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会员
查看: 88|回复: 0

莱姆病为什么难以根治

[复制链接]
online_member 发表于 2022-4-30 12: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莱姆病为什么难以根治是怎么回事,是真的吗?2016年10月27日是本文发布时间是这个时间。下面一起来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吧。
                                莱姆病为什么难以根治
                               
                                新理论解释了莱姆病为什么难以根治,也为治疗提供了新方法。
                               
                                撰文?梅琳达·温娜·莫耶(Melinda Wenner Moyer)  ?
翻译?杨倩
莱姆病为什么难以根治691 / 作者:UFO爱好者 / 帖子ID:86786


    莱姆病确实是个棘手的疑难杂症。科学家曾认为,这种由硬蜱传播的感染性疾病很容易治疗——病人在确诊后,接受为期一周的抗生素治疗即可痊愈。但近几十年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现,多达1/5的莱姆病患者出现了后遗症,有持续性身体虚弱的表现,如疲劳、疼痛等,其中的原因尚不明了。而且,问题愈演愈烈。美国莱姆病发病率在过去10年上升了约70%。专家估计,现在美国每年至少有30万人感染莱姆病;生活在美国东北部地区的成年肩突硬蜱(black-legged ticks),一半以上都携带莱姆病病原体——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虽然科学家尚未找到根治莱姆病的方法,但最新的一项研究证实,莱姆病难以治愈是因为致病菌避开了抗生素的攻击,改变给药时间能消除某些持续性感染,而在早前这一观点曾颇有争议。
    上述结论源自对细菌细胞的观察。美国东北大学抗微生物制剂研发中心主任克米·刘易斯(Kmi Lewis)和同事在实验室中培养伯氏疏螺旋体病原体,然后对其施用各种不同的抗生素,结果发现,大部分细菌1天之内就被杀死了,但有一小部分在抗生素的“猛攻”下仍能存活,我们称之为“存留细胞”(persister cell)。科学家首次发现“存留细胞”,是1994年在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刘易斯和其他研究人员在其他细菌中也曾观察到“存留细胞”,但在伯氏疏螺旋体中尚属首次。
    “这是我们看到的最顽强的存留细胞之一,几天来,这些细胞虽处在抗生素环境中,但数量并未减少,”刘易斯说。今年5月,该研究结果在线发表于《抗微生物制剂与化疗》(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今年春天,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人员也观察到了伯氏疏螺旋体的存留细胞。
    存留细胞并没有发生突变从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在基因上来看,这些细胞与其他被抗生素杀死的细胞完全相同,只不过它们处于休眠期,由于受抗生素影响,不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细胞活动。既往研究表明,其他菌种的存留细胞在脱离抗生素环境后会重新生长。该现象促使刘易斯和同事尝试利用“脉冲式给药”,对抗顽固的伯氏疏螺旋体,以探究能否在“存留细胞”重新生长时杀死它们。所谓脉冲式给药,就是给药后暂停一下,然后再次给药。他们的方法奏效了,这意味着如果人体的持续感染是由存留细胞造成的,那么改变给药时间,或许是一个有效的治疗方法。刘易斯和同事,以及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科学家还探索了其他治疗方案,例如混合使用不同的抗生素。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认为,存留细胞是莱姆病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没有证据表明,这种存留细胞对动物或人有任何影响,”纽约医学院传染病系主任加里·沃姆泽(Gary Wormser)说。他认为,首先,针对伯氏疏螺旋体的研究是在实验室中进行的,忽略了人体免疫系统的潜在影响,也许免疫系统清除感染后能消灭存留细胞。第二,实验中用到的伯氏疏螺旋体,不是从服药的人体内分离得到的,所以问题就出现了——存留细胞是否真能让人得病?
    2014年5月,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举行的一次活动中,该中心媒介传播疾病部细菌性疾病分部主管C·本·比尔德(C. Ben Beard)说,找到造成莱姆病后遗症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是“该领域研究的首要任务之一”。尽管伯氏疏螺旋体的存留细胞是否会引起持续的症状尚无定论,为了进一步搞清楚这个问题,刘易斯和同事将进行下一阶段研究——检测脉冲式给药是否有助于清除小鼠体内的伯氏疏螺旋体感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UFO中文网

GMT+8, 2024-12-26 08: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