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毒昆虫杀人蜂
杀人蜂是一种巨毒昆虫,是人类在无意间制造的一个科研苦果。1956年,巴西昆虫学家为培育产蜜量高的新品种蜜蜂,特意从非洲引进了47只野性十足、产蜜量高的野蜂,让其与南美洲的蜜蜂杂交,没想到竟杂交出了这种攻击性极强的蜜蜂。一年后驯化杂交蜂的实验室又发生偶然事故,导致26只杂交蜂飞到野外。这些杂交蜂没有天敌威胁,适应自然能力极强,繁殖的速度很快,并以每年300~5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占地盘,很快由南美蔓延到北美,进而开始在美国南部诸州横行。它具有非常强的快速攻击性,追击距离为数公里,其进攻武器蜇针里毒液的毒性之强超过了响尾蛇。它为此被人们称为杀人蜂。据说,南北美洲死于杀人蜂毒针下的有数千人
杀人蜂
杀人蜂是怎么杀人的呢
1991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市布朗斯维尔一座花园里,一名男子在除草时,碰到了一个蜂巢,一时间无数“杀人蜂”朝他围攻,一直追了70多米远。事后,这名男子被送往医院救活,他的头部被蛰了18处之多。这是“杀人蜂”又一次进犯美国。1990年10月,曾有一群“杀人蜂”自墨西哥侵入美国境内。
非洲蜜蜂俗称“杀人蜂”。一起意外事故导致了今日“杀人蜂”在美洲大陆大量繁衍。1957年巴西一位遗传学家为了进行蜜蜂养殖实验,引进了大量非洲蜜蜂,希望和欧洲蜜蜂交配后,能繁殖更适合热带气候生存的新蜜蜂。有一次,一个养蜂人在实验场,无意中挪开了蜂巢网罩(网罩是为了防止蜂王飞走)。蜂王趁机逃走。26群非洲蜜蜂一哄而散,飞入从林。
之后数万只非洲蜜蜂年复一年地大量繁殖,据专家们估计,这些非洲蜜蜂每年以124-300英里的速度向外蔓延,数以千计的牲畜被蛰死,有近600人死于蜂蛰。
与欧州蜜蜂比较起来,非州蜜蜂繁殖较快,攻击能力强。动辄群起而攻之。生物学家研究认为,“杀人蜂”似乎对气味有记忆。如果一头猪冒犯了它们,以后数日内其它猪进入群蜂活动区都会受到猛烈进攻。
由于“杀人蜂”对气味很敏感,受害者常常在毫无警觉的情况下受到莫名其妙地攻击。有人说“杀人蜂”可能也有听觉,很明显的例子是,它们对噪音,对振动有反应,有时会紧跟在摩托车后穷追不舍。
杀人蜂
目前一些国家已有了对付“杀人蜂”的有效方法。大部分杀虫剂对“杀人蜂”都有效。
杀人蜂真实存在么
杀人蜂来源于非洲蜂和欧洲蜜蜂杂交后代,在19世纪50年代,一名研究蜜蜂的科学家在得到巴西政府许可后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丛林里进行蜜蜂杂交试验,希望培育出一种勤劳产蜜量高且繁殖能力强的蜜蜂。经过培育,得到了具有上述优点蜜蜂。但该蜜蜂的缺点是脾气史无前例的狂暴。科学家在培育蜜蜂时有对蜜蜂进行隔离(在蜂箱上装了一种铁丝网,可让工蜂自由通过并防止蜂王跑出)。但一名不明真相的助手将所有蜂箱的铁丝网全部移开,25只蜂王带着各自的蜂群跑了出来,像乌云一样四散开来。这些出逃的蜜蜂,就是杀人蜂。
杀人蜂活动范围持续北扩(目前好像还没到加拿大)。杀人蜂的适应力极强。有观点认为杀人蜂无法适应寒冷气候,因此会停止北扩。但实验证明杀人蜂有保持蜂巢温暖的能力,能够适应严寒环境。杀人蜂不仅适应力强,变异能力也不容小觑。如果长期使用农药,会增加其抗药性,可能会影响它的毒性。
杀人蜂攻击性极强,几十年内,已有几百人因遭到杀人蜂攻击致死,死在其手中的宠物家畜野生动物也不计其数。并且它对其它蜜蜂也毫不留情。只要稍微有响动,杀人蜂就会发动攻击任何活的物体。很多受害者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激怒杀人蜂。普通蜜蜂攻击人,只要跑出一百或两百米就能摆脱。而实验证明杀人蜂攻击人会持续攻击至对象死亡 ,还没人知道到底跑多远才能彻底摆脱杀人蜂。攻击时,杀人蜂会分泌外激素,召集更多同类一起发动攻击,所以倘若蜂巢中的杀人蜂数量巨大,或周围有多个杀人蜂巢,甚至两者皆有的话。。。
杀人蜂致命物质是心脏毒素。蜂毒是由工蜂的毒腺分泌的一种淡黄色透明液体,其化学成分极其复杂,除了含有大量水分外,还含有多种多肽、酶、生物胺、胆碱、甘油等物质和19种游离氨基酸等。在组成蜂毒的多肽类物质中,蜂毒肽的含量最高,约占干蜂毒的50%。正是这一成分成为了患者致病致死的罪魁祸首。因为蜂毒肽是一种强烈的心脏毒素,具有收缩血管的作用,同时蜂毒的血溶性又极强,因此对心脏的损害也就极大。医院肾脏内分泌科的大夫说,遇袭者在被蜇以后,普遍出现头痛、恶心、呕吐、发热、腹泻、气喘、气急、呼吸困难等诸多症状,以致肌肉痉挛,昏迷不醒,严重者出现溶血、急性肾功能衰竭而致死。医院至今收治的死亡病例均是由于心脏或是肾脏功能的损害而致死的。
躲避杀人蜂的要诀就是当它们攻击时,唯一要做的就是立刻躲到封闭的空间里去,譬如房屋与汽车里,不要躲水底下去,因为他们会等到你出水呼吸时再攻击你。
杀人蜂
研究发现,当蜂王分泌出一种叫弗罗蒙的物质,群蜂一闻到这种气味,顿时变得温顺起来,就会停止战斗。现这种物质已经能够人工合成了。,也许未来会用这种物质制造防蜂喷雾之类的产品也说不定。
了解杀人蜂
下面的故事读起来像是好莱坞的电影剧本。“我坐在那儿瞧着那些蜂”,这个男人叙述着他的故事。“我想,上帝啊!‘我捅过马蜂窝,挨蜂螫过20次,可从来没见过这样的蜂啊。’”
早在1985年6月9日,在加利福尼亚州贝克斯菲尔德西北大约72公里的废油田上,切夫伦公司洛斯特希尔斯租地的铲车司机比尔·威尔逊看到一群蜂围叮一只兔子,把它活活螫死。当时的情景使他吓呆了。
使威尔逊吓得心惊胆战的是所谓的杀人蜂。它们是凶恶而又进攻性极强的非洲蜂的后代。这些非洲蜂在1956年首次引入西半球。第二年它们从巴西的一个实验室里逃了出来。从此,这些杀人蜂(科学家们认为,它们就是非洲蜂繁殖出来的蜜蜂)就迅速而又畅通无阻地飞向四面八方,向北一直到了洪都拉斯。
虽然近年来有人曾在美国港口的船上货物中零星地看到过这种蜂,但迄今为止,人们知道这种峰已在美国安家落户,却是从威尔逊在洛斯特希尔斯的发现开始的。专家们推测,它们可能藏在钻井设备中通过巴拿马运河绕过墨西哥而到了加利福尼亚。
在洛斯特希尔斯发现的蜂成了夜晚约翰尼·卡森节目开玩笑的话题,但它们并不可笑。这些蜂是名符其实的杀人蜂:它们不光螫死动物,还螫死人。如果它们继续在美国繁殖,那么它们将为害更烈。它们可能会把远在“五月花号”时代就建立起来的、养殖欧洲蜂的国内蜜蜂养殖业彻底摧毁。它们还可能严重破坏美国的农业,包括苹果和紫花苜蓿在内的各种农作物,因为这些农作物是要靠商业养蜂人帮助它们传授花粉的。
在那个6月的早晨,比尔·威尔逊刚开始工作时就对自己可怕的发现有所预感。他回忆说:“当我把车开进那条油沙路时(我们正在那儿为油田搅拌铺路材料),我走的是另外一条路,跟平常不一样。在我驱车前行的当儿,我无意中看见地上躺着一只死了的小狐狸和一只死乌鸦。我思忖着:‘这可是怪事儿。’”
“我还是继续前进,干我的活。但9点钟时,我们工间休息;我又开车回去看那死狐狸和乌鸦。当我的车驶近我发现它们的地点时,一只兔子被我吓得从树丛中窜了出来,这时,那些蜂从地上一个洞里(这个洞的直径大约8~10英寸)成群结队钻了出来,紧紧追击兔子。它们刚好将兔子盖住,使我甚至都看不见它。我所能看见的只是它的两只耳朵。它四脚乱蹬,好像有人在砍它的脑袋,踹着脚,身体在抽搐着。而后不久就不动弹了,直挺挺地躺在地上。我估计最多不超过三四十秒钟,兔子就完了。
兔子死后,这些蜂就直向我的车扑过来——但不止是扑在兔子身上的五六百只,而是更多的蜂倾巢而出:至少有五六千只。它们爬满了铲车的窗房,在窗外嗡嗡地叫着,竭力往我身上扑。直到我把车开出约300码远,到了路的另一头,它们才开始飞开。”
杀人蜂
威尔逊把车开了回来,勇敢地、或者可以说是莽撞地将满满一铲斗1.2万磅重的渗透石油的泥浆倾倒在洞口上。成千上万只蜂聚集在泥土上又向车围了上来,直到威尔逊把车开走才罢休。
在6月23日,即威尔逊发现这些蜂之后大约两周,克恩县动物管理当局终于来到了洛斯特希尔斯。但据威尔逊说,这时,“几乎没有什么蜂。”过了几天,他们用烟熏蜂窝洞。当往下挖时,这些官员们发现了一个5英尺半长、1英尺宽的蜂巢,里边有3个蜂王室。这证明蜂群在这里已经繁衍了至少有1年的时间了,或者可以说已有足够长的时间将若干蜂王和伴随它们的蜂群输送到远处的农村。
7月3日,几只从地下挖出来以后弄死的蜂送到了加利福尼亚州粮食和农业局的萨克拉门托昆虫学实验室。实验室的报告表明,这些蜂与该局每年普查的15.9万只昆虫标本并无差别,于是以后3周内就没有再加以检查。
7月22日,美国农业部在路易斯安那的巴吞鲁日蜜蜂育种和繁殖中心主任托马斯·林德勒正在实验室里工作,他接到了有关洛斯特希尔斯蜂群的电话。加科福尼亚人认为他们那里有了杀人蜂,但需要进一步核实。于是步伐加快了。林德勒说:“第二天上午10点,我们拿到了几只蜂,分别做了3个检验。到下午两点钟,实验报告出来了:杀人蜂。”
在萨克拉门托,加州农业局灭虫科监督员莱恩·富特被指定来负责紧急处理非洲蜂问题。他悄悄地去找这个州的昆虫学专家詹姆斯·帕斯沃特,要他速到洛斯特希尔斯去一趟。当时帕斯沃特正准备利用工作休假到巴西去考察,亲自看看这些杀人蜂,搞到有关的第一手资料。23日晚上,帕斯沃特在一家汽车游客旅店住下后,马上率领野外工作组开始工作。
于是,有关洛斯特希尔斯杀人蜂的传说迅速传播开来。7月24日晚上,堪萨斯大学昆虫学家奥利·泰勒在家中接到采访记者的一个电话,询问他有关杀人蜂的问题。泰勒十几年来一直研究非洲蜂,但却是第一次听说有关杀人蜂的消息。数日之内,他赶往加利福尼亚去参加讨论杀人蜂问题的5个咨询委员会的第1次会议。主持会议的是另外一个研究杀人蜂的专家: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昆虫学家诺曼·加里。他对昆虫的研究很有成就,当过如《太空凶客》这样的几种B级影片的顾问。显然,加里很想碰碰这个实际问题。他说:“我研究了一辈子,就等着这一天呢。”
但非洲蜂对于任何一个昆虫学家来说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它们的危险性在于攻击性行为,加之其数量极大。蜜蜂一般都是群体生活,比较温顺的欧洲蜂如此,凶恶的非洲蜂也是如此。一个蜂群大约由3万到8万只蜂组成。一个养蜂场可以有数百个蜂群,一个蜂群生活在一只养蜂人的那种大家熟悉的木箱里。野生蜂群的规模大致与此相当。它们有的筑巢在屋檐下,有的栖身在空心圆木或树桩的洞穴里。有时,也有的以地洞为家。温顺的蜜蜂可以为人类造福,而恶蜂则贻患于人。
许多昆虫学家认为,蜜蜂起源于非洲;但远在人们开始养蜂好久之前,有一些蜜蜂就迁移到了欧洲。欧洲环境的许多因素——或许后来包括人们养蜂的黄金时代——使欧洲蜜蜂养成了温顺的性格。一窝欧洲蜂会乖乖地听任养蜂人开箱取蜜而很少喧闹。与此相反,只是走过非洲蜂群就有可能使你成为攻击的目标。你要是驱使一窝非洲蜂给农作物授粉,就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它们会疯狂地螫人,或被迫“潜逃”——到别处重新安家。我们很少见过欧洲蜂使出这种招数。
非洲蜂好像生来就爱发怒。巴吞鲁日的一位遗传学家安尼塔·柯林斯推测说:“在非洲,有一种压力迫使那里的蜂养成了自卫的习性。蚂蚁、穴熊和原始人都抢蜂蜜吃。它们你来我去,来了就夺蜜毁窝。这些蜂要生存必须自卫。”——而这种特征是这样的精微,以致常常见到敌人就立即进攻。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特质将非洲蜂和欧洲蜂区别开来。但从遗传学上讲,这两种蜂很相近,因而很容易杂交繁殖。
两者的生殖生态学几乎相同:每一蜂群一个时期通常只有一只能产卵的蜂王,它产下全部的卵。一般情况下,在蜂王的婚飞期有6~12只雄蜂给它授精,这些无刺的雄蜂一辈子就干这么一件事。如果蜂王产下兼有蜂王和雄蜂基因的受精卵,孵化出来的幼蜂是工蜂。这些工蜂都是雌性,它们为本蜂群采集花粉和花蜜,用自己的刺保卫它的安全。如果蜂王产下的是未受精的卵子,也就是说,卵中只有蜂王自己的基因,那么孵化出来的是雄蜂。
非洲蜂凶恶的习性通过遗传可以受到抑制,也可以继续保持下去。因此,当非洲蜂侵入欧洲蜂的蜂巢,杀死它的蜂王并用自己的蜂王取而代之时,它们便用自己的基因填满基因库。这就是科学家们在制止杀人蜂侵入美国,保持纯粹的欧洲蜂种时所面临的困难;同时它也提供了一种解决的办法。
1956年,非洲蜜蜂的坏习性的全部细节还不知道。那一年巴西圣保罗大学遗传学家沃里克·克尔被要求设法提高这个国家蜜蜂的产量。像北美的一样,巴西的蜜蜂也是从欧洲引进的(美洲印第安人把蜂称为“白人的苍蝇”)。由于欧洲蜂在这个热带国家的情况一直不佳,克尔想通过使它们与非洲蜂杂交来改良蜂种;非洲蜂作为强壮的、一年四季产蜜者被捕来。他引进了一些受过精的非洲蜂王,并把它们放养在一个隔离的养蜂场。他用钻了眼的盖子将蜂箱盖住。这些眼儿刚好允许工蜂挤过去,而对蜂王和雄蜂来说则太小了,是出不去的。1957年,一个参观者打开了盖子,26只蜂王带着蜂群飞走了。这次事故引起了极其严重而在当时又预想不到的后果。
富特认为:“非洲蜂之所以能很成功地占领地盘,是因为它们一安顿下来就立刻开始繁殖后代。”而且还因为它们的窝一般做在偏僻地区,使它们有充裕的时间定居下来。泰勒指出:“它们就是这样建立根据地的。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时间里,没人知道它们在那儿。然后它们就侵犯家蜂,鸠占鹊巢。”
虽然几个蜂群未能对家蜂构成取而代之的严重威胁,但已在加州核实了的四起发现,至少还是令人不安的。在一个不大的检疫区内蜂蜜生产受到的干扰,不免使人想到,如果非洲蜂全面地侵入,产值1.4亿美元的美国蜂蜜和蜂蜡工业的情况将会如何。至于全国的农业由此造成的损失则会更加惨重,更加不可挽救。有些农作物,如巴丹杏,在克恩县的经济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要依靠大量的蜜蜂。美国的农作物80%是靠蜜蜂授粉的。蜜蜂可以使90多种农作物提高产量,这些农作物包括紫花苜蓿,它是牲畜的主要饲料,因而是美国奶品工业的基础,把它们统统算起来,产值大约达190亿美元。
在密西西比河以东,小的养蜂场有免费为农场授粉的传统(他们可以由此获取蜂蜜和畅销的花粉,从而自己也受益),他们的蜂箱不必搬动很远的距离;但在西部,有许多大农场,养蜂人向农作物授粉要索取报酬,因此有时他们的蜂箱不得不运到数百英里以外的地方去。在非洲蜂侵入后,检疫接踵而来。仅此一项,就极大地影响了授粉的计划。家蜂蜂窝一旦为非洲蜂占领,立即灾祸频发:非洲蜂虽然善于授粉,但它们实在难以管理。
虽然遗传学家柯林斯试图繁殖一种比较温顺的非洲蜂,但他研究的主要目的还是保护欧洲蜂种。这要采取比在洛斯特希尔斯地区采取的还要严密的措施。最有希望在近期获得成功的是大量增加能给蜂王授精的欧洲雄蜂的数量。蜂王要得到一定量的精液,必须在婚飞期与6~12只雄蜂交配。因此增加养殖场内雄蜂的数量会使蜂王只能与欧洲雄蜂交配的机会增大。这样,就可以避免它与野外飞进来的非洲雄蜂交配。即使它与偶然飞进来的非洲雄蜂交配,非洲雄蜂的精液也会被已经输入的欧洲雄蜂的精液冲得很淡。
诱捕雄蜂是另外一个防范措施,可用来保护家峰使之不因野生欧洲蜂或非洲蜂的干扰而变种。雄蜂诱捕器使用的是一种人工制造的“蜂王分泌物”。这种分泌物是蜂王分泌出来引诱雄蜂的信息素。迷途的欧洲蜂和乱飞的非洲蜂都有可能被捕蜂器吸引、捕捉和杀死。
还有一种办法是使用毒饵,但它还处于试验阶段。当毒饵撒出去之后,养蜂人按照指示将自己的蜂关在蜂箱里。路过的野生蜂群却会吃下这种毒饵,并把它携带回窝,根据毒饵中化学品的性质,它会使蜂王不孕甚至毒死它们。
科学家们正在想尽办法保护欧洲蜜蜂,那么怎么来保护人呢?加州的一个昆虫学家说:“杀人蜂并不是在大街上飞来飞去专门去螫大人和儿童的。”但他承认说,危险是存在的。正像比尔·威尔逊在洛斯特希尔斯碰上杀人蜂一样,在边远地区远足或工作的人们也很有可能碰上它们。巴吞鲁日的一个生物学家罗伯特·丹恩克警告说:“你碰上这种蜂,如果不被马上螫死,肯定也会受伤。如果小孩撞上一窝蜂,或动物窜出来撞上,那就必死无疑。”
但林德勒坚持说,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除非你让它螫,你不会被螫死。”他对碰上这种蜂的人提出忠告:“快跑!跑得越快越好。你不能站在那儿。它们可不像其他蜂,对那些蜂,你可以慢慢躲开。赶快跑开,哪怕是钻到汽车里也好。钻进车里,赶快把车窗摇上,那么它们就会离开你飞到车窗上找光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