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
这张显示的是阿根廷的沿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布宜诺斯艾利斯拥有1200万人。这个大都市显然是普拉特河(River Plate)南岸呈灰色的区域,拉普拉塔港市的首府就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东侧不远处。乌拉圭首府蒙得维的亚是普拉特河北侧另一个较小的灰色斑块,该地位于普拉特河的河口处。
布宜诺斯艾利斯(Buenos Aires) 阿根廷首都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享有“南美洲巴黎”的盛名。在西班牙语中意为“好空气”。它东临拉普拉塔河,西靠“世界粮仓”潘帕斯大草原,风景秀美,气候宜人。海拔25米,地处南回归线以南,气候温暖,终年无雪。年平均气温16.6摄氏度左右。四季温差不大。年平均降水量为950毫米。布宜诺斯艾利斯面积约200平方公里,人口近300万,若包括郊区,面积达4326平方公里,人口则有1383万人(2001年) ,约占全国人口的1/3以上,是南半球仅次于圣保罗的第二大城市。居民98%为欧洲移民的后裔。
城市坐落于潘帕斯平原上,拉普拉塔河与里亚丘埃洛河交汇处。地势平坦,平均海拔25米。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气温16.6℃,最热月(1月)平均气温23.6℃,最冷月(6月)平均气温10.8℃;年平均降水量970毫米,且季节分配均匀。城市绿化好,绿化面积约占市区面积的15%,景色宜人。
历史
布宜诺斯艾利斯是一座拥有4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市。
1536年始建,后被印第安人所毁。1580年重建。1776年成为拉普拉塔总督辖区首府。 随着港口的开埠,发展成为潘帕地区大量牛皮、羊毛、 小麦等产品和西欧进口物资的集散地。1880年成为阿根廷联邦首都。1887年设布宜诺斯艾利斯联邦区。1910年发展成为铁路中心枢纽。50年代随着工业的发展,城市工业布局和人口向郊区迅速发展。1970年联邦区人口达297.2万。卫星城镇的人口由1947年的 167 万猛增到1970年的538万,使大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人口达到835万,占全国人口的36%,加入世界特大城市行列。
第一次移民潮
Juan de Garay, 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缔造者.
1854年颁布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宪法的景象,1820至1880年间布布宜诺斯艾利斯近乎于独立国家.
1516年以西班牙名义探险的水手Juan Díaz de Solís,是第一个到达拉普拉塔河的欧洲人,因其在现今乌拉圭受袭身亡而终止。
1532年2月2日,Pedro de Mendoza率领的西班牙远征队用“Ciudad de Nuestra Señora Santa María del Buen Ayre”(译为“圣母玛利亚和顺风之城')首次命名布宜诺斯艾利斯,该城座落于现今布宜诺斯艾利斯市中心的南部。
1541年因为常年遭受土著攻击,欧洲定居者不得不放弃该城移居他地。
第二次移民潮
1580年,Juan de Garay从今巴拉圭首都阿松森顺流而下到达,开始了第二次至今的定居。 虽然重建时是城市以 三位一体”为城名,其港命以布宜诺斯艾利斯,今以港名通称。
殖民时期 布宜诺斯艾利斯早期发迹于贸易,17至18世纪大多数年间,西班牙殖民者强制要求所有与欧洲贸易必须通过秘鲁利马,便于其征收税利;该计划严重损害布宜诺斯艾利斯贸易商的利益,也导致了当地的走私业盛行,同时不可避免培育了对西班牙殖民当局的仇怨。
西班牙国王查尔斯三世由鉴于此,于18世纪晚期做出来意味深长的决定:终止该贸易政策并宣布布宜诺斯艾利斯为港口;葡萄牙港口波尔图遭英军占领也加速了对通过大西洋航路的贸易需求。 然而国王安抚修正的行动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一部分精通法国大革命理论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市民对脱离西班牙的独立活动越发渴望。
在英军入侵拉普拉达地区的行动中,两次英军攻击布宜诺斯艾利斯均由当地民兵击退;最终当地西班牙裔市民趁西班牙忙于半岛战争和一周的和平示威后于1810年5月25日,驱逐西班牙总督并建立临时政府。现今五月二十五日为阿根廷国庆日(五月革命日),正是从西班牙独立是在1816年。
历史上布宜诺斯艾利斯是阿根廷崇尚自由和自由贸易理念的首善之区,特别是与宣扬保守天主教方法治国的西北地方相比而言。19世纪阿根廷关于集权者和联邦者爆发的冲突大多数源于以上分歧。 五月二十五革命后,一群军人特使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各省争取支持,大多数使团流于暴力冲突,该事件也加剧了首都和地方的关系紧张。
19世纪中布宜诺斯艾利斯遭到2次海军封锁:1838至1840年遭法国包围;1845至1848年遭英法联合远征军封锁;两次妄图使布市屈服的包围均以失败告终,外国强权也放弃了其要求。
当代至今 19世纪绝大多数时期,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政治地位仍是敏感议题。 虽然其已为阿根廷首都,1853至1860年为脱离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国首府,但是该议题仍不断引发战争直到1880年阿根廷联邦政府最终宣布其归联邦直辖并为联邦政府组成部分,市长由总统任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