护了牧鱼的生命安全,而牧鱼则帮它诱敌,并为它清除身上的微生物。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232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北极霞水母在水中游

北极霞水母身体的主要成分是水,并由内外两胚层所组成,两层间有一个很厚的中胶层,不但透明,而且有漂浮作用。它们在运动之时,利用体内喷水反射前进,远远望去,就好像一顶圆伞在水中迅速漂游。当水母在海上成群出没的时候,紧密地生活在一起像一个整体似的深浮在海面上,显得十分壮观。海涛如雪,蔚蓝的海面点缀着许多优美的伞状体,闪耀着微弱的淡绿色或蓝紫色光芒,有的还带有彩虹般的光晕。许多水母都能发光。细长的触手向四周伸展开来,跟着一起漂动,色彩和游泳姿态美丽极了。
水母的伞状体内有一种特别的腺,可以发出一氧化碳,使伞状体膨胀。而当水母遇到敌害或者在遇到大风暴的时候,就会自动将气放掉,沉入海底。海面平静后,它只需几分钟就可以生产出气体让自己膨胀并漂浮起来。

     
  
        
栉水母在海中游动时,8条子午管可以发射出蓝色的光,发光时栉水母就变成了一个光彩夺目的彩球;带水母的周围和中间部分,分布着几条平行的光带,当它游动的时候,光带随波摇曳,非常优美。水母发光靠的是一种叫埃奎明的奇妙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和钙离子相混合的时候,就会发出强蓝光来。埃奎明的量在水母体内越多,发的光就越强,每只水母平均只含有五十微克的这种物质。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91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色彩艳丽的北极霞水母

大量水母 美丽的海上“霸主” 北极霞水母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98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夜光游水母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579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在体型巨大的北极霞水母面前,潜水员显得有些娇小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921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僧帽水母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183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箱水母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701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荷包蛋”水母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884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小巧玲珑的桃花水母

体积庞大的北极霞水母触须长达30米691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5926

水母堵塞通道令欧洲一些海边的电站停运
  近期,全球多地发生水母激增现象,在英国、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地,大量水母“来势汹汹”,阻塞了用于冷却核反应堆的海水供应,干扰核电站运行。科学家警告,水母暴发可能是全球气候变暖、海洋酸化的结果。
  
  水母是美丽的海洋生物,它们利用收缩躯体挤压内腔的方式喷水反射前行,远远望去,就好像一顶顶圆伞在水中迅速漂游。细长的触手向四周伸展开来,跟着一起飘动,优美的伞状体闪耀着淡绿色或蓝紫色的光芒,婀娜多姿。“水中之花”就是人们对水母的爱称。
  
  珊瑚“同门姊妹”
  
  比恐龙还老的活化石
  
  水母属于刺胞动物门水母亚门,与人们熟悉的珊瑚是“同门姊妹”,也是一种低等腔肠动物。水母种类繁多,是一个庞大的家族,目前全球已知的水母约1300余种,我国已发现和记录有713种。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据水母伞状体的不同来分类:能发出银光的,叫银水母;像和尚帽子的,叫僧帽水母;像船上白帆的,叫帆水母;宛如雨伞的,叫雨伞水母;方方正正的,叫箱水母……
  
  水母是动物界中古老低等的类群,寿命平均只有几个月,但水母的出现比恐龙还早,可追溯到6.5亿年前,一些水母物种甚至距今已有15亿年的生存历史,这些水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水母身体含水量达99%,半透明。虽然在海上漂游神速,其实它们并不擅长游泳,常常要借助风、浪和水流来移动。伞缘生有触手,数目随种而异。一些水母的钟状身体内有一种特别的腺体,可以释放出一氧化碳,使身体膨胀。当这类水母遇到敌害或者大风暴时,就会自动将气放掉,沉入海底。海面平静后,它只需几分钟就可以产生气体让自己膨胀漂浮起来。另外,一些水母伞体顶部有气囊,水母控制各个气囊里的充气量,可以改变运动方向。
  
  水母有性世代幼虫经一段时间的浮游生活后,向下沉降固着下来,以出芽的方式长成新的水螅型群体。有些情况下,水母幼虫可以直接发育成新的水母体,或是固着在亲体水母上,还有少数水母能从垂管或伞缘芽生出另一个水母。
  
  水母一般缺乏保护后代的机制,但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种群不稳定也不易于灭绝。在数量较低时,能迅速恢复到较高水平。在水母密度很高的地方,它们会消耗大量资源,破坏生存环境,也可以通过扩散离开被破坏的地方,并且迅速在别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种群,因此水母可以说是环境压力下的“机会主义者”。
  
  身体比蓝鲸还长
  
  看似温柔实则凶猛
  
  人们曾经认为,浩瀚海洋中栖息的长度最大的动物是蓝鲸,其实不然。1870年,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海岸,有一只霞水母被海浪冲上了岸,它的伞部直径为2.28米,触手长36米。把这个水母的触手拉开,从一条触手尖端到另一条触手的尖端,竟有74米长,触手展开面积达500多平方米,远远超过海洋中的“巨无霸”蓝鲸。
  
  水母的伞状体直径有大有小,普通水母的伞状体直径只有20厘米至30厘米,而大型水母的伞状体直径可达2米。从伞状体边缘长出的一些须状条带叫触手,触手有的可长达20米至30米,相当于一条大鲸的长度。浮动在水中的水母,向四周伸出长长的触手,有些水母的伞状体还带有各色花纹。在蓝色的海洋里,这些游动着的色彩各异的精灵显得十分美丽。
  
  水母虽然“长相”美丽温顺,其实十分凶猛。在伞状体的下面,那些细长的触手是它的武器。触手上布满了刺细胞,可以射出毒液,猎物被刺螫后会迅速麻痹而死。触手就将这些猎物紧紧抓住,送入伞状体腹面中央的消化腔,消化腺能够分泌出消化酶,迅速将猎物体内的蛋白质分解。
  
  在炎热的夏天里,当人们在海中游泳时,有时会突然感到身体的前胸、后背或四肢一阵刺痛,有如被皮鞭抽打的感觉,那是水母在刺人了。澳大利亚昆士兰到马来西亚一带的海蜂水母和曳手水母分泌的毒性很强,如果人类被它们刺到的话,在几分钟之内就会呼吸困难而死亡,因此它们又被称为“杀手水母”。前年,西班牙加的斯一周有大约1200人被水母蜇伤,几乎是正常年份的9倍,这让很多游客对西班牙的海滩望而却步。
  
  摄食几乎无选择 堪称“黑色能量通道”
  
  水母一旦遇到猎物,从不轻易放过,但水母也有自己的共生伙伴——体长不过7厘米的小牧鱼。小牧鱼随意游弋在水母的触须之间,遇到大鱼游来就到水母巨伞下的触手中间“避难”,利用水母刺细胞的装置,巧妙地躲过敌人的进攻。有时,小牧鱼甚至还能将大鱼引诱到水母的狩猎范围内使其丧命,这样还可以吃到水母吃剩的残渣碎片。水母和小牧鱼相互利用,互利共生,水母“保护”了小牧鱼,而小牧鱼又吞掉了水母身上栖息的寄生小生物,帮助水母清洁身体。
     
  
        
  
  水母在大洋深海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程度很高,具有捕食、共生和寄生多种营养关系。水母对上下层食物链均有重大影响,在物质从表层向深层的主动输送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堪称“黑色能量通道”。
  
  大多数水母食性广,几乎无选择地摄食一切可获得的浮游动物,包括许多海洋动物的卵和幼虫,以及一些小型鱼类,甚至同类相食。因此,水母的摄食直接控制浮游动物的种群数量,影响种群结构。同时,通过食物链的下行作用影响,水母在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之间调节种群平衡,避免浮游动物过量繁殖引起浮游植物衰竭,或因浮游动物显著降低而引起水华。
  
  水母对上层食物链的影响主要是鱼类。由于身体含有高水分、多胶质、易分解和自溶等特征,水母可以作为鱼类的饵料。水母还能为某些鱼类提供躲避敌害的场所,这些都利于渔业生产。另一方面,许多鱼类及仔鱼也以浮游动物为主要饵料,水母类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对鱼类造成食物竞争,对海洋鱼类种群补充构成威胁,进而影响渔业发展。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水母数量剧增,而渔业资源全球性衰退,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水母很可能取代鱼类成为海洋生态系统营养结构中最主要的上层肉食动物,相当于海洋的“霸主”。
  
  水母如此泛滥 气候变暖是首要因素
  
  有关水母暴发对沿海核电厂、化工厂、大型海洋设施和人类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日本、菲律宾、沙特阿拉伯、美国、欧洲和一些地区都有报道。近来,由于水母暴发现象频发,使得水母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也使科学家们充分认识到水母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是引起水母数量和分布变化的首要因素。尽管每种水母之间的繁殖周期不尽相同,但从总体来讲,一般是在温度比较高的春夏季,而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水温度升高的提前使水母也提早进入繁殖期,而寒期来临时间的推后,延长了水母的繁殖时间,造成水母数量暴发。
  
  除了气候变暖,生物入侵也是水母泛滥的重要原因。轮船压载水的随意排放可能带来当地原来没有的物种。如果外来水母能够适应当地的环境、建立种群,加上缺少生态链上层结构,即没有天敌的缘故,可能导致该水母数量激增,并造成严重的生态灾害。上世纪80年代发生在黑海的瓣水母入侵,就给当地造成了生态灾难,使黑海可利用的海洋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科学家发现,海水的富营养化,很可能也是造成水母数量暴发的原因之一。海水的富营养化会导致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整个浮游生物生态结构发生变化,许多种类生物的生存压力增大。而水母泛食性的特点,使它的摄食压力一下减少很多,提高了其在区域生态系统中的竞争力。而且海水的富营养化也造成浮游生物增多,使水母获得更有利的生长条件。
  
  生物新知
  
     
  
        
  水母“耳朵”预测海洋变化
  
  水母触手中间的细柄上有一个小球,里面有一粒小小的听石,这是水母的“耳朵”。由海浪和空气摩擦而产生的次声波冲击听石,刺激着周围的神经感受器,使水母在风暴来临之前的十几个小时就能够得到信息,于是,它们就好像是接到命令似的,从海面一下子全部消失了。科学家们曾经模拟水母的声波发送器官做试验,结果发现能在15小时之前测知海洋风暴的讯息。
  
  水母随波逐流,它的水平分布与海流、水团和气象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水母种类可作为判断海流或水团性质的生物指标。例如福建南部渔民利用银币水母(渔民称为“鳁镜”)作为台湾暖流鳀鱼夏汛的指标,准确预测渔汛。
  
  水母毒素:抗癌药物
  
  水母是人类传统的海产食物,我国沿海常见的食用水母有拟叶腕海蜇、叶腕海蜇、海蜇、黄斑海蜇和沙海蜇。有些水母具有药用价值,我国医药对海蜇的应用历史悠久,《本草纲目》提到,海蜇性咸、平,入肝肾,可消热化痰、消肿解毒、软坚散结,治热痰、口燥咽干、阴虚便秘、淋巴结核、高血压、矽肺等症,外用治丹毒、烫伤等。在现代医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中,水母毒素是一类结构独特而新颖的蛋白质和多肽混合物,活性广泛,具有溶血、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具有治疗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抗癌等作用,是一大类潜在的海洋药物先导化合物。
  
  探根求源
  
  桃花水母是“大熊猫”吗?
  
  桃花水母不仅有美丽的名字,还曾有“水中大熊猫”之称。桃花水母的生存史已有6.5亿年,出现的时间比恐龙还早几亿年,被喻为生物进化研究的“活化石”,其本身独有的基因对现代基因工程研究有重要意义。不过,桃花水母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珍稀和神秘,在一些干净、平静的水域,经常可以看到桃花水母的身影。
  
  桃花水母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我国四川、浙江、湖北、陕西等地均有发现。由于它们多在早春桃花盛开时节出现,有的为粉红色,在水中游动时状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因此我国古代称它们为“桃花鱼”。
  
  明万历三十七年《归州志》中有“桃花鱼”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记录。清雍正三年《古今图书集成》中曾这样细致而生动地描述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形如榆荚,大小不一,蠕蠕然游水中,动则一敛一收,若人攒指收放之状,不知避人,取贮盂中亦然。离水取视,不过如涎一捻,绵软无复形体。”清道光十九年《归州志》中有“桃花鱼出叱溪河,桃花开时始见,有红白二种,花落后即无”记载。
  
  其他古籍中还出现过类似描述:桃花鱼“非鱼也,生于水,故名之曰鱼;生于桃花开时,故名之曰桃花鱼。”“桃花鱼形圆,薄如蝉翼,浮水面作翕张状。”在秭归,“桃花鱼”家喻户晓,并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汉王昭君出塞和亲前返故里探亲,怀抱琵琶,坐在叱溪河上的小舟上,黯然泪下,泪珠滴入河水中化作桃花鱼。
     
  
        
  
  世界上对桃花水母首次进行科学记录和描述是在1880年,标本采自英国伦敦,订名为索氏桃花水母。约半个世纪后,桃花水母在世界各地陆续被发现,主要在亚洲、欧洲、美洲等温带地区,大洋洲也有发现。我国桃花水母第一次科学记录是在1907年,标本为日本学者采得,经日本学者丘浅订名为川井桃花水母,我国称为宜昌桃花水母。
  
  延伸阅读
  
  别让水母称霸海洋
  
  近年来,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地沿海出现的大量巨型水母,对当地的渔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被称为“水母年”的2003年,水母暴发引起的网具暴破、网眼堵塞、传统渔场无法生产等情况,也严重影响了我国东海、黄海夏秋汛的海洋渔业生产。
  
  此外,很多沿海的核电站或大型化工厂要依靠海水作为冷却用水,但水母数量剧增,使冷却水系统的进出水口被堵塞,造成冷却系统不能正常工作。2005年,瑞典一座核电站因水母堵塞冷却水系统而被迫关闭了三个核电机组中的一个,在日本、菲律宾和沙特阿拉伯也曾出现过类似的案例。
  
  日本在进行调查研究并收集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大面积海洋环境监测,对某些暴发水母种类的成长、暴发、消亡周期进行了预测,建立了长期的预报和预警机制,从而指导渔民或相关行业能够避开水母暴发区域,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在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下,水母暴发在我国海域也可能会发生,要将它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首先要做好基础调查,做预警预报,让人们能够远离水母集中的区域。
  
  除此之外,生产工具的改良也十分必要。日本已生产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水母排出的渔网,而沿海核电站和大型工厂、设施可以在进出水口上安装隔离网,避免水母进入冷却系统,或者采用分流方法,避免其进入设施。
  
  但这些只是事后补救措施,全球气候变暖才是造成水母暴发的首要因素。在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各国纷纷公布了自己的减排目标,毕竟,只有依靠各国的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遏制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才是防止水母“称霸”海洋世界最有效的办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UFO中文网

GMT+8, 2024-11-24 05: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