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军猎风小组
驾驶特制运输机穿越飓风中心,是美军猎风小组的专利。从陆地上一样能进入风暴中心,但那是被动地等待。从飓风形成的初期,就到飓风的中心去监测,如此玩命地干,收益是拯救数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上校特洛伊? 安德森(Troy Anderson)钻进自己的飞机,一架1965 年出厂的WC-130H。看到其他人已经到齐,安德森与飞行员简单核对了状况,“等会儿忙起来,都别说废话。”后面的几个人听了并没什么反应,依旧做自己的事——这是他的套话,每次出任务时都会说。作为美国空军的“ 猎风小组(Hurricane Hunter)”, 第53 气象情报搜集中队,安德森以及他的组员每年都在等新的飓风,届时他们就要执行一项特殊任务——穿越风暴中心,进行近距离监测。
猎风小组出击
近10 年来,美国进入了飓风的高发期,而中国也曾经遭遇像“桑美”这样50 年不遇的强台风。飓风的直径通常是400 千米左右,大的能超过1000 千米,动辄涉及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飓风的预报精度却不高,即使是水平较高的美国,对飓风路径的次日预报误差也在100 千米以上。这是因为人们大多是从外部了解飓风,缺乏对内部结构的了解。2005 年“桑美”来的时候,中央气象台启动了一级气象应急预案,从山东到广东的29 个探空站每3 小时就进行一次气球高空探测。在密度上,这已经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但台风的强度,基本上还是要靠经验判断。预报有误差,结果可能是意料之外的损失。此时就需要猎风小组的出击来补这个缺。
猎风小组的人都是霍姆斯特德空军基地(Homestead Air Reserve Base) 的精英, 驾驶的WC-130H虽然不是什么特殊型号, 但是在1992 年经过斯坦福大学的专门改造, 堪称侦察机中的战斗机。猎风小组这次的任务目标是“古斯塔夫(Gustav)”。与置身地面雷达站的“清闲之士”们不同,猎风小组必须近距离追击飓风,观测飓风环流结构在接近陆地过程中的变化情形,所得的所有数据,都将传回位于迈阿密的国家飓风中心的超级计算机。通过与风暴中心“亲密接触”而获得的都是一手信息,将使中心的预报精度提高近30%。
进入猎风小组的“专机”,你可能会觉得有些局促,被绑在红色的长椅上也不会那么舒服。四周堆放着毫无审美价值的电脑仪器,头顶的天花板似乎还没有完工,裸露着各种电线和管道。仅有的一个卫生间门前只拉了一个绿帘子,更是狭窄得连转身都困难。只从外观来看,这架飞机完全不像是耗资7200万美元打造的专机。事实上,它的机身由碳纤维材质打造,轻而坚韧,可以承受15 个重力加速度,保证进入飓风之中仍能进退自如。它装有最先进的气压、温度、风速测试系统和通讯设备,能确保测试数据的高度精准,并以最快的速度将这些信息传回中心。
2008 年8 月27 日( 美国当地时间),星期三,猎风小组开始针对“古斯塔夫”的第一次飞行。雷达定位,飓风正位于北纬19 度,西经74度18 分,暂时还只是个稚嫩的热带风暴,不过照它在加勒比海上胡作非为的势头,距离它发飙的时候已经不会太远!为了节省飞行时间,猎风小组放弃了常用的密西西比州基斯勒(Keesler)空军基地,而是从距离更近,位于佛罗里达州的霍姆斯特德空军基地出发。只需要两个小时,机组就能抵达飓风所在地。
两个小时似乎过得特别快,转眼间,那个曾经在绿色雷达屏幕上出现的小黄点就变成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大家伙,近在眼前。最初,“古斯塔夫”还比较温和,轻微的震动,只让机舱里的一位研究人员的牛奶洒出了几滴。“现在我们要担心的倒不是天上,而是地面。”担任此次导航工作的西德尼? 史密斯(Sidney Smith)少校希望大家不要只顾着看窗外奇异的风景,因为他们此时的飞行高度只有5000 英尺( 约1500米),而他们靠近的牙买加地区,遍布7000 英尺(约2100 米)的高山。通常凸起的地形能够减弱飓风的能量, 使之成为热带风暴, 直至消亡。但是,“古斯塔夫”好像并不甘心就此沉默,它来自于加勒比海暖水海域,如今正朝着温暖的海湾进发。也就是说,它还没有完全爆发,后劲十足!就在这思量之间,猎风小组的飞机已经一头扎进了暴风圈,并穿了出来,也就不到3分钟。飞机上的仪器也同时飞速地运转。但这还不够,想要判断“古斯塔夫”究竟会变成怎样的恶魔,他们还需要第二次、第三次地穿越飓风。
“我想我们需要再来一次,离飓风中心更近一点。”飞机上的贵宾之一,气象专家布赖恩? 施罗德(Brian Schroeder)少校发话了。“伙计们,左转40,用最大劲抽一鞭子!”此时雷达上出现了一大片绿色,雨就要来了。“记录下这个时间!”负责飞机气象研究的指挥官瓦莱丽? 亨得利(Valerie Hendry)上校下达了命令。与此同时,另一位气象专家托比? 贝克(Tobi Baker)上尉正位于机舱尾部,透过窗户密切注视着海面的情况。
当仪器显示风向开始变化、减弱,研究人员明白,他们已经到达了飓风的中心。本次任务的技术负责人立即将一个包裹从机舱中“扔”出,各种测试仪器漫天飞舞。他可不是被风吹坏了脑袋。这些被称做“下投式探空仪”的玩意儿,就是要被抛到风中,才能完成使命。果然几分钟后,探测仪的测量数据传回到飞机上,包括风向、风速、气温、相对湿度和气压等一系列珍贵的资料。此时他们的任务圆满结束,开始返航。不过机舱里面的几个人并不觉得轻松。因为根据收集到的资料显示,“古斯塔夫”并没有减弱的趋势,而且越来越壮大。此刻,同时拿到这些资料的国家飓风中心的研究人员,也开始部署下一步行动:确定“古斯塔夫”的动向。锁定古斯塔夫
2008 年8 月29 日, 此时“ 古斯塔夫”开始流露出凶狠的杀手本性。而两天前与安德森他们交手时,它充其量不过是街头瘪三的档次。中午11 点15 分,另一架猎风小组的飞机又飞向了飓风。猎风小组开始了对飓风全天候的监测。飞机上的6 名研究人员分工明确,也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在飞行员和领航员的帮助下,他们带着新的任务,开始了对“古斯塔夫”的“追击”。根据他们的测量,地面工作人员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出飓风的登陆地点,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
此次任务的指挥官是杰夫? 拉古萨(Jeff Ragusa)少校。“伙计们,好好干!顺利的话,早点返航还能陪家人过个愉快的周末。”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个玩命的活,但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不过这次,猎风小组的成员都明白,即使一切顺利,周末也必然不得安宁。名叫“古斯塔夫”的恶魔势必要在美国境内登陆,如今他们能做的只是把它的破坏降至最低。国家飓风中心分析结果的精度提高30%,意味着更加准确地判断出飓风的登陆地点,这样才能有效地组织好疏散撤离工作。要知道,将所有人员向内陆撤离1 英里(约1.6千米)需要花费100 万美元,附带造成的其他物资损失更是无法计算。在美国遭遇金融风暴以及大选当头的2008年,猎风小组冒着生命危险的飞行,更凸显出它的经济意义。
从技术上,这次飞行也更有难度。虽然他们的飞机换成了WC-130J, 一款新型C-130加强版。但由于飓风的级数和威力都已经增大数倍,危险系数也直线上涨。拉古萨知道,他的飞行高度必须在1 万英尺(约3000 米),这样才能进入到风力最大的区域,也是最危险的区域。研究人员所携带的圆柱形探测器是任务的关键。它们都配备有小的降落伞,不过这可不是让它们平安降落用的,而是让它们进入飓风之中采集数据。为了数据采集更加全面,在进入飓风后,飞机需要降到2500 英尺( 相当于760 多米)的高度,让探测器从下往上飞舞。这也意味着,猎风小组不仅要在飓风中完成前后的穿梭,还需要上下浮动。在时速达几十甚至上百公里的狂风中,他们的飞机的确显得有些单薄了。
29 日下午1 点25 分, 他们到达飓风区域,整整经历了两个小时的盘旋、冲突之后,终于在预定地点释放出了探测器。探测器直接连接卫星,将数据发送到飞机和地面观测站。飞机在不停地颠簸震动,耳旁全是嘈杂的噪音,小组成员紧盯着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晚上9 点45 分,猎风小组顺利返航。10 个半小时的飞行过程中,“古斯塔夫”已从1 级飓风成长为4 级,而且有继续向飓风最高等级5 级发展之势。而且,根据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它直指美国路易斯安那州那个多灾的城市——新奥尔良市。
撤离新奥尔良
3 年前这里曾经被“卡特里娜”飓风重创,至今很多美国人还无法忘却这段惨痛的回忆。而在人们还在悼念旧的伤痛之时,新的灾难又将降临。不过,正如新奥尔良市市长雷? 纳金(Ray Nagin)所说:“虽然我们又将面临灾难,但我们仍憧憬着未来。”正因为有了猎风小组从飓风中心取得的宝贵数据,美国国家飓风中心才能进行提前预警,不再让悲剧重演。
根据分析,“古斯塔夫”的中心将在美国东部时间9 月1 日早上5 点,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东南方680 千米处登陆,之后以每小时25 千米的速度向西北方向移动,而且此时的飓风很有可能已经达到了5 级。因此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的西岸民众,必须从8 月30 日早上8 点钟开始,进行强制性撤离,随后东岸的居民也将尽快撤离,新奥尔良市的部分地区将变成一座空城。纳金市长态度严肃,一再表示:“这是现实,不是演习!”很多民众也响应支持撤离行动。一位35 岁的母亲带着她的孩子,排在第五疏散通道处,“我们不想留下来碰运气了,已经有80 多人被它(古斯塔夫)杀死,撤离是明智的。”
飓风“古斯塔夫”穿过路易斯安那州之后,势力有所减弱,最终成为1 级热带风暴,渐渐消亡。3 年前,预警不及时加上人们的犹豫不决,导致1600 多人死于飓风以及风暴潮灾难,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而此次虽然劳师动众,创造了美国历史上先后200 万人撤离的新纪录,但“古斯塔夫”在美国境内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经济损失也控制在100 亿美元左右。提前了两天的预警,及时地撤离,正是新奥尔良居民得保平安的关键。 |
|